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性玩弄少妇hd性老妇,videosgrais欧美另类,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欧美巨大另类极品videosbest,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我有傷害家人的想法怎么辦?
作者:星辰西米露 2021-06-21 17:33:34 心理百科

我是個壞人,我有傷害家人的想法

我們絕大部分人,在某些時刻,心里都會有一些一閃而過的恐怖想法:

老板臨時通知加班時:“老板又讓我們加班,還有沒有人性,讓他出門被車撞死好了?!?/p>

公司主管大姐嫉妒前臺小妹漂亮:“裝什么清純,笑那么騷,早晚被男人騙破產?!?/p>

這些抱怨和詛咒幾乎時時刻刻都在發(fā)生,因為別人損害了我們的利益,這可以看做是一種“正?!钡姆磽?,沒人在意。

那么,如果這些想法是針對無辜的家人或親人的呢?特別是,這些想法還是不請自來的,闖入性的,持續(xù)的。

比如

某人在開車的過程中突然想到自己會撞上路邊的行人或者樹木,以至于心神不寧開車頻頻犯錯;

一位爸爸擔心做飯時會控制不住自己拿菜刀去傷害孩子,他是如此恐懼自己真的去做這樣的事,害怕到根本不敢讓孩子進入廚房;

你來到高樓窗邊,從那里跳下去的想法就占據(jù)了大腦,很難驅逐出去,并一次次閃回。而你如此熱愛生命,根本不想自殺,你不知道這樣的想法從何而來,也不知道怎么才能不去想跳樓的事情,你為此深感苦惱。

這些想法很常見,幾乎人人都這么想過。不同的是,大多數(shù)人都能看得開,不太在意這些想法。

就像雨水從荷葉上劃過,并不會留下什么痕跡。

但是,有一些人會卡在這些想法里出不來。對于他來說,這些想法無法控制的闖進他的腦海中,趕也趕不走,讓他持續(xù)感受到痛苦。

而這些傷害他所愛的人或亂倫的想法是如此恐怖,又如此糟糕,他無法接受自己產生這樣的想法,非常擔心自己真的去付諸實踐,為此非常焦慮,苦惱。

他找不到人可以傾訴,不敢把自己真實的想法告訴身邊的親人,怕遭到誤解。

現(xiàn)實生活中,也沒有人主動談論這些禁忌話題,這愈發(fā)造成了他的孤獨感和另類感,使他覺得自己罪孽深重。

按照DSM-5的定義,“如果個體感受到反復的、持續(xù)性的、侵入性的和不必要的想法、沖動或意向,引起個體焦慮或痛苦,個體試圖忽略或壓抑此類想法、沖動或意向,或用其他些想法來中和它們”,這被稱為強迫思維。

之所以我要在這里下一個“診斷”,是因為我想告訴受這些想法困擾的人們,你們并不孤單,你們的遭遇很多人都有。

而這是緩解你們痛苦的第一步。

我有傷害家人的想法怎么辦?

毒舌王子王爾德說過,人人必殺其所愛。當然,這里的“殺”是象征層面的,或者說是一種攻擊意圖,不是真的殺。

強迫的本質就是不受控制。強迫思維的主要問題,在于這些想法與易感人群自身的信念系統(tǒng)發(fā)生了相互作用。

夸大的責任感和自責是強迫思維人群信念系統(tǒng)的關鍵,這背后的三個認知偏差,是造成他們走不出來的重要原因。

認知偏差一:想法=行為

上面幾個例子中為此痛苦的人群,普遍潛藏著這樣的偏差信念:想到行為=做出行為。

他們認為,只要腦海中出現(xiàn)了這樣的事情,那事情很可能真的會發(fā)生,再聯(lián)想到這件事發(fā)生的嚴重后果,從而產生恐懼,痛苦和焦慮的情緒。

于是,他們想盡方法來控制自己不要有這樣的想法,但結果是他們根本無法控制,這樣就進一步加重了他們的恐懼,痛苦和焦慮。

但事實上,強烈的痛苦和內疚感根植于夸大的責任感,也來自于一個嚴苛的超我。他們對自己的自我控制不是太松了,而是太緊了。

普通人都有能力區(qū)分想法和現(xiàn)實的不同,這就是所謂的現(xiàn)實檢驗能力。無法區(qū)分想法和現(xiàn)實是精神病患者的特征,而精神病患者也不會為自己的想法感到恐懼和內疚。

認知偏差二:出現(xiàn)傷害別人的想法=我有罪

某人頭腦里經常出現(xiàn)開車撞死家人的畫面,雖然這樣的事情沒有發(fā)生,但他因為無法控制自己的這種想法,從而認為自己的罪過與殺人犯等同。

事實上,我們并不能控制我們所有的想法,因為很多思維是自動化的,是無意識的,控制自己的所有想法是一種奢望。

但我們能控制我們的行為,出現(xiàn)傷害別人的行為有罪,出現(xiàn)傷害別人的想法無罪。

認知偏差三:出現(xiàn)闖入性想法=希望那樣的事情發(fā)生。

無法控制自己想法的人,背負的自責感常常來自于,把這些想法的出現(xiàn),等同于自己真的希望這樣的事情發(fā)生。

從而覺得自己是一個道德敗壞的人,進而產生自罪自責的想法,引發(fā)自己的痛苦焦慮情緒。

事實上,既然是闖入性的,強迫性質的,就代表著你并沒有能力去控制這些想法,更談不上希望這些想法發(fā)生了。

那么,面對傷害他人的闖入性想法,應該怎么辦呢?

在前面的理性層面,我已經帶你看到了闖入性想法帶給你痛苦的根源,在于你具有不適應的三種認知偏差。

我希望你看慢一點,認真理解這三種認知偏差。

一旦你理解了,你的痛苦程度就會相應減輕。

但這還不夠。

你可能還想問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我有這些認知偏差,而其他人沒有?

這很大可能,是因為你在無意識的不斷重復幼年時的生活經驗。

當我們還是一個小嬰兒時,受本能的食欲沖動驅使,我們要去尋找媽媽的乳房來填飽自己的肚子。

但這個時候,小嬰兒肚子饑餓導致的興奮,也會伴有攻擊性和破壞性的沖動和念頭,表現(xiàn)就是控制不住要尖叫和咬東西,例如咬媽媽的乳頭。

同時,小嬰兒還具有一種原始的恐懼感,他擔心殘酷的環(huán)境會報復他的攻擊,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

在小嬰兒的世界里,最大的環(huán)境是他的媽媽。

媽媽如何對待小嬰兒的攻擊沖動,構成了小嬰兒對環(huán)境的兩種不同理解。

如果媽媽愛著寶寶,包容他的攻擊沖動,媽媽能區(qū)分“實際破壞”和“破壞意圖”之間的不同,被寶寶咬住乳頭時,一點也不慌亂,因為她自信寶寶不可能真正傷害到她。

這樣就給了寶寶一個機會,一個保證,讓寶寶對媽媽能夠忍受住和活下來感到安心和放心,不會因為有想咬的意圖就會遭到媽媽的報復。

如果媽媽因為自己也處在困難中,對寶寶的攻擊沖動過于敏感,粗暴的推開寶寶或者對寶寶大喊大叫,寶寶對報復的預期擔心成了真,他就會開始恐懼自己的攻擊意圖,感知的外部世界也充滿了敵意和不安全感。

這一切,都發(fā)生在寶寶極早期的生活經驗中,不會進入意識,也沒有記憶,但出于保護自己的本能,這些優(yōu)先級極高的生存經驗會直接進入寶寶的潛意識,并形成一些自動化的反應。

這些自動化的反應,在長大后,受到環(huán)境刺激,會激發(fā)出適應不良的認知偏差。

早期的母嬰關系,是所有人際關系的縮影,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這也不是不能改變的,成年后,我們有很多機會去修正當年的挫折,而這也正是成長的意義。

面對闖入性想法,直接在意識層面壓制沒有作用,在壓制過程中,你不斷的想起這條想法,反而進一步激活了這條想法。

壓制帶來更多痛苦。

更好的辦法是改變你對闖入性想法做出的解釋。

一個為闖入性想法痛苦的人內心常有的獨白是:“我居然想拿刀傷害我的妻子/我居然想猥褻鄰居家的孩子,我真是一個畜生,我怎么能有這樣的想法,我為自己感到惡心,氣憤,我TM真不是人?!?/p>

這種內心獨白就是你為闖入性想法做出的解釋。

更好的解釋是:“一個為想傷害他人的想法痛苦不堪和自責的人,不是畜生,也不是怪物,是一個有良知的人。你可以存在那些可怕的想法,你也可以同時是一個有良知的人?!?/p>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 社交恐懼癥抑郁癥智商心理醫(yī)生依賴型人格障礙自愈能力自卑心理心理咨詢聊天心理健康測試心理治療焦慮職業(yè)性格心理咨詢師九型人格回避型人格障礙產后抑郁測試容貌焦慮親子關系哈利波特恐懼心理控制情緒叛逆期智力測試強迫癥外貌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