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屋的時候為身后的人多留一會兒門,給公交車上的孕婦讓座,幫提著重物步履蹣跚的老人拎東西……
這些時常與“樂于助人”“與人為善”的贊揚一起出現(xiàn),泛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會的積極行為,被稱為“親社會行為 (Prosocial behavior)”;其中體現(xiàn)的為他人著想的特性,被稱為“親社會性 (Prosociality)”。
親社會行為或親社會活動的種類十分豐富。
較為正式的包括參與志愿者活動,比如常有帶著袖標的叔叔阿姨在公交車站幫助維持乘車秩序;社會性較強的包括為他人提供無償?shù)膸椭?,比如參與無償獻血、為需要的人捐款;相對個人的親社會行為在生活中也很常見,比如在朋友難過的時候安慰ta,時常關心自己身邊的人等等。
作為受關注度較高的研究課題之一,親社會行為已被證實具有各種益處。
從個人層面而言,親社會行為有助于提升個人自尊,實現(xiàn)自我滿足,讓人覺得“我還能為這個世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從社會交往的角度而言,它對促進人際和諧十分重要,相比自私冷漠的人,大家自然更愿意與友善親和的人相處;從更宏觀的角度而言,親社會行為也是社會責任的一種體現(xiàn),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發(fā)展與建構。
還有研究者考察了親社會性對個體生命歷程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親社會性較強、親社會行為更多的個體,在老年期也擁有更積極的社會關系與人際往來,同時具有更好的心理與生理健康狀態(tài)。
聽到這里,我們幾乎已經(jīng)確信:為他人帶來幸福感的同時,我們也會感覺更幸福。你是否躍躍欲試想要馬上“助人為樂”了呢?
且慢!還有一點很關鍵,那就是——聚焦他人幸福感的自發(fā)性。
簡單來說,就是你是被控制著做這件事,還是出自真心。
為了探究這一問題,有研究者招募了年齡在19-88歲之間的295名被試參與實驗。
第一天,被試完成了個人信息采集以及初始主觀幸福感的測量。第二天,參與者將接受視頻訓練,一半的人被要求觀看“將關注點集中于他人幸?!钡呐嘤栆曨l,剩下的人則觀看“將關注點集中于自身幸?!钡囊曨l。隨后,參與者需要將學到的策略直接應用于實際的社會互動,并不定時報告自己的社會互動情況與主觀幸福感評價。
該研究的結果發(fā)現(xiàn),那些將關注點集中于自身幸福感的被試,在實際的社會交往中報告了相比初始水平更低的主觀幸福感(這一效應也同時受到年齡與關系親密程度的影響);而被要求將關注點集中于他人的參與者沒有表現(xiàn)出顯著的變化。
也就是說,只關注自己的人,變得沒那么幸福了;而按照要求“全心全意”為他人著想的人,也沒有變得更幸福。
這一結果啟發(fā)我們思考親社會行為對實際生活的意義。
就如研究者在訓練視頻中強調(diào)的那樣,兩種關注策略并沒有絕對的高下之分,關注自我還是關注他人的幸福,在不同的人際交往情境下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同時,自發(fā)的親社會行為可能有助于提高我們的主觀幸福感,而類似上述實驗摻雜了有意控制的親社會行為,可能無法帶來同樣的效果,在年輕人中甚至會出現(xiàn)更多的消極情緒。老年人能更好地運用人際問題解決技巧為他人提供建議,并調(diào)整自身的回應,因此較少受到消極情緒的影響。
所以,客觀上能提供幫助固然是好的,但在實際生活中也需要同時考慮主觀的意愿,不要過于勉強。
自然地贈與善意,才能自然地心生歡喜。
參考資料:
[1] Nikitin, J., & Freund, A. M. (2021). Does focusing on others enhance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role of age, motivation, and relationship closeness. Psychology and Aging, 36(1), 69-82.
[2] 丁鳳琴, 陸朝暉. (2016). 共情與親社會行為關系的元分析. 心理科學進展, (08),1159-1174.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322892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76645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34108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61989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674162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