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口踱入餐館內(nèi),安靜坐下,掏出手機給孩子以免他打擾就餐。陽光正好,夫妻兩人卻沒有交談,問對方要點什么菜,得到的回答是:“隨便”。
隔壁的一對男女也是類似,各自滑著手機,嘴里咀嚼食物時眼睛也沒離開屏幕。
這個場景是不是很熟悉?熟悉到甚至覺得它就發(fā)生在自己身上。很多夫妻都會覺察到,在經(jīng)歷了一段時間的婚姻關系后,對方身上的吸引力不知何時已經(jīng)消散,對方的存在也變得熟視無睹,對方的話漸漸聽不進去,對方的形象似乎也變成一個最熟悉的陌生人。
總之,好像關系中的一切都在淡化,感情和生活,似乎從美酒咖啡的香濃過渡到了清湯寡水般的無聊。
然而,這種變化很可能是“同步”的,也就是說,對方很可能也存在同樣的感受,以至于兩人名分上有著婚姻的關聯(lián),情感上卻成了漸行漸遠的路人。
01、感情是兩個人的事還是一個人的事?
這個問題看似很滑稽。直覺上,很多人會認為:“感情當然是兩個人的事”,大到三觀,小到今天吃什么,難道不需要兩個人的溝通或默契嗎?不過我們只要把時間線往前推個若干年,情況可能就完全不一樣了。
請問一下,當兩人感情最濃烈的那一刻,或者說首次兩人四目對視的電光火石間,是哪一方先走出第一步的?難道是兩人異口同聲說出:“我們在一起吧” ,那這個場景簡直可以寫進小說了。
所以,在感情的最初,人們的內(nèi)驅(qū)力是很強烈的,自我意識也是非常明確而堅定的。無論是追求,還是回絕;無論是吃醋,還是討好,大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一些思維或行為。
然而隨著兩人的結合,“自我意識”又再次被推入一層又一層的關系中,例如不同家庭的價值觀、社會文化的約束、社會關系的套路等等。
90年代的時候,美日兩位社會心理學家Markus和Kitayama就提出過:“東方文化強調(diào)人與人之間的重要聯(lián)結……個人行為取決于、并且很大程度上是由關系中他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決定的?!?/p>
因此,在一種幾乎是無意識的狀態(tài)下,人們會將自己『溶入』婚姻關系、社會關系中,而自己的行為會受到關系的牽引(請注意,這里用了溶解的溶,而不是融合的融,大家可以自行理解涵義)。
因此,如果在婚姻的某一刻,忽然你覺得自我的訴求好像再也沒有人聆聽,自我的形象在漸漸淡化,自我的價值在逐步消亡,那么不妨看看自己有沒有被卷入以下四個“關系套路”中:
家庭套路這里的家庭,泛指大家庭,尤其是在婚姻中雙方各自的家庭價值取向。
在婚姻中,是否漸漸忽視了自己的興趣、目標、愿望、成就?而總是將大家庭的價值、看法、意見、需求放在首位?
他人套路這里的他人不僅僅是指代家庭成員,而是泛指一切外部關系。自己是否經(jīng)常會去擔心,或假想他人的看法?并不自覺地順從他人(或大環(huán)境)的價值傾向?
關系套路由于進入了婚姻關系,尤其是當有了孩子,關系中的一方(尤其是女性)容易為自己貼上一些標簽,甚至由此而局限了自己的行為。
例如“嫁雞隨雞”、“為了孩子選擇忍讓”等等的消極思維。
權威套路由于東方文化中宗族概念的影響,很多人在家庭中(或社會關系中)的權威面前,容易呈現(xiàn)出一種“我是晚輩,我懂的就是少一點”的心態(tài),進而,導致了很多人對權威敏感、崇拜、依賴的復雜心態(tài)。
02、多一點“選擇”多一點自我
在另外一項兒童拼圖游戲試驗中,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美國兒童在做拼圖游戲時,如果對拼圖的選擇是出于自己主觀意識的,會獲得很大的內(nèi)在動力和成就感;而中國和日本的小朋友,當其他人(例如媽媽)告訴他們可以試著選擇什么的時候,會獲得很大的內(nèi)在動力和成就感。
可以看出,東方人的動力與成就感,從很小的時候就依賴于“關系”。不難推測,當關系中的狀態(tài),或者反饋是負面的,自己的動力和成就感也會變低。
這有點像兩個人站在水中,都期望對方能夠掀起一些浪花,給自己帶來快樂和驚喜。但是當對方“浪不起來”時,自己也就失去了動力。
盡管每個人都無法徹底擺脫社會文化的影響,但這不影響大家去學習和反思。
因此這里也總結一些重新審視自我,在關系中凸顯自我價值的策略:
要對“自己”充滿好奇
可能很多人花太多時間去理解這個世界,包括理解家人、理解新的知識、理解孩子、理解紛紛擾擾的關系……
但其實一個人的“自我”是最難被理解的。在憤怒的時候、在委屈的時候、在無聊的時候,不一定總是要糾結于:“對方為什么不理我”或者“對方為什么要惹我生氣”,想想,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是不是忘了為自己做些什么?
將“差異”升華為技能
男生喜歡打游戲嗎?女生喜歡買護膚品嗎?男生喜歡探險嗎?女生喜歡理財嗎?當婚姻中出現(xiàn)差異化時,最忌諱的就是貶低對方的興趣愛好,并籠統(tǒng)地用“不顧家”來否定對方。
其實一項愛好的背后,很可能隱藏著一些鮮明的人格特質(zhì)。例如喜歡打游戲的男生,很可能也熱愛運動;喜歡存錢的女生,很可能會成為理財高手。找到對方的“隱秘屬性”,然后尋找新的資源,把它發(fā)揚。
綁定彼此的價值
順著第2點,當發(fā)現(xiàn)了對方的特質(zhì),并鼓勵其發(fā)揚光大后,自己千萬別袖手旁觀。
如果男生去健身了,女生甚至可以去學拳擊、射箭;女生去學理財了,男生甚至可以去考取更高層次的證書。
從認識到彼此的差異,到差異的升華,再到價值的互通,彼此在對方的眼中,就會呈現(xiàn)出越來越鮮明的輪廓。
所以,只要別讓自己“變淡”,感情就必定能常鮮。
參考文獻
Iyengar, S. S., & Lepper, M. R. (1999). Rethinking the value of choice: a cultural perspective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6(3), 349.
Markus, H. R., & Kitayama, S. (1991). Culture and the self: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 emotion, and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98(2), 224.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369323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55476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9696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65124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695748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