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怕和人競爭,一旦對方擺出要和我比什么的氣勢來,我就會覺得煩躁,然后擺爛,裝出一副不在乎的樣子,這樣不好吧?
競爭乃至“內卷”,已經成為當下我們逃避不開的話題。今天巖心想從幾種思維入手,幫助夕風了解害怕和人競爭這種心理背后的深層原因,以及如何從認知和行為上進行積極的自我調節(jié)。

思維一
絕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害怕的不是競爭本身,而是害怕競爭會帶來失敗。
日常生活中,因為害怕失敗所以害怕競爭,從而對競爭產生逃避心理的情況非常常見。更有趣的是,逃避競爭并不是人類所特有的,而是一種普遍存在于生物界的行為模式。
當動物面對競爭或感受到威脅時,會迅速對競爭對象和環(huán)境進行評估,并根據(jù)評估結果做出不同的行為。當獲勝的可能性較小,或積極斗爭弊大于利時,動物就會選擇逃跑或向對方展示屈服、不在意的態(tài)度(舉個例子,狗在感受到同類的敵意時會故意打哈欠,表示自己無意同對方爭斗)。
夕風所說的“面對競爭故意表現(xiàn)出不在意的樣子”,以避免正面沖突,或者用更流行的說法“擺爛”,本質上也類似于前述的模式。巖心首先列出這一條思維,是想幫助夕風認識到這種心理和行為的生物學背景,明確這種行為是正常且普遍的,從而緩解你對自己這種情況的焦慮。
但是,動物逃避競爭的行為往往發(fā)生在自己占劣勢的情況下,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并非在所有競爭中都占劣勢。也就是說,我們本應該只逃避一部分我們大概率沒有勝算的競爭,為什么會對各種競爭都產生慣性的逃避心理呢?這就是巖心想和夕風分享的第二點。

思維二
我們之所以會習慣性逃避各種競爭,可能是“自卑情結”在作怪。
巖心希望夕風認識到,我們作為一個個獨特的個體,一定有自己的閃光點,沒有人在各方面都一無是處的,如果追究到底,一定有一些競爭是我們可以獲勝的。如果發(fā)現(xiàn)自己對任何競爭都選擇逃避,很可能是我們對自身的認知存在一些偏差,也就是人們熟知的“自卑情結”。
《自卑與超越》一書提出,“自卑情結”是“當一個個體沒有準備好面對某個問題時,他堅信自己無法解決這個問題”的思想。夕風的自述中面對競爭先煩躁而后逃避的做法,很有可能就是“自卑情結”在作怪。
“自卑”的感受,本質上來源于人類自我認知的進化,它可以幫助我們獲得相較于其他動物更好的評估能力,也能幫我們更好地發(fā)現(xiàn)不足并改進。但是過分的自我負面認知,卻會阻礙我們的進步,更會帶來一系列如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
巖心想說,如果發(fā)現(xiàn)自己存在“做什么都不會成功”、“我肯定比不過別人,干脆放棄好了”的思想,不必太過緊張。巖心也不提倡大家第一時間強迫自己追根溯源,研究自己產生自卑的原因,而應該對自己重復思維二的觀點,告訴自己,“我此時的膽怯是因為這種有偏差的認知,而不是因為客觀情況如此”,積極勇敢地識別并擺脫這種情結,更加客觀地看待自己,而不是服從負性認知的慣性。而在接下來的第三點中,巖心將告訴大家如何識別并且克服生活中搞鬼的“自卑情結”。
思維三
競爭之所以會產生自卑,是因為過高的自我預期和錯誤的評價標準。
我們身處在社會中,不免會進行比較。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會以“是否達到預期結果或水平”“我和別人誰做得更好”為標準,這恰好是“自卑情結”作怪的好時機。它會給我們設定一個高不可及的自我預期標準,并且以“我應該能做到xxx”或“我本應該xxx,但現(xiàn)實卻xxx”的形式出現(xiàn)。當我們每次自省都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中的自己與理想相去甚遠,自然會產生一種挫敗感,久而久之,便會認為“我什么都做不好”,“我什么都不如別人”,進而產生對競爭的反感和逃避。
很多人可能會認為,比較是帶來自卑的根源,所以逃避比較,就可以更加自信。但巖心認為,修正自卑的關鍵點在于轉換自我評價的標準和內容——不僅僅是以結果的“好壞”為標準,而是更關注競爭隱含的過程。我們不妨更多地問這些問題:“面對這件事,我和他人分別采取了什么做法?”“這些做法所帶來的結果如何?”“我能否學習其他方式從而做得更好?”等等。
單純以結果為導向的評價的問題在于,我們往往很難改變既定的結果,這些結果的評價標準,也大多不是我們自己可以決定的。對既定的事情(尤其是失敗的競爭結果)反復思考,很難得出積極結論,反倒會使失敗的情緒不斷發(fā)酵,加重自卑,甚至影響我們之后的競爭。
而重視過程的自我評價,則給了我們一個產生積極心態(tài)的機會。脫下評判結果“好壞”的有色眼鏡,還原客觀事實,著眼于調整自己的做法,吸取新的知識,可以將競爭帶來的挫敗感轉化為經驗來吸收。而不斷學習進步的成就感,既能使我們免于陷入自卑的泥潭,還能最大程度地利用競爭的積極面,做到思維行動“雙加成”。正如《被討厭的勇氣》中哲人所說:“世界上存在的都是我的幫手?!?/p>

巖心希望夕風和其他所有讀者,在察覺自己過分在意競爭帶來的結果,或在競爭之前就對自己過分否定,從而失去了競爭的信心和勇氣時,不妨訓練上述三條思維,重塑健康的自我認知。
要注意的是,認知的形成和重塑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舊的思維方式在初期往往會占上風,這是再正常不過的情況,記得多一點耐心,多一點堅持。能夠修正自己的思維,正確地看待競爭并且將競爭為我們所用,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522082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500149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648394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521453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405138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