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為,是通往成功之路上必不可少的一門課,人的成長,往往離不開行為對我們的塑造。但是,這也并未意味著行為具有決定人生的能力,人的價值與追求是無法輕易地被行為所定義的。停留在行為表象的人,如同逐影者,不可立業(yè)于長久;只有全面地認識行為,化心于行,方可受益終生。
明朝王守仁曾提出“知行合一”之論,欲明辨事理,唯實行其事。知,乃是內心的覺知,對事物的認知;行,乃是人的行為實踐。正所謂,“內外合一謂之至道,知行合一謂之至學。”行為的確擁有改變一個人的巨大力量,但是,行為真的對我們的人生有決定性作用嗎?我認為不然。畢竟,失去內外平衡的行為,如無舵之舟,無衡之馬,漂蕩奔逸,反使人迷失。
行為的落腳點至關重要,樹立正確的方向和認知才可以支撐著我們堅定不移地前行。魏王欲攻趙國,季梁以南轅北轍之例相勸;齊宣王欲以武力治國,孟子借“緣木求魚”說服其施行仁政。如福爾摩斯所言,“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我們在何處,而在我們朝著什么方向走?!笨梢?,若行為與所求背道而馳,夢想就會破碎成幻想,努力也會淪為徒勞,如同一只盲目的船,所有方向的風都是逆風。
誠然,行為是反映人修養(yǎng)的一面鏡子,但過度追求行為表象,反而可能會脫離了人的本心。正如同,“水里照出的是自己的臉,內心反映的是自己的為人”。愛因斯坦成名前,衣著隨便,有人曾勸他應該有件華麗的衣服才能進入社會界,他卻認為人不應該在外在下功夫。就憑著這不戀世俗的超脫與追求崇高的理想,才造就了這么一位偉人。倘若一個靈魂是骯臟的,再怎樣精美裝扮都是在掩飾?!案淖儽硐嘧詈玫姆椒ǎ皇窃诒硐嘞鹿Ψ?,一定要從內在里改革?!绷智逍詷O是,一個人只有聽見內心深處的呼喚,才不至于隨波逐流,內化于心,而后化之于行。
此外,我們也不能忽略了環(huán)境與機遇的重要性。孟母三遷,教子有方,成“四大賢母”之首;季雅罷官而高價買鄰,以求賢德之友。狹隘的環(huán)境使人精神狹隘,高雅的環(huán)境使人風骨高雅。同樣的,機遇也可造就英雄,杜牧在赤壁江畔,感慨“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就是對機遇的詮釋。自古以來,良機往往稍縱即逝,面對機遇,“花開堪折直須折”的果斷就顯得尤為重要。
統(tǒng)而言之,行為與成長之間,并不是一條筆直寬闊的直達之路。我們既要做自己想做的,也要明辨自己能夠做的,更要看見自己應該做的。行為從不是盲目逐影,成長的路徑也不是單一的,就讓我們辯證地去看待吧,“不必行色匆匆,不必光芒四射,不必成為別人,只需做自己。”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5216105 人想測
立即測試
641852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39550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405710 人想測
立即測試
5186620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