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人都希望擁有完美的親密關(guān)系,許多人終此一生,一直走在尋覓伴侶這個冒險旅程中。他們不斷得到、失去某個人,又不斷得到、失去另一個人,最后心灰意冷,隨便將就一個人。
即使成功找到理想伴侶,親密關(guān)系可能也無法持久,漸漸演化成甜蜜的負擔。在最開始的興奮與希望退去之后,不滿與掙扎可能隨之而來。
我身邊就有這樣的朋友。上個月才參加完他和妻子的婚禮,海誓山盟還熱乎著,這個月就聽到了他離婚的消息。這兩人紛紛背棄誓言,形同陌路。
在親密關(guān)系中,我們到底需要什么?我想,我們需要一個能鼓勵我們超越自我的伴侶,我們需要Ta能激發(fā)我們的人生意義和方向,我們也需要在經(jīng)受考驗時,Ta能給予我們支持和幫助。這樣理想的親密關(guān)系,我們可以稱作“靈魂伴侶”。
心理學家克里斯多夫在《親密關(guān)系》這本書里,將親密關(guān)系的過程分為了以下幾個階段:絢麗、幻滅、內(nèi)省和啟示。有很多人,在絢麗期如膠似漆,大秀恩愛,到了幻滅期時三天兩頭吵架,巴不得掐死對方。在恩愛和仇恨之間反復擺蕩,逐漸消磨完了愛情儲蓄,最后以分手告終。
為了療傷,分手后的人們?nèi)TV唱歌,去酒吧喝酒,找朋友訴苦,慢慢關(guān)閉心房,或者迅速找到另一段感情,開始一段新的愛情循環(huán)。
在微博上看到過這樣一段話,“我以前,我也以為,開始厭倦了就是要結(jié)束了。直到最近才知道:當你感覺愛開始變淡的時候,真正的愛才開始浮現(xiàn)。當然,你可以選擇放棄掉,然后去尋找又一個新鮮的愛。但代價就是,你永遠逃不過新鮮的死循環(huán)?!?/p>
怎么樣才能破除這個死循環(huán)魔咒,找到真愛呢?
關(guān)鍵在于,要進入親密關(guān)系的第三個階段:內(nèi)省期。進去了,你和你的身邊人就可能互相轉(zhuǎn)變成靈魂伴侶;進不去,只能在“新鮮的死循環(huán)”中打轉(zhuǎn)。
內(nèi)省期是每段親密關(guān)系發(fā)展的分水嶺。我們常常把自己從小到大得不到的、未被滿足的需求,投射到我們的伴侶身上,我們常常覺得有了TA,這些需求就會得到滿足。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人們戀愛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因為愛。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能體驗到愛,但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guān)系背后的真正動機,其實在于需求。
由此可知,不成熟的愛是“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成熟的愛是“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如果你的愛先于你的需要產(chǎn)生,這代表著你愛TA本來的樣子,你并不期待TA為了你的需要改變。
如果你的需要先于你的愛產(chǎn)生,你的需要是排在第一位的,你的伴侶的存在,只是為了滿足你的種種需要。如果TA做不到,你將開始親自動手,改造你的伴侶,把TA改造成你期待中的樣子。
沒有人愿意被改造,改造勢必引起對方激烈的反抗。為了自己的需要去改造伴侶,這是很多親密關(guān)系走向衰敗的開始。
現(xiàn)實中,我們常常把愛和需要混在一起,我們以為我們在愛,其實我們是在索取。
小時候,我們向爸爸媽媽索取。我們希望爸爸媽媽能滿足我們所有的需求。我們需要找到家的歸屬感,需要父母全身心的對待我們,顯得我們很重要,這是我們的價值感。
如果父母沒有注意到我們的需求,我們會使出所有把戲:哭鬧、抱怨、撒嬌、搞怪、裝可愛,以期父母能注意到我們。如果父母仍然忽略我們,這些需求就被丟進了心里的儲藏室,外面布滿傷痛的繭。
這些被我們埋藏到了心底最深處的期望,并沒有隨著時間流逝而消失。相反,它們在我們心底生根、發(fā)芽、長成了參天大樹,甚至影響到我們對伴侶的找尋。
當我們擁有了親密伴侶后,相比普通朋友,我們更愿意打開真實的自己。這里的真實,帶著掩蓋的脆弱,帶著過去的傷。我們會把童年時父母未滿足的需求,投射到伴侶的身上。
這時候,我們以為的愛情,不過是一種需求的投射,不過只是“我需要你,成為我想要的樣子”。
所謂內(nèi)省,就是去看到自己的需求,自己的愛,并學會分辨這兩者。
有需求并沒有什么問題,但我們要知道,滿足需求是自己的事,不能讓伴侶去負責。伴侶也有TA自己需要去滿足的需求。愛對方本來的樣子,并不期待去改變對方,可以讓自己對內(nèi)心的匱乏真正負起責任來,為成就靈魂伴侶打開大門。
親密關(guān)系里,痛苦的人在努力穿上一層層漂亮的外衣,幸福的人卻一次次剝開了真實的自己。
作家廖一梅說:每個人都很孤獨,在我們的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愛的天性,我們每個人都有,而愛的能力,則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和完善。要從親密關(guān)系走向靈魂伴侶,在了解愛的基礎上,關(guān)鍵是做好下面三步。
一、探知自己與伴侶表達愛的方式
婚姻咨詢師查普曼博士在他《愛的五種語言》一書中提出了五種表達愛的方式,這五種方式是:肯定的言詞、相處的時間、收到的禮物、服務的舉動、身體的接觸。
如果雙方表達愛的方式不同,會導致一方覺得自己已經(jīng)盡力了,而另一方卻還是不滿意。沖突和怨恨在這種雙方無法溝通愛的過程中產(chǎn)生,也最終導致感情的破裂。
這就好像不同地區(qū)的人使用不同的方言,我們都有自己熟練使用的語言,而兩個說著不同方言的人,如果不互相學習對方的語言,就很難進行有效的溝通。很多時候,不是你和伴侶做得不夠多不夠好,而是你們沒有理解對方表達愛的方式。
假設女孩是一個在乎雙方相處時間的人,希望無時無刻陪在你身邊,而你卻是一個在意肯定言詞的人,你覺得哪怕不在身邊,只要通過短信、語音給予對方支持和鼓勵就可以了,但這對女孩來講是遠遠不夠的。
上周我去咨詢師朋友周周那里,參加了一個親密關(guān)系探討的沙龍。在那里,周周帶領(lǐng)我們用問卷的方式,測試了自己愛的語言。
我最熟悉的語言是相處的時間,對我來講,和伴侶待在一起的特殊時刻特別難以忘懷。其他小伙伴有在意禮物的,渴求肯定言語的,也有兩種類型并列最多的情況。
在這些促進感情的行為中,重要的不是你自己愛的語言,而是你要了解對方愛的語言。對方可能給你的并不是你最想要的,但TA可能給的是TA覺得最好最珍貴的東西。
2、直接表達自己的需要
我們中國人似乎很難去直接表達自己的需要。
在社會交往時如此,在親密關(guān)系時也如此。
我們需要抱抱,需要伴侶的關(guān)心在意,需要相處的時間,特別的禮物。。。但親密關(guān)系中也存在權(quán)力爭奪,雙方有意無意的在比較“是我更愛你一點還是你更愛我一點,是我重要還是你重要”。先開口表達需要的一方,就像把戰(zhàn)略要地拱手相讓,讓自己在這場競爭中處于劣勢。
還有一些人,由于成長經(jīng)歷的影響,表達需要會讓他們感到低自尊,這是一種相當折磨人的感受。他們期待中最好的戀愛方式,是自己什么都不說,而伴侶全然的懂得自己,提前把一切東西都準備好,全方位的滿足自己。
這種什么都不用說而需要被全部滿足的感覺當然很爽,但你這不是在找一個伴侶,你是在找一個媽。你的內(nèi)心其實還是一個充滿饑渴的小嬰兒,你還沒有長大。
需求一直存在。如果我們不直接表達,這些需求就會經(jīng)過各種“包裝”改頭換面出來,變換了一種味道。而曲折表達的需求背后,隱藏的是怨恨、抱怨和憤怒等不被滿足的負面情緒,本來正當?shù)男枨鬀]有被看見,充滿了破壞力。
比如,如果伴侶這樣指責你:“你怎么這么晚才回來?”、“回到家就葛優(yōu)癱在沙發(fā)上”、“你能不能少玩一點游戲?”、“你吃完飯碗一放就跑了”、“你剛才干什么去了,一直不回我信息?”
聽到這樣的指責,你是什么感受?恐怕憤怒、傷心、委屈都跟著出現(xiàn),愛情的甜蜜消失無蹤。
在這樣的指責后面,其實隱藏了伴侶真實的需求:“我希望你早點回來陪我”、“我希望你關(guān)心我”、“我希望你幫我分擔家務”、“我希望你及時回我信息,在意我的感受?!?/p>
如果伴侶直接這么說,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當然,提出需求要在對方的限度以內(nèi)。如果對方能給,你不要,這是在作死;如果對方給不起,你一直要,也是在作死。
3、多表達感受,少評價對方
感受是一個人依據(jù)情境內(nèi)心深處自然產(chǎn)生的情感。表達感受,可以用“我感到”這樣的句式開始,后面接“不舒服/傷心/開心/害羞/痛苦/委屈/不安全/不被尊重/被忽視”等等。
人與人之間的鏈接,最根本的就是相互間產(chǎn)生的感受。
評判是用自己心里的主觀判斷,給對方貼標簽。
評判常常以“你或他+怎么樣”的句式開始,不說自己,只說他人。在評判的時候,一個人的感覺是很好的,因為他站在了一個充滿權(quán)力的位置,永遠不會犯錯,自己內(nèi)心的虛弱、無力、痛苦、悲傷都被掩蓋。
這種感覺很吸引人,只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評價,很可能激起對方的反評價,為了維持那種美好的感覺,人們不得不繼續(xù)評價,用更快的頻率,更重的語氣加強力量。
到這一步,再往下發(fā)展就是爭吵了,從對一件事的攻擊,上升到對一個人的本身的攻擊。
來看一個例子。
劉姐對打游戲的丈夫吼道:“你整天就知道打游戲,也不知道幫忙做家務,這個破游戲有什么好玩的?我當初真是瞎了眼才嫁給你?!?/p>
丈夫聽了一聲不吭,手底下把游戲按鈕按的死死的,鞋一脫躺在沙發(fā)上,換了一個舒服的姿勢繼續(xù)玩。
在一個平行時空,劉姐換了一個說法:“老公,我上班回來很累,還要一個人收拾家務,看到你躺在那打游戲,我感到很委屈,你可以幫我洗碗嗎?”
老公乖乖放下手機洗碗去了。
劉姐兩次表達傳遞出來的信息,讓丈夫產(chǎn)生的體會是不一樣的。
第一次表達,劉姐實質(zhì)是在用指責和抱怨評價丈夫。遭遇指責,丈夫即使知道自己不占理,也要繼續(xù)對抗,以維護自己的自尊。
第二次表達,劉姐主要講述了自己的感受。通過表達自己的感受,她跟丈夫產(chǎn)生了一個情感上的鏈接,使丈夫可以從她的視覺去看待整個事情,跟她站到了一起。
親密關(guān)系的發(fā)展,類似于孩子成長的過程。我們最初都渴望著“抱緊我”,希望爸爸媽媽抱緊我,希望愛上的那個人可以抱緊我,這是渴望融合的時期。
接著,又迫不及待掙扎著喊叫“放我下來”,想要脫離爸爸媽媽的懷抱,想要從愛著的人那里得到自我的空間,恢復至獨立的狀態(tài)。
每一段關(guān)系,都是從“抱緊我”到“放我下來”的螺旋式上升循環(huán)發(fā)展,每一次的“放我下來”時期都預示著親密關(guān)系瓦解的可能,如果處理不當,那便是感情的終點,然而,如果處理得當,那這段分化時期將為兩人的關(guān)系提供更牢固的根基。
一次次的螺旋上升,普通的親密關(guān)系就可能成為激動人心的靈魂伴侶。
我們都渴望愛與被愛,渴望對方多理解自己。但感情是相互的,需要兩個人用心經(jīng)營,用愛守護。
美國小說家詹迪·尼爾森說過:“遇見靈魂伴侶的感覺,就好像走進一座你曾經(jīng)住過的房子里——你認識那些家具,認識墻上的畫,架上的書,抽屜里的東西。如果在這個房子里你陷入黑暗,你也仍然能夠自如地四處行走?!?/p>
那是靈魂的高度契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是彼此最自然的狀態(tài)。那也是在愛情中互相的成長,彼此都走在成為更好自己的路上。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quán)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2257880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778635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31614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515362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378349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