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我們聽到過太多的關于奮斗的教育,每個人都在試圖告訴你只有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只有奮斗與拼搏才能鑄就不一樣的人生。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平凡這個詞開始在我們的生活中頻繁出現,各種影視、文學和音樂作品也在反反復復地告訴我們:真正思想境界高的人都是不爭不搶,淡然處世的。
這兩種乍一看,完全截然相反的觀念共存于一個個體中時,矛盾就產生了。
那么到底哪一種觀念才是正確的呢?我們應該選擇哪一種生活方式呢?
前一陣子,我一個朋友問了我類似的問題。
齊先生和我相識于三年前,那個時候他經歷了工作變動,身體不好正準備做手術,經朋友介紹來找我做心理輔導。
后來三年的時間里,他陸陸續(xù)續(xù)和我分享一些近況,就成了不錯的朋友。
齊先生說他一直被一個問題困擾,希望我能幫他分析一下。
齊先生家住在一個小縣城,父母都是公務員,雖然不是什么大官,但在一個小小的縣城,這樣的家庭也算得上是家境優(yōu)渥了。
在他大學畢業(yè)的時候,他面臨了一個很重大的人生選擇,而這個問題,我相信每個二十出頭的人都曾有過。
一方面,他想去北上廣這種大城市闖一闖,或者再提升一下自己的學歷;另一方面,他的父母則不停地勸他回到縣里,說已經幫他安排好了一個在縣里上班的工作,工資優(yōu)渥,十分穩(wěn)定。
糾結了很長時間,當時還很年輕的齊先生選擇了聽從父母的安排,并且畢業(yè)后第三年結婚生子。
“生活本來不就是平平淡淡的嗎,何必費那么大力氣去追求那些看似繁華的東西呢?”,齊先生當時這樣想。
剛開始工作的時候,齊先生感覺很不錯,工作輕松,離家也近,工資也不差,在這個小縣城是很多人羨慕的對象了。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齊先生發(fā)現自己已經開始厭倦了這種生活,每天干著沒有什么意義的工作,讓他覺得自己越來越沒有價值。
尤其是當看到朋友圈的時候,大學同學有的順利考上了研究生,有的事業(yè)做的風生水起,這常常讓齊先生感到很苦惱,他有段時間特別后悔當時聽了父母的話,他想象著當時自己要是沒回來,現在會是過著怎樣的生活。
但當和同學們打電話,聽到他們說自己身上的壓力多么大時,他又開始慶幸自己找了一份這么輕松的工作。
就這樣,他的情緒總是在兩個極端之間來回徘徊,這使他感到筋疲力盡。
“你說我到底是怎么了,我總是堅定不了自己的想法,我其實很喜歡這種平淡安穩(wěn)的生活,但當我看到別人努力奮斗時,又總覺得很恐慌甚至很焦慮?!?/p>
顯然,齊先生犯了一個心理學上的錯誤,那就是:思維錯位。
人們在判斷某項事物或東西對自己是否有利時,主要包括了兩個認知過程,一個是對自己的認知,另一個是對事物的認知,然后在這兩個認知的基礎上,將雙方進行匹配,最后得出結論。
但是如果人們對自己的認知是錯誤的,那么就相當于把另一個假想的自己與該事物進行了匹配,造成了思維錯位,得出錯誤的結論。
以齊先生為例,他在大學畢業(yè)做出回到縣城工作的那個選擇時,他潛意識給自己下的定義是:我不喜歡忙碌的生活,我追求的是慢節(jié)奏的和高質量的生活。正是基于這個自我認知,他認為回到縣城是對自己更有利的決定。
但齊先生真的是這樣的人嗎?
從他后來種種的表現來看,顯然不是,一個真正追求平淡生活的人是不會因為朋友圈的幾條動態(tài)而動搖自己的初心的。
實際上,在現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很少有人是真正熱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的。
并且真正享受這種生活的人中,很大一部分是相當成功的人士,他們的閱歷和社會地位讓他們看淡了物質,反而更加追求這種返璞歸真的狀態(tài)。
對大多數人來說,高品質的物質生活始終是人生不斷追求的目標。
但這些人中很多又不愿意去努力和付出,甚至看到別人努力對他們而言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這就近一步揭示了隱藏在這種思維錯位的背后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人內在的穩(wěn)定機能。
當焦慮不安的情緒出現時,人們會不由自主地去尋求某種方法或途徑來對抗這種消極的情緒,從而保持個體內部的穩(wěn)定。
對于那些不上進的人來說,把自己放在一個較高的精神層面似乎就是化解內心不安最好的方式。
這幾年來在網絡上流行著一個詞匯——“佛系”,這個詞也能很好地解釋這種現象。
佛系本來指的是無欲無求,不悲不喜,云淡風輕而追求內心平和的生活態(tài)度,它代表的是一種很高的精神境界。
很多年輕人喜歡標榜自己為“佛系青年”,還有衍生出來的什么“佛系考試”、“佛系打工”,甚至還有“佛系人生”等等一系列與佛系相關的詞匯,人們用它來進行自嘲或是表達自己的無奈,但久而久之,這個詞語卻變了味道。
對于那些考試前不想準備、工作不想努力的人,仿佛只要在自己的角色面前加上佛系二字,就能夠讓自己的懶惰變得心安理得。
在他們看來,自己的思想境界比別人高的多,他們不爭不搶,看淡一切,覺得別人忙忙碌碌,也不過為了碎銀幾兩,而自己追求的是更加高尚的東西。
但其實他們只不過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來緩解內心的焦慮罷了。
在某些夜深人靜的夜里,想到別人在不斷進步,他們必定又會開始焦慮,甚至徹夜難眠。
實際上,一個人要想真正擁有佛系的人生,必須先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追求自己內心想要的東西。
但又有幾個人能超越物質而依靠精神養(yǎng)料生存呢?尤其是在現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
其實作為普通大眾的我們,追求物質生活無可厚非,但前提是我們不能把自己假想為看淡物質的“高人”。
不同精神境界的人看到的和關注的東西是不一樣的,一個沒有很高覺悟的人總是站在精神的制高點上來指導自己的人生時,就會像是一個一直低著頭走路的人,雖然腰桿筆直,但他關注的始終只是地上的東西,而看不到未來的道路,最終只會四處碰壁。
正視自己的內心,千萬不要用高尚來偽裝自己的懶惰,否則受騙的只有自己。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系,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237377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94217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35913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30979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5213164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