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也有這樣的經歷:
明知道"糖不可貌相",卻還是接受不了便便樣式的巧克力軟糖;即使經歷了全方位的消毒,被蟑螂爬過的漱口杯仍然讓你無比嫌棄;聞不見臭味,也知道污垢不會穿墻術,可還是下意識拒絕廁所旁邊的包廂……
像上面的幾個例子提到的那樣,人們總是會在事物間建立各種毫無科學依據(jù)的心理聯(lián)系,這便是交感思維(sympathetic magical thinking)。
心理學家Nemeroff和Rozin將交感思維定義為:一種可能普遍存在的、直覺的人類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本質上是對于因果關系的錯誤認知,導致我們在結果與原因間建立了錯誤的關聯(lián)。
“知其無益而為之,知其無害而畏之”,在科學的視角下,交感思維簡直不可理喻,卻充斥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無論是普通人還是科學家,無論你是否經歷過嚴謹?shù)目茖W訓練,我們都逃不出這些無端揣測鉤織的陷阱。簡單來說便是,理智知道是一回事,但情感上的不能接受是另外一回事。
交感思維遵循「相似律」和「觸染律」,其效果被稱為交感效應[1]。
「相似律」代表“所見即所得”。在人們眼中,“表象”有時部分等同于“本質”,所以沒人會熱衷于便便狀的巧克力,“經常用腦,多喝六個核桃”的廣告詞也因此得以深入人心。
「觸染律」代表一切性質都可以通過接觸傳遞。嶄新的蒼蠅拍并未攜帶病菌,但因為人們在心理上為他賦予了骯臟、混亂的性質,并且認為這種性質會隨著物理接觸被傳遞到下一個物品身上,所以仍會傾向于拒絕被它接觸過的湯。
交感思維的六個特點[2]
//1.以偏概全
“老壇酸菜出事了,這輩子也不吃酸菜了!”“飛機怎么老是出事啊,太不安全了!”“女司機天天出事上新聞,女人就是不適合開車吧……”
個案不等于全部,新聞無法涵蓋完整的現(xiàn)實。然而,無論以偏概全的邏輯謬誤被多少次重申,觸目驚心的報道仍然會在人心里埋下偏見的種子。
//2.忽視劑量
交感思維使人們以“全”或“無”的方式判斷利弊,而忽視劑量在其中的重要地位。“毒性”很多時候是基于劑量而言的,比如即使是最稀松平常的物品也會帶有微量的電離輻射,只要劑量低于閾限,輻射并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談“輻”色變實在大可不必。
//3.表象等于現(xiàn)實
因為艾滋難以治愈,所以人們想當然地認為HIV病毒的生命力非常頑強,但事實上,HIV病毒只能寄生于人的血液內,在外界環(huán)境中適應性很差,我們日常飲食中的油鹽醬醋茶都能殺死HIV病毒。
//4.雙向傳遞
人們不愿將自己的血液捐獻給艾滋病人,可能是憂慮自己會被傳染。
//5.永久性
即使病菌已被殺死,人們依然會認為被蟑螂爬過的土豆泥不可食用,甚至在它被冷凍一年后也是如此。這種厭惡根深蒂固,以至于不會因為實際危險的消失和時間的推移而減損。
//6.金錢敏感
前面的五個特點塑造了一個略顯“潔癖”的人物形象,但有趣的是,面對金錢的挑戰(zhàn),人們很自然地跨越了這些心理障礙,并不愿意為了緩解這些揣測帶來的不適,而付出經濟上的代價(老鐵公雞了)。比如人們不情愿在一個標簽上畫著蟑螂的糖罐里取糖吃,但如果讓他們付錢更換糖罐,這種抗拒便被拋之腦后。
交感思維就是愚昧?
事實上,在早期文明中,觸摸腐爛肉體之類的惡心物件確實非常危險,觸染律提醒人類避免傳染,從而增加物種生存的能力。因此研究者猜測,它可能是人類早期防御機制在現(xiàn)代文明中的誤用。
在人類學家弗雷澤看來,交感思維是一種原始的思維方式——不對事物進行深層次的因果推理,而是將事物的發(fā)生與自我的行為直接聯(lián)系起來。因此,與當下所推崇的科學思維相比,他認為交感思維只不過是原始階段思維方式的遺留,遲早會被進化丟棄[3]。
不過也有研究者反對這樣的論斷,認為交感思維有其獨特意義:
//情緒調節(jié):
交感思維可能是一種控制錯覺,來源于人類對未知的恐懼。它使我們相信自己對周遭事物有很強控制權(避開與德行有愧之人的接觸,我便不會染上惡習),但這種控制權往往只是一種感覺而非事實(即使避開一切與“惡人”的接觸,人性本身也有自發(fā)走向惡的可能)。
交感思維帶來的這種控制感,可以減少長時間對變化的無可預知和對世界的無從改變帶來的無助感,以及因此衍生出的沮喪、焦慮等等負面情緒。
而這種對情緒的調節(jié)功能,其實在今天仍被需要。最典型的例證就是,抑郁癥等心理疾病的一些替代性療法,如自我暗示、虛構故事等,雖然無法得到科學系統(tǒng)的解釋,但被證實對患者確有作用。
//節(jié)約認知資源:
而交感思維的相似律則與啟發(fā)性思維相似,可以起到節(jié)約認知資源的作用,在這個信息駁雜的時代,具有無可替代的應用價值。
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中對人類思維的兩個系統(tǒng)所做的論述發(fā)人深省。其中,系統(tǒng)一負責“快思考”,它省力而輕松,卻帶有偏見且漏洞百出,系統(tǒng)二負責“慢思考”,它縝密而謹慎,卻耗時又費力??崧J為,在人類的腦中,是系統(tǒng)一占據(jù)主導,幫助我們快速的做出決策,規(guī)避風險,系統(tǒng)二作為補充,校正系統(tǒng)一“走思維的捷徑”所帶來的誤差。而交感思維,便是系統(tǒng)一的一部分。
雖然對思維主次的認知各不相同,但大多數(shù)學者都認可的是,交感思維作為一種直覺式思維,絕非“廢品”,它和理性思維一樣,都是進化賦予我們適應復雜外部環(huán)境的工具,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相生相伴,相輔相成。
總而言之,雖然交感思維在當下很多時候顯得很“不科學”,但它并不是主觀愚昧的產物,而是一種幫助我們抵御千變萬化的外部世界的工具,也是理性思維的有利補充,后者幫助人類解決物質世界的問題,而前者則可以幫助人類解決個人的、社會的和情緒的問題[2]。
所以,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如何“剝離”它而塑造一個“更理智的種族”,而是在合適的時候應用合適的思維。
我們如何與它共處?
首先,必須強調的是,交感思維或許原始,卻依然是人類無法分割的一部分,我們可以與它和平共處,也可以通過理性來控制這種非理性的思維,卻永遠無法將他從我們的腦子里斬釘截鐵的切除。畢竟,它是進化帶給我們的命運,也是人抵抗虛無的武器。
但如果交感思維的非理性對你的生活造成了困難,可以考慮以下幾種方式對它進行弱化:
1、凈化:包括物理方法(洗手、焚燒……)、象征方法(給二手車噴新漆,租房重裝),以及精神方法(比如當感染病毒者一向品行極佳,他人對病毒傳染性的判斷將更可能趨于理性,避免脫離實際的恐慌);
2、忽略:嘗試靜下心來,忽略一直糾結的對象,讓時間沖淡感受;
3、心理邊界隔離:邊界可以是物理的,也可以是象征性的,一條朋友圈,一次理發(fā)經歷,都可以成為隔離過去與現(xiàn)在的邊界。我國古代有為“去晦氣”而跨火盆的習俗,燃燒的火盆其實就是一個象征性的邊界,將未來的生活和曾經的霉運隔離起來。雖然這種習俗無法在現(xiàn)代都市持續(xù)存在,但構建心理邊界重要的從不是形式,而是相信本身,人們可以通過剪發(fā)、聚餐等種種儀式告別霉運,以調整心態(tài)走向更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 Nemeroff, C., & Rozin, P. (2000). The makings of the magical mind: 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sympathetic magical thinking. In S. K. Rosengren, N. C. Ohnson, & L. P. Harris (Eds.), Imagining the Impossible: Magical, Scientific, and Religious Thinking in Children (pp.1–34).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張全成, 曹忠鵬. (2014). 交感思維:表現(xiàn)、形成機理及其弱化. 心理科學進展 , 22(7), 1198-1204.
[3] 弗雷澤. (2013). 金枝. 北京: 商務印書館.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235948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30480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31972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29772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310141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