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疫情影響,7月29日0時起,成都市成華區(qū)開始全面加強社會面管控,暫定實施5天。
突如其來的居家隔離,打破了原有的生活節(jié)奏,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出現一些“應激心理反應”。
棕南名醫(yī)團提醒大家,不必太過恐慌,這都是正常的心理反應。但我們需要了解這些心理反應具體有哪些?以及隔離期間,怎么避免自己和家人產生不適情緒?
隔離在家 易出現16種心理反應
1、失眠
疫情期間,我們會隨時關注疫情的各種信息,所以會緊張、焦慮、心煩,導致容易失眠。
2、情緒起伏大
我們會因為疫情的好消息而覺得特別高興,如確診人數開始遞減;也會因為壞消息感到失落,如附近居住點又發(fā)現確診病例,一天中情緒起伏大。
3、莫名想哭
隔離在家,關注的事物比較聚焦,對疫情中的一些好人好事或是不幸事件更為敏感,且能激發(fā)強烈共鳴,淚點會變低。
4、感到恐懼
害怕感染病毒,對未來的擔憂,會產生各種恐懼。
成都棕南醫(yī)院抗疫人員支援核酸檢測工作
5、易怒
看到有些人發(fā)國難財,故意抬高救災物品的價格,會非常憤怒。
6、強迫行為
你明明不想這樣做,但又控制不了,做完之后心里更加煩躁。比如睡前想把手機放下,但又總想看群里的各種信息。熬夜刷著手機,越發(fā)自責,越發(fā)慌亂。
7、興趣喪失
剛開始被隔離在家,還能開開心心打游戲,漸漸的覺得游戲也沒意思了,感到各種興趣都在喪失,在降低。
8、注意力無法集中
沒有辦法集中注意力做事情,什么也干不下去。
9、擔心和焦慮
因為未來的不確定性,產生各種擔心。
10、對信息爆炸的煩躁
看見群里發(fā)什么消息都煩,甚至想關閉朋友圈。
11、對周遭世界的不信任感
看到與疫情相關的一些官方消息,就算來自央視新聞、人民網等,也會懷疑是真是假。其實就是對周遭世界開始不信任。
成都棕南醫(yī)院積極支援抗疫工作
12、幻滅感
不知道疫情到底什么時候能結束,心里涌起一絲絕望。
13、持續(xù)不斷的感到悲傷
因為擔心健康、工作和生活,每天都情緒低落,快樂不起來。
14、加倍的無助感
每天看到確診數據遞增,被隔離封閉在家被動接受這一切,內心十分無助。
15、心理退行
執(zhí)著于“我的問題馬上要給我解決”,好像退化成一個小孩子,襪子被小伙伴踩臟了,會要求對方“你必須賠我新襪子”或是“必須要給我洗干凈”,出現類似小孩子的行為邏輯。
16、嚴重的恐慌
看到不斷更新的疫情信息,獲悉一些朋友生活不能正常進行,從而產生極度恐慌的心理。
如何避免自己和家人產生負面情緒
隔離在家,和家人朝夕相處,更容易發(fā)生情緒摩擦,一些小矛盾都會變成爭吵的導火索。為了讓家庭關系保持和睦,我們可以用以下方法控制情緒。
1、理解壞情緒
了解人在經歷自然災害時,會產生的心理創(chuàng)傷應激反應,理解自己及家人突如其來的“壞情緒”。
在災害事件當中,女人和老人是心理創(chuàng)傷應激反應的易感人群,更需要給他們多一些理解和體諒。
2、從自己做起
讓生活正常和有序起來,該吃飯就吃飯,該睡覺就睡覺,不要把注意力全放在疫情上。
3、尊重家人的情緒
不要強迫家里人和你一樣正常有序,不必保持家庭成員的一致性,不要在這個時候做家庭的監(jiān)工和警察,尊重接受每個家人的情緒反應。你只需要做好自己,就可以改變家人。
4、設立家庭共同時刻
隔離期間,每天固定一個時間段,設立一個家人可以一起參與的運動游戲,或一起做家務、談心等。
5、幫助家人重拾生活
幫助每個家庭成員找回生活的樂趣和目標,前提是他也有這個需求,千萬不要冷嘲熱諷。比如說家人想開始減肥,你不要嘲笑他,應該幫助和鼓勵他去完成。
6、睡前聊天
睡前是特別重要的一段時間,在睡前關心一下每個人今天的感受,好好跟家人說晚安。
需要強調的是,從心理學上來說,心理應激反應都不是癥狀,只是一種面對災難時的正常心理反應,它們都是暫時的,隨著疫情風險降低、封控逐漸解除,回歸到正常生活軌道,通常這些反應能夠自行消失。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550662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521316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32209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87633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828339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