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案例內容(一例適應障礙共病依賴型人格特質的臨床訪談),較之其他一些生理心理問題交織、沉疴多年的復雜案例顯得格外明快,我們能充分觀察到道龍老師在咨詢當中跟隨與引導的切換,以及在行云流水的對話中施展的一系列調整技術,看起來酣暢淋漓。
但同時作為技術方面,會使部分不熟悉認知行為治療的人們產生錯覺,似乎這樣的咨詢無非就是“勸”,把壞事說成好事,讓人不要那樣想等等,看起來這和普通人之間的聊天也沒有什么區(qū)別?!
因此,我們需要在這里澄清一些大家容易對認知行為療法產生的誤解。有些誤解自認知行為療法誕生以來就存在,但經過多年以來大量的實證檢驗發(fā)現(xiàn),CBT技術的原理并不復雜,然而如何嫻熟的應用,始終是擺在每一位咨詢師面前的課題。
認知行為療法不過就是提供積極思維?
“老伴去世了,自己也解放出來了,別想了?!?/p>
“別管兒女那些事兒,自己活高興就好。”
假如你看到這里會覺得這些積極的想法自己也會說啊,為什么自己說了沒有用,甚至招致來訪者的反感,而在道龍老師這里看起來總是能得到來訪者的認同,形成良好的治療關系?
道龍老師反復強調從精神動力學的角度上理解我們的來訪者,然后再看看他們遇到了什么問題,因此他總是先向來訪者揭示當下困擾形成的原因,如31段及39段當中“先來說說問題是哪兒來的”,通過把概念化兜售給幫助來訪者,促使他們看到自己的認知習慣。因此并不是一聽到困擾,就急于把消極想法用積極想法給抹去、覆蓋掉。
我們并不是要成為簡單鼓吹積極想法的拉拉隊長,因為所謂積極思維是集中在“我總能得到我想要的”這種盲目樂觀的視角下,而我們需要為來訪者提示的是積極的預期是:“無論生活中發(fā)生多么糟糕的事,我都有力量面對和解決?!边@是建立在準確評估的行為基礎上才能形成的。因此才會有訪談中一系列的澄清(兒女都做了什么)、確認(有沒有錢,有沒有自由)、揭示(思想年輕,身體好)及反證(兒女忙是父母教育的成功)。
作為初次訪談,這一切都發(fā)生在行云流水的對話當中,于無形之中化解了來訪者的焦慮,咨詢師嫻熟的帶領及思維引導可以建立來訪者的信心,松動原本那些多年形成的負性思維習慣。但也并不意味著就此結束,作為治療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在今后的咨詢中可以更加細致的通過心理教育、認知調整練習、家庭作業(yè)等多種方法來逐步幫助來訪者鞏固這些積極信念的有效性,因此首次訪談也是建立咨訪關系非常重要的一步。在任何一種咨詢技術當中,懂得,都是最高級的共情。
認知行為療法是技術導向的方法?
相比其他的心理咨詢技術,認知行為療法具有很強的操作性,比如上述提到的布置家庭作業(yè),進行圖表式的行為或認知分析,為了便于開展學習和咨詢還有一系列的由咨詢師或來訪者使用的“操作手冊”,給初學者一種感覺——這個技術像某種器械一樣冷冰冰的,不關注情緒,不需要了解來訪者,只關注癥狀,下手解決這個問題就萬事大吉了。
然而這恰恰是錯誤的,因為在認知行為療法當中情緒常常是治療的起點——畢竟來訪者尋求咨詢幫助都是受到情緒困擾開始的,他們談論的情緒當中包含著他們的想法,如果來訪者不涉及自己的痛苦情緒,他和咨詢師也就無法揭示出需要關注的消極想法,因此不考慮情緒的認知治療始終無法取得進展的。
道龍老師的訪談中,從“你有什么困擾需要我們幫助解決”的提問方式就是通過開放的問題收集來訪者的情況,在治療步驟當中辨識、記錄情緒,調整認知,改善應對策略,這樣的模式始終貫穿于道龍老師的訪談當中。
利用具體的治療手冊也是對來訪者的問題進行概念化結束之后才會使用,或者說是在咨訪雙方已經明確了該如何“對癥用藥”之后才開始進行的,在個案當中,這些步驟都會提前與來訪者進行解釋與說明并取得理解,而如此這樣的操作仍舊是建立在“互信”關系之下的雙方配合,不存在純粹單向的技術操作。
在道龍老師的訪談當中我們能夠看到的是對來訪者情況深度的理解,從來不曾脫離開當事人的狀況進行任何技術套用。雖然基于文字,我們無法傳遞老師在咨詢時語言的溫度、情緒的控制以及其他非言語性表達所傳遞出的感受,但來訪者的回答以及在訪談中展現(xiàn)出來的變化都展現(xiàn)著一次咨詢起到的各種變化及收到的改善效果。

認知行為治療是只關注表面的簡單方法?
認知行為治療背后遵循的簡單原理叫奧卡姆剃刀定律(Occam's Razor)。這個定律始于公元 14 世紀,來自奧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kham)對當時無休無止的關于“共相”、“本質”之類的爭吵感到厭倦,于是著書立說,表示只承認確實存在的東西,認為那些空洞無物的普遍性要領都是無用的累贅,應當被無情地“剃除”。他所主張的“思維經濟原則”,概括起來就是“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即“簡單有效原理”。人們?yōu)榱思o念他就把這句話稱為“奧卡姆剃刀”。
認知行為療法也秉承這個理念,如果存在著一個比較簡單而且有效的一種途徑能夠詮釋和理解這個來訪者的具體癥狀,那我們就不需要把這個問題搞得復雜化。
比如在這個案例當中我們能看到來訪者對當下生活的擔心與不滿,我們還有沒有必要去深挖她的潛意識、她的夢境、她的創(chuàng)傷,更無須通過畫畫或沙游工具來試圖捕捉她的情緒加以解讀。
我們看到在案例當中通過精神動力學分析,了解來訪者的成長過程,發(fā)現(xiàn)“總覺得無人照料自己”的自動化思維可以被視為是表面化的問題,由于這個扭曲的想法所以當面對生活里的事情,如外出兒女要求留言、或者不能時時陪伴時她都會產生不滿和抱怨,就可以看到她的認知模式,更容易明白她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與痛苦。假如需要更復雜的概念來解釋這件事,那么也一定是因為來訪者需要我們去解讀她的深層心理,而不是為了顯示咨詢師自己的高明與權威,凌駕于來訪者的需要之上進行的深挖。從某種意義上說了解太多過去也并不能證明真的對問題解決有幫助。
當然奧卡姆定律的簡單化并不是過份簡單化,比如僅僅靠看癥狀來代替對人的理解?,F(xiàn)代社會對奧卡姆定律的研究特別關注于兩種方法對比或對同一現(xiàn)象有兩種或多種不同的假說時,傾向于應該采取比較簡單或可證偽的那一種,世界客觀存在即是建立在客觀實踐之上,正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無疑也更符合循證醫(yī)學的思路。因此以奧卡姆剃刀定律為背景的認知行為療法原則正是大道至簡,招式看似簡單,想要熟練掌握需要花費的時間與經歷并不少于任何一種咨詢技術。
如上所述,多年來對于認知療法的批評主要來自于只關注當下突出的問題,對治療關系的不強調而更關注技術、癥狀等,然而實則這些問題在認知行為療法發(fā)展的早期即被提出,也隨之不斷進行著調整,早已經不再成為問題,至少在中美班我們每位學員親眼目睹著道龍老師500例訪談中所施展的CBT技術,無一例不重視咨訪關系,無一例不是為來訪者解決其困擾,我們還從未在中美班案例當中發(fā)現(xiàn)由于技術當中倡導進行的“引導、心理教育、建設性對峙”等技術本身會給咨詢帶來矛盾或沖突,反而總是在大多數時能看到來訪者心悅誠服的接受訪談內容。
因此,作為臨床實踐已經超過幾十年、有充分循證基礎的咨詢技術,大道至簡的認知行為療法已經是當今心理咨詢工作不可或缺的有力工具,不是之一。假如,你還在猶豫是不是這個療法本身是否有效,那首先也應該先問問自己對這個技術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任何時候,用“術”解決問題等于找到了一把鑰匙,而用“道”解決問題等于找到了萬能鑰匙。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494493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31680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30753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394910 人想測
立即測試
5340775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