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個別地區(qū)的疫情出現(xiàn)反復,很多人又開始了居家隔離的生活。14天的隔離對很多人來說都特別煎熬,尤其是對獨居者。對獨居者而言,行動受限不說,一個人居住連個說話的室友、家人都沒有,很是孤單、無聊。
雖然當今社會不少人贊成“獨處”,因為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是獨自一人,“孤獨”則是一個人生命的本質(zhì)。但同時,不少心理學研究都表明長時間的孤獨對個人心理健康有不良影響,而高質(zhì)量的社會關系會帶來更開心、更健康的生活狀態(tài),人類的基線可能并不是“個人”而是“社會”。今天巖讀就通過“社會基線理論(social baseline theory)”跟大家聊一聊為什么social很重要。
01.什么是社會基線理論?
社會基線理論(social baseline theory)認為人類大腦希望人與人親近,并且期待良好的社會關系。這種期望通常表現(xiàn)為依賴(interdependence),共同目標(shared goals),以及共同注意力(joint attention)。
面對種種困難,當大腦認為沒有社會關系可以依賴時,我們的身體就會選擇保守或者大量投入自身的能量,這就會導致壓力增大,對長期的健康生活產(chǎn)生不良影響。對于隔離期間的學生和打工人來說,由于沒有同學、同事在身邊來分擔風險、分擔壓力,自身需要投入大量能量以保證達到目標,結果導致隔離期的人們感到格外勞累、壓力大。
02.為什么“社會”才是基線?
傳統(tǒng)理論認為“個人(individual)”是基線,當我們結識更多朋友,社會關系增強時,個人的身心健康也會隨之提升。而后來的fMRI實驗證明,“社會(social)”才是基線。16對婚姻滿意度高的夫婦參與了這個實驗,實驗者告知每個人有20%的可能會在腳踝處受到電擊。實驗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每個參與者會獨自進行實驗,第二部分每個參與者在進行實驗時會拉著陌生人的手,第三部分每個參與者在進行實驗時會拉著其伴侶的手。
fMRI的結果顯示,在單獨進行實驗時,大腦控制情緒、管理疼痛、預測風險等多個區(qū)域都處于活躍狀態(tài);在拉著陌生人的手進行實驗時,大腦處于活躍的區(qū)域有所減少;在拉著伴侶的手進行實驗時,大腦被激活的區(qū)域大大減少,并回到相對鎮(zhèn)定的狀態(tài),也就是所謂的“基線”狀態(tài)。所以身邊有朋友,親人,甚至有陌生人都會減少我們自身的生物能源消耗,大大提升自我調(diào)節(jié)/自我管理(self-regulation)的效率。
03.分擔風險&負載共享
分擔風險(risk distribution)其實就是人越多越安全(safety in numbers)。一方面“人多勢眾”,敵人在進攻前也需要考慮考慮;另一方面,由于人數(shù)眾多,每個人在發(fā)現(xiàn)危險時都可以相互告知,這也有利于保護個人安全。在動物界,很多小型動物,例如貓鼬,都是群居生活。他們每個個體都相當于一個“哨兵”,可以偵察不同方向的危險。每個貓鼬在發(fā)現(xiàn)危險時都會通知群體,以便于其他貓鼬可以及時躲避。每個個體既是“吹哨人”也是“受益人”,所以生活在群體中有利于個體的生存。
負載共享(load sharing)更多取決于人和人之間的依賴、信任和共同目標。比如葫蘆娃七兄弟,他們之間有足夠的信任,也有共同的目標-救爺爺,所以即使蛇精很難打敗,他們還是共同承擔這項任務,最終救出了爺爺。
其實不論是在風險分擔還是負載共享,我們身邊的關系伙伴都可以看作是自我的一種“延伸”(expanded self)。當關系伙伴在我們身邊時,大腦會把伙伴的能量看作我們自身能量的一部分,而我們自身生物能量消耗會得以保存,或者用于解決其他問題。事實證明,當我們獨自爬山時,我們會感到十分勞累,而我們跟朋友一起爬山時,我們的疲勞感不僅會大大減少,我們甚至會覺得山坡都變得平緩了。
雖然當今不少人都覺得“孤獨”才是人生的底色,我們只有在獨處時才能認清自己。但社會基線理論告訴我們,良好的社會關系可以幫助我們節(jié)約自身能量消耗,提升自我管理效率,幫助我們規(guī)避風險,分擔負荷,使我們能夠更好地生存和生活。
參考文獻
1. Coan, J. A., & Sbarra, D. A. (2015). Social baseline theory: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risk and effort.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 1, 87-91.
2. Coan, J. A., Schaefer, H. S., & Davidson, R. J. (2006). Lending a hand: Social regulation of the neural response to threat. Psychological science, 17(12), 1032-1039.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706414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25794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38988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38591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296900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