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說,能不能原諒他?”
課堂上,老師板著臉問。
那個獨自站著的男孩聳拉著腦袋,眼光含淚,像犯人似的等待眾人的宣判。
“不能原諒!”全班異口同聲回答。
男孩究竟犯了什么不可饒恕的罪行?
殺人?放火?搶劫?
不。
他只是少考了一分。
一分之差,就是兩個檔次。
紀錄片《初潮》將鏡頭對準一群即將升入初中的小學生,可我卻看出了恐怖片的感覺。
那是一種刺骨的寒意,一種無法被時光掩埋的恐懼。
中國式老師、家長,一向對羞辱式教育情有獨鐘。
前不久的開學季,網上一則視頻引發(fā)熱議。
貴州某中學,男老師戴著墨鏡,提一桶水站校門口,用抹布挨個給女學生卸妝。
投水、擰毛巾、擦臉……一連串動作行云流水,威風凜凜。
瞅著那桶渾濁不堪的水,女生們面露難色。
有人試圖捂著臉蒙混過關,均被老師強勢攔下。
隨著粗暴地一抹,女生欲哭無淚,老師心滿意足。
在熱搜上掛了一天后,學校工作人員解釋:
“出發(fā)點是本著對學生負責。孩子缺乏正確的審美引導,以往明令禁止化妝的效果不佳,這次只好采取強制卸妝?!?/p>
此言一出,不少網友表示理解。
“學生本來就該有學生的樣子。”
“打扮得花里胡哨,學校都被搞得跟紅燈區(qū)一樣?!?/p>
連孩子們的家長也站出來力挺學校,“學生應該把全部精力放到學習上。”
姑且不論中學生有沒有化妝的權利,
我們就看看這么多人用一條毛巾一桶臟水擦臉,真能把妝給卸干凈嗎?
不但不能,還有可能滋生細菌,傳染皮膚病。
那么老師為啥非要這么干?
因為他們的根本目的不在卸妝,而在羞辱。
把你的自尊心踩在腳底下狠狠碾壓,再順便吐上幾口唾沫。
讓你今后只要一想到化妝這件事,就覺得恥辱,羞慚,恨不得找個地洞鉆進去。
科普作家游識猷說,經營外表,往往是青春期孩子尋求認同,建立自信的第一步。
只有順利度過外表這關,他們才能開始對內心的探求。
可辣手摧花的老師們,不容分說地撤走這架梯子,也不管你摔得有多慘。
仿佛學生的人格、尊嚴,通通可以為體制內的規(guī)則讓步。
朋友浩浩,人生中有兩次被扒光的經歷。
第一次是在幼兒園。
4歲的他,調皮好動,毫無規(guī)則意識。
有天午休睡不著,跟幾個小伙伴聊天打鬧,笑聲像條玻璃溪流似的在屋里蕩漾。
老師口頭批評無果后,想出了一個自認為絕妙的懲罰方式。
像抓小雞崽似的,她強行扒掉幾個小朋友的衣服,讓他們男女面對面罰站。
剛剛眉飛色舞的孩子們,這下全跟霜打的茄子似的,頭都不敢抬一個。
老師見狀得意道:“現在倒是知道害臊了?!?/p>
在赤裸的四十分鐘里,性別意識剛剛萌發(fā)的浩浩,隱約明白了什么叫恥辱。
上了小學,浩浩收斂不少??沙煽兛偸堑踯囄?,父母老師依舊不省心。
三年級的期中考試,數學那科全班只有他一個人沒寫完答卷。
如果只是沒寫完也就算了。
偏偏他把最后兩道題的答題區(qū)域都打好了橫格線。
家長會后,回家的公交車上,媽媽劈頭蓋臉一頓逼問:
“你是怎么想的?”
“你怎么那么有創(chuàng)意?”
“我問你,是畫橫線重要還是題重要?”
“干脆今天咱們什么也別干了,你就畫線,咱們畫一晚上?!?/p>
被媽媽的地獄囚禁式問責逼到抓狂的浩浩,忍不住懟了回去。
“好啊,畫就畫,誰怕誰!”
媽媽難以置信地看著他 ,
“你再說一遍?”
感受到周圍人窺探的目光,浩浩不甘示弱地又重復一遍,聲音還刻意高了八度。
這下,媽媽徹底火了。一陣撕扯中,她把浩浩扒到只剩下短褲。
車里有人拿手機拍照,有人暗暗發(fā)笑。
浩浩嘴唇顫抖到說不出一句話來,只有源源不斷的淚水替他表達屈辱。
多年以后,他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跟媽媽說,
“因為你,我現在對坐公交還有陰影?!?/p>
媽媽不屑地回應:
“你這孩子真記仇,你爸還成天光著膀子出去買菜呢,多大點事?!?/p>
讓浩浩耿耿于懷這么多年的事,在父母眼里,壓根不值一提。
他們甚至還覺得自己挺英明。
扒光一個小孩的尊嚴,就能讓他學會服軟,從此溫順乖巧,不敢越雷池半步。
多劃算啊。
至于孩子的心理傷痕,只要沒釀成慘劇,他們永遠視而不見。
很早以前我就發(fā)現了:
那些所謂的好老師,好父母,多數時候并不是教得好,而是逼得好。
我初中在市區(qū)最好的中學念書,但初中生活的底色卻是灰暗的。
說起來似乎也沒有什么痛徹心扉的經歷,
無非就是因為解不出數學題目,被老師當眾奚落,腦子怎么長的?
無非就是頭發(fā)長了沒剪,被老師單獨拎出來,從教室第一排到最后一排巡回展覽。
無非就是因為沒法把被子疊成90度角的豆腐塊,被宿管扣分,被班主任叫上講臺訓話。
然后第二天五點半就爬起來,一遍一遍誠惶誠恐地疊被子。
都不是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對當時的我而言,卻是揮之不去的陰霾。
很多參加工作的人都說懷念單純明媚的校園時光。
可比起成年后的奔波勞碌,我倒更害怕被體制理所應當地剝奪身而為人的自由和尊嚴。
羞辱式教育如此普遍,其目的真如教育者們所說是為孩子負責嗎?
呵呵。
或許他們自己都沒意識到,這招之所以屢試不爽,完全是因為它足夠簡單粗暴,管理起來輕松不少。
我們的社會大環(huán)境,有濃厚的恥感文化留存。
心智尚未成熟的年輕人,會尤其在意外界的看法,所以羞恥感向來是一顆殺傷力巨大的子彈。
讓孩子在公共場合丟人現眼,比私底下打他,罵他都要管用100倍。
再想想平時家長最喜歡夸贊孩子什么?真乖,真聽話。
乖和聽話對孩子本身有什么意義嗎?
沒有。它只對父母有意義。
因為那樣意味著輕松,省事。
等這些乖孩子長大以后,又會有人跳出來批判他們千人一面,沒有創(chuàng)新精神,不敢嘗試新鮮事物。
而最糟糕的,自然是還沒長大悲劇已經發(fā)生。
去年9月15號,黃山市高二學生小垚從教學樓躍而下,后經醫(yī)院搶救無效身亡。
把他逼上絕路的,是一個笑。
開學典禮上,訓導主任方某發(fā)現小垚面帶微笑,眾目睽睽之下扇了他三個耳光。
尚未從巨大的羞辱中回過神來,第二次傷害又不期而至。
幾天后的晨訓會上,方某再次盯上小垚,讓他到主席臺邊的階梯上 面對學生隊伍罰站半個多小時。
理由依舊是,他在笑。
晨會結束后,方某把小垚叫到辦公室前繼續(xù)罰站。
當天中午,小垚父母接到了兒子的電話。
小垚說,希望父母生個二胎替自己盡孝。
電話掛斷,他便自殺了。
據父母描述,小垚是個非常內向的孩子,平時鮮少與人交流。他的表情也沒有任何戲謔的含義,而是一貫如此。
人們總以嚴師出高徒來為教育者辯護,殊不知大人與孩子的世界比例是截然不同的。
尚未被復雜社會浸淫過的未成年人,心智纖細易碎。
你覺得忍一忍就能挺過去的事,發(fā)生在他們的世界里,沖擊力可能跟天塌了差不多。
而且捫心自問,學生那些所謂的罪狀,
表情管理沒做好,鬢角長了點,衣服艷了點,真的有必要如此上綱上線嗎?
當著那么多人的面凌遲他們的自尊心,
究竟是愛之深責之切,還是為了滿足自己膨脹的權利欲?
用分數、儀容儀表、還有刻板的行為操守去定義一個孩子,卻不關心他真實的人格與靈魂。
這樣的方式的確快捷高效。
可遺憾的是,它壓根沒把孩子當人。
教育的目的在于喚醒,而不是塑造。
教育者沒有能力關照好每個人,就干脆“一刀切”,把所有人往同一套模具里塞,塞不進去就把你定義成壞學生。
多么荒誕。
“在我眼里沒有不行的學生,只有不行的老師。”
這是電影《墊底辣妹》里,坪田老師的經典臺詞。
在他的特殊教育下,本來破罐破摔的小太妹沙耶加咸魚翻身,一年內考上了慶應大學(日本頂尖私立大學)。
初次見面時,沙耶加金色卷發(fā)、濃妝、熱褲、露臍裝。
高中女生打扮得如此熱辣,換成一般老師可能早就指著鼻子開罵。
坪田雖然也被嚇到,但說出口的卻是:
“好有型啊?!?/p>
“你也教教我現在流行的時尚吧。”
簡單的一句贊美,瞬間拉近了師生關系。
第一次水平測試,沙耶加得了0分。
坪田老師眉頭都沒皺一下,還肯定她:
“雖然全錯了,但所有解答欄都填滿了。”
接著他耐心詢問沙耶加做每一道題目的理由,聽完各種奇葩解釋后,坪田老師無比真誠地說:
“雖然常識匱乏,但你的想法真是天才級別的呀!”
當沙耶加自我安慰:“如果我蒙對了就走運了!”
坪田的回答更是讓人心頭為之一振——“對,就是這樣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非常的好!”
被老師夸贊的新鮮感覺,讓科科墊底的沙耶加對學習逐漸起了興趣。
鄭淵潔說過,“一個好的教育者應該用50種教育方式去教育孩子,而不是用一種教育方式去教育50個孩子?!?/p>
坪田身體力行地證明了這一點。
他會努力了解每個學生的喜好:游戲、偶像、漫畫……進入他們的世界,將他們喜歡的元素融入學習過程,激發(fā)他們內在的熱愛和動力。
他從不吝嗇贊美。不論學生考試成績如何,他都會花式激勵,想方設法給他們信心。
當本校老師,甚至沙耶加的父親都斷定她是個渣滓,不可能考取慶應的時候。
坪田卻堅持認為她是個存在無限可能性的非常優(yōu)秀的女生。
這種無條件的信任和接納,像一束光,支撐沙耶加穿越黑暗,走向更廣闊的未來。
不要以為這是一鍋靠人工添加劑燉煮的雞湯,實際上,《墊底辣妹》根據真實故事改編,沙耶加和坪田都確有其人。
長期被打壓和侮辱的學生,會真的相信自己就是扶不上墻的爛泥。
往后的求學生涯里,自然也沒有任何進步空間可言。
可一個懂得尊重孩子人格,挖掘孩子潛能的老師,就像擁有超自然的魔法力量一樣,能夠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繼續(xù)前行。
“知恥而后勇”這句話,騙了我們太多年。
現實世界里,沒有幾個孩子會因為被羞辱、被掠奪而真正變好。
作為一個擁有絕對權威和身體心理優(yōu)勢的大人,當你對一個孩子公開處刑,
你永遠不知道他的內心正經歷怎樣的風暴。
體無完膚的暴露感,被異化,還有低人一等的感覺,會在頃刻間將他吞沒。
摧毀他生而為人的全部價值感。
這世界上有高高在上的規(guī)矩,也有自由柔軟的靈魂。
希望所有家長和老師都明白:
教育是愛與被愛的修行。
學會愛,意味著你要先學會把孩子當成有血有肉的平等個體,
看見他的獨特性,不簡單粗暴地按標準式樣裁剪,不隨意給他們的人生蓋棺論定。
給文章點個“在看”,那些跪著度過青春期的孩子,是時候站起來了。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系,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2281420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31614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83540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522608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408931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