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性玩弄少妇hd性老妇,videosgrais欧美另类,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欧美巨大另类极品videosbest,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存在主義心理療法指導框架下與來訪者工作的原則
作者:李侖 2020-12-03 18:01:14 心理百科

第一個叫理解性原則,即進入來訪者的世界。它有四個維度:第一個是進入來訪者的世界,這是存在主義的維度;第二個是以來訪者為中心,這是人本的維度;第三個是傾聽,這是精神動力學的維度;第四個維度是我與他/它,它叫社會角色,就是物化的角色。

在咨詢早期跟來訪者建立關系的時候,你要進入他的世界,而在來訪者的世界里,不光有他,即不光有他自體,還有他的角色,這個角色實際上就是被物化出來的。比如,我們在一個單位里是員工,要有用,要承擔一些角色、責任,要解決某個問題,這本質(zhì)上就是物化。再比如,中國人講重男輕女,重男輕女就是一種物化,即把性別作為工具來審視或使用。有的人認為女人的核心價值就是生孩子,男人的核心價值就是賺錢,這也是物化。

物化這個東西很奇怪:它是社會進步的推動力,如果我們不進入社會,這個社會就沒有辦法發(fā)展,但是我們一旦進入社會,就會被物化。被物化到一定程度,人就會生病,為什么呢?因為被物化之后,人就失去了自己核心的那種存在價值感、那種體驗感以及那種很微妙的東西。

所以,在進入來訪者的世界時不但要進入他自我的主體世界(內(nèi)心的體驗世界),還要進入他角色的世界(被物化的世界)。比如,來訪者是一位女性,我們要了解她怎么看自己作為一個女人的感覺,做女人做的開心嗎?痛苦嗎?她有可能是別人的妻子,有可能是一個孩子的媽媽,我們要問她做妻子的感覺如何?做媽媽的感覺如何?在單位里上班,在社會角色這個被物化的部分,她的感覺如何?

存在主義心理療法指導框架下與來訪者工作的原則

這時候,人本主義就會以來訪者為中心,精神分析就會傾聽,而存在主義就會既進入主體的精神世界,也進入主體的角色世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很多來訪者第一次見我們時,說的其實都是角色的事。比如,我的孩子不聽話或不上學,我的老公出軌了,我的單位把我辭退了等。

疫情之下,大家的工作角色、職業(yè)角色、社會角色其實都不堅定,都在下降,可是家庭角色卻在上升:別人的父母、別人的配偶、父母的孩子這些角色。上升的速度太快,有人承受不了,于是發(fā)生角色體驗的爆炸,這就不是我與他了,而是我與“它”,即與角色的關系。

存在主義心理療法指導框架下與來訪者工作的原則

第二個叫體驗性原則,即促進來訪者對自我的體驗。這里也有我與“它”,這個時候的我與“它”是什么意思?就是來訪者是媽媽、女兒、妻子或職業(yè)角色。不過,在這些不同的角色下面有一個完整一致的自己。

那我們要做的是什么呢?促進來訪者對這些角色下面的自我有一些體驗,并且是在關系里體驗。這時候,咨訪關系就變成了我與“他”,不再是咨詢師與來訪者角色的關系,而是與來訪者角色下面的自我的關系。

這個階段,人本叫無條件積極關注,精神動力學叫澄清與面質(zhì)。有的精神動力學流派認為這里面也有解釋,即詮釋,我覺得不太妥當?;谖业呐R床經(jīng)驗,如果就在這個環(huán)節(jié)詮釋太多,其實會妨礙來訪者對角色下面的自我的體驗。很多來訪者的認知水平很高,非常擅長分析自己,不過這個分析其實是一種掩蓋:對角色下面的自我的體驗越深,就越會阻止來訪者體驗更深的角色下面的自我,所以他會做自我分析,而這時詮釋在我看來并不能起到推動作用。

存在主義心理療法指導框架下與來訪者工作的原則

第三個叫在場性原則,即進入來訪者生活當中的某個角色、內(nèi)在世界的關系場域。這時雖然我們進入的是角色,但跟來訪者的對話是在角色下面進行的。

比如,在某個治療階段,來訪者一直在講他對父親的憤怒,而咨詢師就扮演了這個來訪者的父親,于是對他說:當你每次說和父親的關系時我有一個感覺,覺得你對父親有很多期待,但沒有得到滿足,所以你有很多失落和失望的感覺。我在想你的父親可能有什么感覺,也許他面對你的期待以及期待以后的失望這樣一些感覺時,他的感覺不會比你好多少。

當我們這樣說的時候,其實就進入了來訪者父親的角色,但不是進入這個角色的表面的感覺,而是進入這個角色的深層的感覺,所以咨詢師在這個角色里所反映的并不是這個角色的防御,而是這個角色里更深的一個自我。因此在這個階段,我們和來訪者仍然是我與他的關系,雖然是與角色對話,但其實是與角色下面的更深的自我對話,即穿越防御的對話。

這個階段,人本叫神入:神入來訪者內(nèi)在某個角色深層的感覺,神入來訪者內(nèi)在某個角色深層的東西,精神分析叫投射性認同。

存在主義心理療法指導框架下與來訪者工作的原則

第四個叫行動原則,在這個原則里面,主要工作是擇選并且投身。也就是說,來訪者對他過去的人生經(jīng)歷、關系經(jīng)驗進行梳理,然后選擇一些他認為比較重要的去加深,把不重要的擱置在一邊,這個就是存在主義意義的焦點之一:使瑣碎歸于瑣碎。

使瑣碎歸于瑣碎,其實就是擇選并且投身。投身就是繼續(xù)去實踐、體驗,在關系、生活、角色里去發(fā)展。這時我們跟來訪者的關系既有我與“他”的關系,即與角色下面深層東西的聯(lián)系;也有我與“它”的關系,即與角色表面東西的聯(lián)系。

比如,來訪者和孩子的關系不好來做咨詢,經(jīng)過了理解性原則、體驗性原則、在場性原則,這時咨詢師在行動原則這部分給了來訪者很多工作、意義感,來訪者就選擇不去關注孩子調(diào)皮的部分,開始選擇關注孩子沉默時的孤獨;選擇不去管理孩子的游戲行為,開始選擇管理孩子的孤獨,這個時候她對孩子的孤獨就不再進行排斥了,而是采取了接納。

孩子之前一個人待著的時候,這個來訪者媽媽就不高興了,說你為什么在這待著,該學習了,該看書了,總之就是不允許孩子孤獨。經(jīng)過咨詢,這個媽媽看到孩子孤獨的時候,她就會問孩子,寶貝兒,當你沒事做自己待著的時候,你心里在想什么?能不能和媽媽分享一下?媽媽有時候也會這樣,不自覺地愣神,咱倆在愣神上交流交流,看看誰愣得更有經(jīng)驗?這實際上就給了孩子一種嶄新的體驗:孤獨不再是糟糕的、被嫌棄的,相反是一種空明的體驗。這個時候孩子就會有一種感覺:我不僅僅是一個學習的機器,還是一個允許自己孤獨或者放空的人。這實際上就是投身,然后他就開始改變了。

人本把這個叫實踐,精神動力學叫領悟與修通。在行動原則里,我們一方面跟來訪者角色下面的自我有聯(lián)系,另一方面與來訪者自我上面的角色也有聯(lián)系,于是他們就得到了整合,有一個融會貫通,來訪者就開始更有勇氣地向未知的部分去發(fā)展。

存在主義心理療法指導框架下與來訪者工作的原則

最后,在治療結束時,我們要進行整合與哀悼。這個時候我們跟來訪者既要有我與“他”的關系,也要有我與“它”的關系,就是前述既要與來訪者角色下面的自我有聯(lián)系,也要與來訪者自我上面的角色有聯(lián)系。這里的“它”是指來訪者內(nèi)在不同的人格原型、不同的人格側面,也就是我們要與來訪者不同的角色有聯(lián)系。

這個時候就實現(xiàn)了一個大整合。有了這樣一個四維度的整合之后,來訪者才能真正地對自己的命運承擔責任,在這個過程里體會到既完整了內(nèi)在又有力量的角色的執(zhí)行的感覺。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最新測試

  • 控制情緒MBTI測試俄狄浦斯情結咨詢師自閉癥心理健康測試聊天心理學家社會心理學治療師弗洛伊德外貌焦慮雙向情感障礙桃花運職業(yè)價值觀產(chǎn)后抑郁自愈能力心理咨詢男人心理親密關系叛逆期反社會人格情商測試愛情挽回源碼回避型人格障礙P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