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學習了5年精神分析之后開始接的第一個來訪者,當我忐忑又興奮地坐在我的來訪者面前,卻發(fā)現我學了一堆理論,可是真的面對一個活生生的痛苦著的人的時候,我還是不知道該怎么辦。
比如說,我知道他是全能自戀,但好像直接告訴他也沒有什么用,更何況,即便是表現出同樣的癥狀,但是癥狀背后的原因卻千千萬萬,貼標簽式地給出一個診斷一樣的詮釋并沒有什么幫助。
我也知道咨詢師要共情,可是我不知道該怎樣共情。
我發(fā)現在我知道來訪者的問題和幫助來訪者真正的修通之間,有著一個巨大的空洞和鴻溝。所以,在最初的時間里,我的來訪者經常脫落。
我后來發(fā)現,新手咨詢師在上路的時候,不僅僅需要深刻地了解理論,更加需要知道這些理論如何轉換成可以輸出的語言,讓我們在咨詢中可以實在地運用。
在準備這次的講課稿的時候,付麗娟老師希望我們的講課稿能更加偏臨床,要像發(fā)得很松軟的面,好像在一個人的心上寫東西,要足夠的細膩,足夠的松軟。
我理解她的意思,是要把艱深晦澀的理論解構、揉碎、再鋪展開來,這其實是一個很高的要求。
把理論講得理論對于我們來說不難,也許對于受過一定訓練的咨詢師來說都不太難,或者對于學習能力強的人,他們也可以通過自己看書來獲得很多理論上的知識,
但是把理論講得松軟,就好像可以陪著聽者一起,可以鉆到理論里面去,一步步進入一個逐層深入的、逐漸鋪展開的內在世界,我們一起去一點點認識那里面的風景,讓內在世界可以明晰地被辨認、好懂,大家聽了就可以拿走,拿走就可以去用,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了。
這要求講課的人自己要把理論吃透,自己要有深刻的體驗,講出來的東西才能清楚、好懂、實用。這也是這個課程中,我們特別追求的部分,也是凝聚了我們最多心血的地方。
我給大家透露幾段講課稿,看看大家是否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松軟,這是我在《情感協(xié)調的共情和鏡映》這一講中的幾個片段:
在心理咨詢中,情感協(xié)調主要是指咨詢師可以正確的理解來訪者情感狀態(tài)并且給予合理的反應。
比如:一位30多歲的女性。因為想改善人際關系前來尋求心理咨詢。咨詢中,她說她有一個非常強勢且十分專制的父親。她覺得父親對自己過于嚴格,從來都不會認可自己。
她的母親,因為沉浸在自己的抑郁情緒里無法抽離,沒有辦法對她有任何情緒回應,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這讓她覺得母親是一個沒有臉的人。她很努力地想要做一個跟母親不一樣的人,總是換著法子跟女兒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但女兒還是很容易情緒崩潰,并且有自殺的情緒。
在開始咨詢的時候,她抱怨說自己很孤單,很難得到理解,在朋友那里她像一個導師,她的那些朋友都不如自己有見識,她想與朋友在一起,但是她又看不上那些朋友,覺得他們有很多毛病,比如素壓低、不如自己有文化。
總而言之,她對那些朋友們有一種過分的防御,這些防御經常讓她覺得那些朋友不夠格,根本不可能懂到自己。
咨詢師并沒有否認和處理她過分防御的行為,反而對她的主觀感受給予協(xié)調的回饋。
咨詢師并沒有質詢她為什么覺得自己的朋友不合格,而是非常關注來訪者的情感體驗,并給予回應。
比如咨詢師說:你覺得很失望,你覺得你總是照顧別人的人,而你很難得到照顧。
或者咨詢師說:你很害怕,如果你給的不夠多,會不會像你母親一樣被人嫌棄,你希望自己是一個對別人有用的人。
或者說:當女兒比賽輸了的時候,你覺得很羞恥,就好像是你也輸了,你覺得你不是一個好媽媽。咨詢師通過這種方式協(xié)調來訪者的情感。
在咨詢中,來訪者能夠感覺到有另一個人可以在關系中同調他的體驗感受,這對于這個人是新的體驗:感覺到有個人能夠不帶批評,發(fā)自內心,真誠地想要理解他的感受和體驗。這是對他人心理內容的一種閱讀。
這種閱讀是相互的,兩個人至少在一個時刻看到和感受到了大致相同的心理圖景。這樣的相遇是心理咨詢最主要的部分。這是雙方自發(fā)的互動,對咨詢的推動有巨大的貢獻。
咨詢師和來訪者的關系中試著去教這個人如何用語言去描述自己的情緒情感,人們學習了解情緒、體驗情緒的方法是我們的養(yǎng)育者在情緒上和我們保持同調,所以一個人發(fā)展出描述談論自己情感的方式,是通過養(yǎng)育者和他們談論情感、談論感受。
很多人沒有情緒的詞匯庫,幫助他們描述他們的情感狀態(tài)。所以咨詢師的任務是找到那個正確的詞匯,可以去描述這個人講這段故事時當下的感受。建立起這個人用來描述情緒的詞匯庫,整合自己的情緒感受,之后他們就可以使用這些詞匯庫和我們溝通、討論,同時也可以和他們生活中其他重要他人去談論他們的情感。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體驗。
這樣持續(xù)了幾個月以后,來訪者的經驗組織原則慢慢發(fā)生改變。由于她感受到咨詢師對自己的主觀世界給予協(xié)調的情感反應,她的自我反省能力逐漸提高,對別人的主體性也更加敏感。
她從咨詢師這里獲得了情感協(xié)調的體驗,她也逐漸地可以去同調她的孩子,孩子的情緒狀態(tài)也明顯的有好轉。來訪者雖然有時候她還是會用一種輕視的眼神看待他人,但是每當她用這種方式看待他人的時候,她腦海中就會出現自我反省的想法“是不是我把對方想的太弱了?”
這種新的體驗也是在跟咨詢師的關系中發(fā)展出來的,因為她發(fā)現那個她以為不會對她做出任何情緒反應的、沒有臉的咨詢師其實沒有她想的那么弱。而這種自我反省在以前是沒有的。這樣的相遇是心理咨詢最主要的部分,對咨詢的推動有巨大的貢獻。
在咨詢中,有時候,來訪者在講述一個很悲傷的事情,咨詢師在回應的時候,給出一個分析性的解釋,這是情感不協(xié)調的的表現 。
比如:有一個來訪者半年之前大哥去世了,在一次咨詢中,他告訴咨詢師自己夢到了大哥,在夢中自己打游戲正在最緊張激烈的時候,大哥就出現了,夢也定格在了這里。醒來以后,來訪者特別的悲傷。
之后來訪者有一長段對大哥的回憶,咨詢師給了他一個回應:我發(fā)現你好像一直是沉浸在夢里面,我會覺得你好像一直到現在,都沒有完全出來,你剛剛的那種狀態(tài)還是陷在里面。
在這里,我們看到來訪者在表達自己的喪失和深深的悲傷,咨詢師給出的回應跟來訪者的情緒狀態(tài)是不協(xié)調的,這樣的回應容易讓來訪者感覺到指責,好像自己不應該沉浸在悲傷的情緒里面。
就像來訪者在過去的經驗中無數次體驗到的,自己不能不開心,那樣會讓大人覺得很麻煩。這其實是咨詢師在感受上沒有與來訪者情感交互,才在語言上也無法共情。我們不是說不應該有分析性的解釋,分析性的解釋應該在情感被充分理解的基礎之上。
在咨詢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境,比如來訪者說,我從小就習慣一個人呆著,我的父母都很忙,整天看不見他們。咨詢師可能會問,那你的父母他們在做什么?
這個時候,咨詢師其實是離開了關注來訪者的位置,而是將來訪者的父母作為主體在關注,而來訪者缺少父母的陪伴,那種孤單的經驗沒有被觸及。
那么在匹配來訪者時,可能這樣回應更好:你很難過,作為一個孩子,卻沒有擁有常常與父母在一起的體驗。
情感協(xié)調的共情和鏡映很重要的一點是咨詢師要在場,在場感是咨詢師需要和當下這個人的情感留在一起,而不是滑到自己的頭腦中。
我們需要避免沉浸在自己的想法里,變得過度理智化或開始去思考怎么做能更有幫助, 比如有一個人說他的睡眠很不好,我們可能想給他一些關于如何睡眠的建議;
一個人說他在親密關系中碰到了問題,我們可能也會給他建議,他應該調整一下自己的期待,他應該怎樣做更好等等。雖然,給建議的確有可能會幫到一些人,但與之相應也存在一些風險。
我們可能也在潛意識中向對方傳遞一種感覺:我們不相信他能夠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我們可能也會誤導對方感到的確是這樣。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停下來去思考、理解,他的生活中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導致他有了睡眠困難?到底什么在影響他的親密關系?
我們需要忍受我們自己的不確定性和焦慮,并且繼續(xù)兩個人共同探索、共同理解癥狀背后的意義。最后咨詢師和來訪者可能會一起發(fā)現,原來睡眠問題是來訪者害怕分離。
在咨詢中,咨詢師不在場,無法給出情感協(xié)調的共情和鏡映的一個困難場景是,來訪者陷入深深的自我厭惡、羞恥感,甚至想要結束自己生命。
當面對這些最深層次的痛苦感受時,我們很重要的一點是不要去否認和不認可他們,我們更常見的是給予一些虛假的保證,比如我們說:“不,我認為你是一個很好的人。”對這個人而言這又是一次不同調的體驗。咨詢師這樣的回應可能會更好:你覺得自己很糟糕,你不相信自己可以被人喜歡。
之所以選擇這個片段分享給大家,是因為這篇4000多字的講課稿被我全部推翻,包括我選擇的案例呈現也全部推翻重寫了四次,這是我寫得非常痛苦的其中一篇。
對于我來說,最大的困難來自于我有些忘掉自己當初入行的樣子,會想當然地認為很多概念大家已經懂了,不需要再細講。于是有些地方就不夠細致和落到實處,會不由自主地變得很學術和生硬,這也是我推翻重寫的主要原因。
其實講共情的文獻有很多,自體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科胡特在去世前四天的一次演講上,就做了非常著名的《論共情》的演講,但我寫出來以后發(fā)現,對于新手咨詢師來說,也許也只是知道了要共情,但到底什么叫情感協(xié)調的共情,在不同的情況下,該怎樣情感協(xié)調,什么樣的情況叫沒有情感協(xié)調,這些大家看了以后還是不知道。當我讀給自己聽的時候,我沒有找到讓我滿意的答案。
重寫的過程是非常痛苦的,也是不斷突破自己的過程。我希望要真實、再真實,要貼切、再貼切,精神分析也是在不斷貼近真實自己的過程。我希望重現的是自己在跟來訪者工作的過程中,真實的思考的過程。
在痛苦的打破再重建的過程中,我的腦海中浮現出一個個跟我一起工作過的來訪者,那些我們一起度過的或美好或艱難的瞬間,一年又一年的一起工作中,我經驗和見證著他們的改變,也驗證著理論是怎樣在指導著實踐,并且在實踐中被印證真的有用。
我想再沒有什么能比一顆支離破碎的心逐漸獲得整合更加動人了,再也沒有什么能比一個痛苦中的人,能夠重新獲得心靈的平靜更加讓人動容了,就把這些真實發(fā)生著的過程呈現出來,也把我自己的理解和思考的過程分享出來。
當然,這里面的案例都經過我的拼湊和修改,重要的是想呈現給大家怎樣去理解和操作的過程。
在每一節(jié)講課稿中,這樣的片段比比皆是,這也是我們從每個月100節(jié)咨詢當中,也是在不斷地學習和持續(xù)地被督導的過程中逐漸摸索和積累起來的經驗。非常希望我們的分享能夠幫到大家。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170321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97455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55860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510883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78913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