戀愛和結婚是多數(shù)女性必經的人生階段,有合適的伴侶會感到幸福和喜悅。
從個體生理發(fā)展的角度來看,體內的激素使我們擁有愛和性的本能,我們會被異性所吸引。 從人的社會需要的角度來看,每個人都有一種“歸屬感和安全感”的基本心理需要,穩(wěn)定、滿意的伴侶能滿足我們的需要。 如果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心理缺失感,陷入停滯狀態(tài)。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會保留幫助我們祖先在進化過程中生存下來的心理機制。 例如,伴侶的需求可以幫助男性保護自己和孩子的安危,降低外部威脅,得到更多經濟和精神資源的支持,保障后代的繁殖和生存。 那么,哪個年齡段的女性最需要男性呢?
把伙伴看作自己的一部分
對于這個問題,心理學家回答說:“成人初期,18歲到25歲的階段。” 在這個時期,個人發(fā)展的主要任務是獲得親密感。
美國心理學家Arthur Aron是“愛情自我擴張理論(The Theory of Love Self-Expansio )”,建立親密關系后,我們擴大自我范圍,將對方的生活、人際關系、社會地位等納入自我概念。 因為建立共享的自我概念,將伴侶視為自我的一部分,才能進一步發(fā)展幸福的婚姻關系,獲得親密感,發(fā)展親密感對能否滿意地進入社會有重要作用。
心理趨勢的延長
此外,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流派中還強調“力比多”是人們行為和生活的內驅力,弗洛伊德主張心理發(fā)展的動力來自性本能。 他在心理發(fā)展階段學說中說,進入青春期(從13歲開始),性器官的成熟使孩子萌發(fā)性沖動,那時個體就會從對自己的關注轉為對異性的關注,喜歡參與由兩性組成的集體活動,擺脫對父母的依賴,成為社會中獨立的成員
而且,這個時期的異性戀傾向一旦形成,就會持續(xù)一生,不會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 所以,當個人對異性的興趣增加時,會轉移到18~25歲的成人初期,進一步發(fā)展這種傾向,表現(xiàn)出對異性親密關系的需求。
對于成年初期的人來說,他們往往在上大學或剛進入社會,有更大的自由選擇空間,比青春期更加的獨立、成熟。這時,女性會渴望自己有一份甜美的愛情,希望能從男人那里獲得安全感。但她們仍然社會經驗不足,更容易受到消極事件的影響,產生負面情緒。
這時的女性,會很需要來自伴侶的情感支持,或是一些實際的幫助。在她們的眼中,男人是有力量感的、強大的,可以在她們最脆弱的時候給予心靈的安慰。所以,心理學家普遍認為,18至25歲階段的女性最需要男人。
而超過這個年齡段的女性,已在職場打拼多年,有了更多的社會和經驗和生活經歷,變得更加獨立。她們知道男人不是自己的一切,有時候更要靠自己努力,也形成了自己的社交圈子,對異性的渴望程度遠遠不如年輕時期。
這個階段的女性,有著自己的事業(yè)、以及生活追求,有著更成熟的思想觀念,感情的事對她們而言,隨緣就好。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373585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76071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36649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672930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088010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