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性玩弄少妇hd性老妇,videosgrais欧美另类,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欧美巨大另类极品videosbest,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面對即將死亡的人,心理師如何進行臨終關懷
作者:李侖 2021-02-18 17:45:25 心理百科

第一個工作維度是自我連續(xù)性。也就是說,要幫助當事人完成他的自我連續(xù)性。比如,很多當事人都會說,我昨天還給老婆做飯送兒子上學,今天怎么就得了癌癥?很多癌癥患者在早期都有現(xiàn)實層面的懷疑和否認,對他而言這是一種隔離:我昨天還很健康,今天怎么就被判了死刑?

當一個人在應激狀態(tài)下發(fā)展否認割裂自己時,他的自我連續(xù)性就受到了威脅,他他作為人的本質(zhì)的穩(wěn)定性也被破壞了,這時我們就要對割裂工作,幫助他完成本質(zhì)的穩(wěn)定性。在存在主義里這個叫哲學我——哲學我實際上是一個非常穩(wěn)定的對我的整體觀。這時我們可以對當事人說,昨天給老婆做飯的是你,送兒子上學的是你,今天躺在病床上需要醫(yī)療照顧的也是你,這些都是你豐富整體的不同部分。

面對即將死亡的人,心理師如何進行臨終關懷

第二個工作維度是角色保護。很多癌癥患者在醫(yī)院住一個禮拜后就感覺可能出不去了,因為他觀察到每天十幾個小時都在輸液(包括藥物的種類和數(shù)量),甚至連留置管也用了。家屬來了之后,患者就會說,我跟你說,咱們家的存折在哪放著,房產(chǎn)證在哪放著,有幾份基金和保險別忘了續(xù)費……他開始交代后事了,這就意味著他開始放棄生活中的某些角色,開始進行自我處置。

因為自我處置會讓他有一種“這個事我再也沒辦法辦了,因為我已經(jīng)是廢人了,所以交給你吧”的感覺,是不健康的和消極的,因此我們做臨終關懷,就是要把他的自我處置變成自我安排,就是你可以跟你的家人交代存折在哪放著,但不用一下子全部交出去,可以先告訴家人一半密碼。這實際上就是幫患者從自我處置過渡到自我安排,穩(wěn)定和保護他的角色,從而幫助他穩(wěn)妥地一步步地減少遺憾。

面對即將死亡的人,心理師如何進行臨終關懷

第三個工作維度是繁殖/遺留。比如,有些患者會說,我這輩子沒什么遺憾了,我兒子結婚了,我姑娘也上大學了;我在單位工作40年,每五年就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對得起黨和人民,我覺得挺好的。這實際上就是在總結自我成就和貢獻,做遺留的工作。不過,病患的總結雖然聽上去很升華,但有一個非常危險的東西,就是他的繁殖/遺留:他不再在關系里繁殖他的貢獻了,不再去通過貢獻來維持自我的連續(xù)性了。所以,我們要讓他知道,雖然他現(xiàn)在生病了在醫(yī)院躺著,可是他在關系里仍然有影響力。

通常我會對患者說,你雖然工作40多年,功成名就,獲得很多表彰和榮譽,但你單位里還有很多年輕人希望得到老一輩的精神熏陶,等你病情好一點,如果你愿意的話,可以給這些年輕人做一點精神洗禮,讓你這么多年的工作經(jīng)驗發(fā)揮余熱。這些話聽上去像聊天,實際上是在做心理輔導,幫他延續(xù)他的關系影響力。

第四個工作維度是維護自豪感。很多病患躺在床上插尿管,會說我現(xiàn)在還有什么用?大小便都不能自主。他覺得自己排泄的勝任感被剝奪了。有的病患會說,你看我現(xiàn)在躺在這兒還有什么用?單位每個月還給我發(fā)錢,我這個病能治好嗎?治不好的話別浪費國家的錢。我見過很多老黨員都這樣說,就是不想做國家的累贅。因為不能自己大小便,他覺得不能勝任照顧自己的身體,作為黨員的自豪感讓他感到羞恥,所以維護自豪感的另一面就是他無法逃避的羞恥體驗。

這時我們要和他一起直面這個過程,比如,我可能會跟病患說,你不能自己大小便,是因為你上大小便的時間都用來做治療了;如果把尿管給你拔了,你自己上廁所,打點滴的時間就被耽誤了。因為自己大小便耽誤治療就太不劃算了——你不能自己大小便的本質(zhì)就是拿更多的時間治療自己。這就是在做認知調(diào)整的工作。大家不要認為羞恥感不能通過認知調(diào)整,在臨終關懷中是可以這樣做的。當然,這在非臨終關懷的咨詢工作里是另外一個概念。

面對即將死亡的人,心理師如何進行臨終關懷

第五個工作維度是抱有希望。這關乎意義的持續(xù),以及病患在跟疾病共處的過程中能不能重新發(fā)現(xiàn)自己。很多人認為臨終關懷的希望就是患者的癥狀好轉(zhuǎn),疾病好起來,我告訴大家不是這樣的,臨終關懷的希望并不是患者好起來,因為好起來是做不到的。臨終關懷的希望指的是患者可以跟疾病和痛苦共處,與當下的自己共處。就是說,我現(xiàn)在持續(xù)被治療疾病也好不了了,那我應該基于什么規(guī)范與自己相處呢?隨意地批判自己?還是隨意地給自己灌雞湯?它是需要規(guī)范的,所以抱有希望的核心就是重新設置我與自己相處的規(guī)范。

比如,我有時候會跟病患說,在醫(yī)院的病床上躺著的你,與在生活中、社會上活蹦亂跳的你有一部分是一致的,還有一部分是不太一樣的,所以你可能要想一想,怎么跟病床上的你更好地去相處。這就是幫他在自我連續(xù)性里發(fā)展出一種與當下的自己相處的希望感。

第六個工作維度是自治/控制,指向自主性和主體感。這個跟上面說的大小便有聯(lián)系。另外,我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醫(yī)院里躺著的癌癥患者或重大疾病患者其實是日夜顛倒的。他晚上睡覺的時候,你看他在睡覺,他其實蠻清醒;他白天起來后,你看他很清醒,他其實很混亂,所以疾病會剝奪個體生物鐘的穩(wěn)定性,這時他就要跟混亂做一些妥協(xié)。

我在做臨終關懷工作時,很多時候都會選擇晚上跟患者去談,因為晚上患者看上去很累,其實很清醒,所以晚上跟患者做輔導的效率蠻高的。晚上做一個輔導,患者白天一整天都在想這個事情;白天做一個輔導,患者晚上一睡覺就忘了——患者晚上的回憶留不住白天的體驗。這就是自主控制的問題。

面對即將死亡的人,心理師如何進行臨終關懷

第七個維度是接受,指向認知的彈性。病人放化療后一周左右頭發(fā)和眉毛就掉光了,所以很多做放化療的患者都覺得自己像一條死魚,身上有很多黏液,不通透不透氣,這時候他和疾病之間的關系就是膩歪。大家知道人害怕生病不是問題,人和疾病共處也不是問題,最關鍵的就是人對疾病的這種膩歪,也就是煩躁,與疾病相處的這種煩躁的感覺非常影響一個人的接受過程。

為什么會煩躁呢?因為患者之前的內(nèi)部哲學,即精神世界的哲學不夠用了,而新的穩(wěn)定的內(nèi)部哲學還沒發(fā)展出來,所以在這樣一個哲學過渡的黑暗地帶,他才會有膩歪、煩躁的感覺。這時我們就要對患者做一些接受的工作,告訴患者他現(xiàn)在就處在這個黑暗的過程中,這個是很關鍵的。

面對即將死亡的人,心理師如何進行臨終關懷

第八個工作維度是彈性/戰(zhàn)斗精神。有的人患癌之后,會激發(fā)戰(zhàn)斗反應,每天玩命地吃東西去鍛煉,渴望在很短的時間里戰(zhàn)勝癌癥。這其實是一個幻想。中國有句老話叫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很多人不接受抽絲的過程,所以這種戰(zhàn)斗精神本質(zhì)上是輕躁狂,目的是為了防御抑郁。因此,我們需要幫患者進行克服,讓他從輕躁狂的戰(zhàn)斗狀態(tài)慢慢下來,去管理他的躁狂反應,優(yōu)化他的抑郁反應。

也就是說,患者有躁狂或抑郁反應是他病理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們要做的就是優(yōu)化這個過程。比如,有的病人在躁狂的時候覺得這輩子閃閃發(fā)光,在抑郁的時候覺得自己是個累贅,在這兩個極端來回搖擺,我們要做的就是當他感到閃閃發(fā)光的時候,讓他找一點沒有那么發(fā)光的時刻;當他覺得自己是累贅的時候,讓他找一點自己的價值。這就是在做優(yōu)化的工作。聽上去很簡單,其實這背后有很深的理論。

克服與優(yōu)化之后就是與疾病共處。過去,我有個同學用催眠治療癌癥患者,他讓患者幻想癌癥是《三國演義》里的荊州,他帶著兵攻打、占領荊州,這相當于戰(zhàn)勝癌癥,結果在很短的時間里白細胞就上來了,癌癥的腫瘤在變小,但過了一段時間癌癥卻反復了,變得更厲害了。所以,跟疾病戰(zhàn)斗肯定會被疾病毀滅,不要跟疾病戰(zhàn)斗,這個很重要。我當時也用催眠治療癌癥患者,讓患者想象他的癌癥就是他下棋的對手,要求他跟這個對手下棋只能和不能贏,三四個月后白細胞就慢慢上來了,愈后也非常好。

事實上,與疾病共存不只是催眠等心理療法里有,更是中國人的哲學:道與萬物協(xié)調(diào)融合達到平衡,所以你有力量,我也有力量。和棋就是一種平衡:你損失了一些子兒,我也損失了一些子兒,彼此都很痛苦,對吧?但癌癥本身就是自我消耗的過程,所以我們要找到一種平衡跟癌癥共處。這個就是與痛苦無關的永恒:我們獲得了一種永恒,但不是從痛苦里萃取出來的,而是從哲學里萃取出來的,這就是存在主義的痛苦觀。

面對即將死亡的人,心理師如何進行臨終關懷

第九個工作維度是道德超越/文化代際,指向信仰體系與氏族認同。比如,有的病人說我得了肺癌,聽說肺癌有遺傳,那我兒子孫子會不會跟我一樣也得肺癌?這時候我們可以抓住這個機會對患者說,你有這種擔心我可以理解,但你怎么跟肺癌相處可能會影響你的兒子孫子未來怎么看這個病。于是,很多老人就會說,那我要好好治病,積極配合治療。

老人原以為與疾病相處是自己的事,而心理師卻把他跟疾病相處的面貌做了健康的泛化,把它納入老人整個家族的文化代際和道德超越里了,幫他在家族里形成“勇敢的人”的人設,讓他能和這個人設產(chǎn)生某種內(nèi)在聯(lián)系,從而讓他成為他們家族的信仰。如此一來,這種家族、氏族的歸屬感就可以有效地幫他抵御死亡的威脅。在存在主義中,這其實就是一個人與一群人的存在。

本文字稿節(jié)選自李侖老師主講“存在主義自我與團體心理治療20講”。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 心理咨詢性取向職業(yè)價值觀外貌焦慮負面情緒雙向情感障礙心理學家強迫癥綠帽親密關系心理醫(yī)生依賴型人格恐懼癥心理學心理測評愛丁堡霍格沃茨情商測試自卑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情緒管理MBTI源碼人際關系親子關系心理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