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不評人,方為人上人。
01
英國有一對小夫妻,沒什么錢。
結婚前,男人打算送個戒指給女人,于是跑進一家珠寶店。
據(jù)說這家店的價格很低,130美元就可以訂一個戒指。
130美元的戒指當然是買不到克拉鉆的,但只要是男人買的戒指,無論是什么材質的,女人都覺得很幸福。
結果,當女人在店里試戴戒指的時候,店員對她說,“簡直不敢相信有男人會用這么便宜的戒指來結婚,太悲哀了。”
后來,這段經(jīng)歷被放到了網(wǎng)上。
那個女人說,結婚并不一定需要上萬的鉆戒和興師動眾的儀式。
最后,女人嫁給了那個男人。而珠寶店也道了歉。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前陣子被緋聞纏身的許晴。
許晴因為電影《邪不壓正》的上映,和彭于晏傳出了緋聞。
于是便有好事者跑去她的微博下評論,評論大致圍繞兩個點:
“年近五十不婚不育,這是人生的一種失敗?!?/p>
“老女人還到處勾搭小鮮肉,這是作風不正?!?/p>
首先,不論緋聞真假,這種把自己的世界觀強加給別人的隨意評價,實在不高明。
結婚生子只是一種個人選擇,有人渴望家庭生活有人不渴望。
我們在祝福婚姻美滿人士的同時,也應該對選擇自由的女人們多一份理解和尊重。
再者,就算緋聞是真,男未婚女未嫁,兩人結合有何不妥?有誰規(guī)定老女人只能嫁給老男人?
這種隨意抒發(fā)的貶損和戾氣,最終只會暴露一個人的狹隘與善妒。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曾經(jīng)講過一句非常有名的話: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你可以選擇戴著5克拉的鉆石結婚,別人也可以選擇不戴克拉鉆,卻享受著雖不豪華卻很甜蜜的婚禮。
你眼中定義的幸福,在別人看來未必如此。
你眼中的不幸,在別人眼里有可能是莫大的幸福。
一個人最大的惡意,就是把自己的理解強加于別人,再把所有的結果理所當然地用自己的過程來解釋,并一直認為自己是正確的。
02
曾經(jīng)在前公司做翻譯的時候,我們部門有一位30好幾還未婚的姐姐,大家都親切地稱呼她林姐。
有同事曾經(jīng)好心給她介紹對象,她都婉言拒絕了。
雖然大家表面上沒有多問,卻免不了私下議論,覺得她不但辜負了介紹人的一番好意,也誤了自己一輩子的幸福。
后來,在一次聚會上,大家喝了點酒,開始掏心掏肺地聊了起來。
林姐大概也喝多了,借著酒勁說了好多自己過去的經(jīng)歷。
她告訴我們,她的父親年輕時是一位木工,有時運氣不好,一連幾個月都接不到活干,郁郁不得志的父親常常拿打罵她和母親來出氣。
但隱忍的母親卻獨自承受著委屈,在這近乎恐怖的家庭氛圍中,一路保護著林姐,把她培養(yǎng)成人。
雖然后來的生活慢慢好了起來,但父親的暴力行為對林姐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心理陰影。
“我也覺得結婚生子的人生很圓滿,老了病了有人照顧,但只要一想到結婚,腦子里就會浮現(xiàn)父親打母親的樣子……”
“其實我曾經(jīng)有過一段短暫失敗的婚姻,也曾試圖通過婚姻來解救自己,但卻發(fā)現(xiàn),我竟然把我媽在婚姻里所受的委屈全部報復在自己的婚姻里,結果可想而知?!?/p>
聽到這里,大家才突然明白林姐一直不婚的原因。
心理問題,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不是一句“總能遇到合適的”就能解決的。
從此,大家都保持著一種默契,不再提及此事。
不理解,是因為沒有身處別人的地獄。
既然不理解,就充分尊重別人的生活。知人不評人,方為人上人。
《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有一段話:
我年紀還輕,閱歷不深的時候,我父親教導過我一句話,我至今還念念不忘?!懊糠昴阆胍u任何人的時候,”他對我說,“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并非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yōu)越條件?!?/p>
同樣,不評價別人的生活,也是一種高貴的素養(yǎng)。
03
莊子的《德充符》里,有一種人——長得丑,身體又有殘疾,也沒有什么特別的能力,但大家就是喜歡他,每個人都能從他那里找到快樂,并且被他深深吸引。
為什么呢?因為他有一種本事——不評價。
他不僅在嘴上不評人,還能做到心里也不評人,所以和這種人相處起來特別輕松愉快。
那么,不評價的溝通是怎樣的呢?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的是,除了肆意的貶損,隨意贊美也屬于評價的一種。
有關兒童教養(yǎng)的研究發(fā)現(xiàn),“贊美”孩子并不總是有好處。
有研究者讓受試的兒童解數(shù)學題。
解完一組簡單的題目后,他們對一些孩子贊美他們的智力,夸獎說:“哇,你太聰明了!”而對另一些孩子指出他們的努力:“你剛才很用功。”
接著,研究者再讓孩子們做一組更難的題目。
結果發(fā)現(xiàn),那些因為聰明而受到贊美的會更擔心失敗,并傾向于完成難度較低的任務,遇到困難更難堅持,易焦躁,甚至表現(xiàn)出自尊水平的下降。
而另一些因為努力被贊美的孩子,則更愿意嘗試新的挑戰(zhàn)。
可見,雖然贊美有時讓人舒服,但它仍然是一種評價,隨意的贊美容易把人捧得很高,而接受贊美的人往往害怕自己配不上這種贊美,而為此平添不少壓力。
出于壓力,人們會更愿意重復相同的工作——既然我這樣做了就是好的,為什么還要冒險去嘗試更多的可能呢?
因此,不評價的溝通,就是不肆意貶損,也不隨意贊美,僅僅描述經(jīng)驗本身。
心理咨詢師李松蔚在他的書中提到,不評價的交流方式,只關注具體發(fā)生了什么,而不是進行抽象的判斷、定義以及對人的褒貶。
比如,一個不評價的老師,遇到不做作業(yè)的學生時,會這樣問:“你最近常常不做作業(yè),發(fā)生了什么呢?”
而一個關注評價的老師則會問:“你最近怎么老不做作業(yè)?”
前者是在關心一件事的發(fā)展,而后者就變成了訓誡。
一對比就知道,使用哪一種表達方式,更接近事實的真相,溝通效率更高。
傳媒人梁冬說,讓你不爽的事情,其實是你內(nèi)在的“囿于物”, 是你早已成型的憤怒,早已成型的心智模式的投射。
比如,你總認為你的孩子讓你不爽,因為他特別不聽話,每次勸他,他都不聽,完全無視你的存在。
當你仔細和自己的內(nèi)心對話一番,你就會發(fā)現(xiàn),孩子之所以不聽你的話,其實是因為你從來沒有聽過他說的話。
你之所以忽略他,本質上是因為你從一開始就忽視他的感受。
所以你的孩子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投射著你和他的關系。
俗話說,閑談莫論是非,靜坐常思己過。
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多檢視自己,少評價他人,用心感受差異,靜心沉淀自己。
如果你嘗試一段時間不做任何評價,也不被他人的評價所影響,就會達到一種與自己和諧,與所有人和諧的狀態(tài)。
何樂而不為呢?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401390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91782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32564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583719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631676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