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和一個朋友聊天,她忍不住和我抱怨起來。她以前特別喜歡男朋友的性格,因為他為人熱情,善解人意,對她的關愛也無可挑剔。不過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他對其他朋友也是無微不至,有時還要死抗著去幫忙,偶爾也會嘟囔有點煩和累,不過拒絕的話總是說不出口。她最后氣呼呼地來了一句,真不明白他為什么要這樣“死要面子活受罪”!
聽完了朋友的吐槽,我心里也有點惆悵,感覺“死要面子活受罪”也戳到了我的痛處。不過我是另外一種“死要面子”而已:很難坦然地接受別人的好意。明明心里想著:太好了,來吧來吧;嘴上卻說:謝謝,不要不要??傊谝环磻褪窍染芙^,就連朋友要搭把手把很沉的快遞幫我送到樓下,我也是瞻前顧后地想很多,總是怕給別人添麻煩。有朋友說我太客氣,總愛拒人千里之外??晌沂钦嫘目是?a href='http://nike168.cn/zhuanti/keyword/qinmiguanxi.html'>親密關系的啊,這其中必然有個天大的誤會。
來者不拒與過于客氣,顯然都是一種防御。防御機制每個人都有,不過慣用的是哪種就因人而異了。防御機制的目標是緩解精神痛苦,也是處理心理沖突的手段。防御機制之于心理健康就好比皮膚在保護軀體一樣,如果使用得當,會幫助我們搭建舒適的區(qū)域,有助于我們適應生活;但如果過分使用,則有可能妨礙人際交往,甚至破壞人際關系。
在這里不展開防御機制的分類,而是想探討一下到底是誰藏在我們的防御背后,搞得我和朋友的男朋友不但自己“活受罪”還連累家人跟著受罪。死要面子,歸根到底還是個人恥感和自卑情結這兩種心理沖突在作祟。
個人恥感,也就是感到自己可恥,是一種痛苦的情感。恥感在幼兒期就會發(fā)展出來,甚至比違禁性罪感出現(xiàn)得還要早。恥感源于害怕被拋棄和被孤立,是社會性厭惡的內(nèi)在化,是自己厭惡自己。在現(xiàn)實生活中,恥感和自卑往往重疊在一起。避免恥感和自卑情結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爭強好勝,愛面子。而堅持不求人,拒絕別人好意,這是等級羞恥感的一種表現(xiàn)。
恥感和自卑情結的出現(xiàn)和維持固然和環(huán)境教養(yǎng)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但也不是無法克服的。即便是到了成年期,我們?nèi)耘f可以從健康親密的關系中獲益,來彌補在成長過程中的缺憾。有了這些認知和覺察,我在日常生活中就有意觀察那些內(nèi)心強大,能夠坦然接納別人好意的人,學習他們的人際交往模式。
記得中午有次放學,我和大有和在校門口買了糖炒栗子,邊走邊吃,迎面遇見了宋老師。我剛打了招呼,宋老師就哈哈笑著說,“我去找塑封機了,打算給孩子們制作獎狀”。我們請他吃炒栗子,沒想到他說“騰不出手來拿”,我說“那給您放到外衣口袋里吧?”他就笑瞇瞇地站在那里,看大有和把幾顆糖炒栗子放到口袋里,然后我們愉快地道別了。我對這件事情記得如此清楚,是因為從那一刻開始,我感到和宋老師的距離縮小了很多。我有點明白了,為什么宋老師看起來比較嚴肅,不茍言笑,但很招孩子們喜歡。
人的社會性決定了個人只有在人際互動作用過程當中才能保持和增進心理健康,理解自己和理解別人是不可分割的。能夠坦然地拒絕不合適的要求,也能夠赤誠地接納別人的善意,內(nèi)心必然有一個強大的自我,懂得自尊自愛,又理解他人的感受,當然會贏得別人的尊重。
如何才能摒棄死要面子這一不良習慣呢?如果能時刻提醒自己要做到死不要臉當然是很好的了。不過,死要面子和死不要臉作為兩個極端的狀態(tài),如果沒有重大應急事件的發(fā)生,要行為實現(xiàn)從死要面子到死不要臉的轉變恐怕很難。
除了有點標題黨的嫌疑,我在這里主要是想利用拆屋效應來說服自己(還有同病相憐的朋友),也就是說先提出一個較大的要求,比如死不要臉,一般反應是很難做得到;那么我再提出一個小的要求,比如覺察自己的恥感和自卑情結,勇敢接納朋友們的善意,這樣操作起來會不會容易一些呢?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360237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77547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32445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53142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629468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