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什么是合理情緒療法,為什么它的核心是認知,這和人的痛苦、疾病有什么關系”?
A事件——生命中遇到的不同人、事、物。
如:一個女人,被一個男人突然強行抱著,并且對她說:“我愛你!我想和你在一起”!
B認知——對發(fā)生在人生中不同人、事、物的解讀。假設有三個女人,都遇到了這種情景:
A女屬于強悍型女人,并且是很討厭那個男人,因此,她的解讀就是“流氓!真無恥,我真倒霉,怎么遇到這樣一個不要臉的人!對于這種人,一定不能客氣”!于是,她憤怒的踢開男人,順手扇了他一記耳光。
B女屬于內向而膽小怕事型的女人,她也很討厭這種男人,更討厭自己遇到這種事情,她覺得這是一種恥辱。因此,她內在的解讀是“好可怕,世界上怎么會有這樣的人,我以后還怎么見人?太丟人了,別人不知道,還以為是我不正經(jīng)呢,以后怎么辦,怎么面對家人和朋友”。于是,她哭泣著,發(fā)著抖的不知所措,滿臉寫著慌亂和羞恥。
C女屬于膽子大,并且有些喜歡英雄主義,她很喜歡男人的勇敢和直接,她覺得能遇到這樣的男人,是她人生的幸運。因此,她內在的解讀是“他好有男子漢氣喲,相信他以后也會這么勇敢的面對生活,有他在我身邊,我感覺到好有安全感”。于是,她對那個男人說,我相信你是真的愛我,相信你能給到我想要的生活。請你先學會尊重我,讓我繼續(xù)感受你男子漢的氣息。
最后C是不同的感受,感受——因為賦予不同意義,而產(chǎn)生的不同情緒情感和行為模式。A女的情緒反應是激動、憤怒,情感上是討厭、不理解,行為模式是罵人,暴力,順手扇耳光。感受到雖然受了侵犯,但是也不算吃虧,教訓一下算了;

B女的情緒反應是驚恐、憤怒、羞恥,情感上是不理解、接受不了,壓抑。行為模式驚慌失措,逃離,哭泣,無助。感受到無助委屈,心里很害怕?lián)模X得沒辦法做人了,內心很痛苦糾結。
C女的情緒反應是激情,驚喜,興奮。情感上是慶幸,能接受。行為模式溫和欣賞,肢體語言無反感或暴力。感受到幸福的降臨,內心充滿了難以壓抑的喜悅,但又不得不矜持一點。
通過以上的案例假設,你可以看到,同樣的遭遇,因為個人的解讀認識不同,其情緒情感,以及行為模式的反應都會不一樣。
案例二,事件——孩子學習成績差,受不了老師和同學的眼光,經(jīng)醫(yī)生確診有抑郁癥傾向,現(xiàn)在不愿意繼續(xù)上學。
解讀——A家長,父母都是當官的,覺得孩子不上學太丟人了。因此父母對孩子不想上學這件事很惱火,尤其是媽媽,什么事情都要強,在工作上凡事都是力爭上游。為了孩子的事情,感覺很沒面子,讓人抬不起頭,無法接受自己會有這樣的孩子。于是,天天在心里發(fā)愁,抱怨自己命不好,怎么攤上這么個孩子。
B家長,父母都是平常人,覺得孩子為了上學,都搞的精神不好了?;叵胱约寒斈暌灿胁幌牖畹臅r候,覺得可能是自己和孩子溝通的少了。于是決定陪孩子一段時間,好好和孩子說說。對于孩子上不上學也不是很在意,覺得只要孩子健康就行,人生也不是就這一條路。
感受——A家長自己感覺整天情緒低落,對孩子在行為上,也是一臉的無奈。一想起這孩子的事情,就覺得痛苦矛盾,都不知道這孩子將來怎么辦。孩子也因為家長的情緒和行為,感到自己無能、沒希望,人生沒意思。更加不愿意與人交往,甚至于越來越有輕生的想法,并且嘗試著予以實現(xiàn)。
B家長感覺上不上學沒什么,只要孩子健康就好。人生總有低迷的時候,并且深信孩子沒問題,過一段時間就好了。他除了陪孩子談心外,還告訴了孩子自己當年也有這種心理,這并不奇怪。孩子也因為家長的情緒和行為,感覺到其實真的沒什么,想上學,可以重新去一個新的學校。于是,孩子慢慢又走了出去,通過自己的努力,又恢復了對人生的信心。
這個案例,就有了身份對人認識問題的影響——一個有過失敗人的理解,和一個從來沒失敗過的人的不解;不同身份下,對同樣問題的看法;孩子從父母親的不同態(tài)度,做出對自己人生的解讀,進而選擇如何應對自己當前的人生問題。
當然,最核心的,仍然是每一個當事人,對人生所遇事件的的解讀。這些解讀、認識,是開放的,還是封閉的?是積極的,還消極的?是有界限的,還是沒界限的?是偏激悲觀的,還是中立樂觀的。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466824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502028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32975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83943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335774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