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心目中最好的孩子,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因為別家的孩子會自己乖乖定鬧鐘起床,從來不需要操心作業(yè),吃飯不挑食,個子長的高,體育好,情商高,更重要的是成績頂呱呱,不是北大就是清華。
可是,很少家長能反思,自己在孩子心目中是個好媽媽、好爸爸嗎?他們有沒有嫌棄我們不是別人家的父母。他們有沒有羨慕別人的父母溫柔有見識,有錢有權(quán)勢。
當我們用比較的眼光看孩子,孩子一定能學(xué)會這種方式,并且遲早用來對付我們。
有個學(xué)生參加學(xué)校朗誦比賽,拿了第三名,很好的成績了。
結(jié)果她回去酸溜溜地跟她媽說,我怎么跟人家比呢,拿第一名的那個同學(xué),媽媽是電視臺的主持人,第二名的同學(xué),媽媽是報社的記者。你又幫不到我。
她聽了心驚。有點悲傷地說:我以前總跟孩子說,你看誰成績多好,又聰明又勤奮。不覺得這話有什么不對。結(jié)果當我自己被拿出來跟別的家長比的時候,一方面我很生氣,同時又覺得自己好無能,不能滿足她。
這些感受,孩子們心中一定也會有吧。
孩子并不想被比較。因為被比較意味著,我讓父母不滿意,所以父母想用別的孩子的樣子來覆蓋我,想抹去我的存在。
那孩子怎么才能證明他是為自己活著呢?他不去認同這個部分,不去變成別人家的孩子。他需要用懶惰、笨拙來維持自己的存在。
被比較之后,難道不是知恥而后勇嗎?并不是。被比較讓人憤怒、讓人羞恥,讓人覺得自己無能。一個孩子長期有這種感覺,他能學(xué)好嗎?
很多家長在教育上吃足了苦頭,但是我也見過很多高明的家長,他們的教育方式不僅讓我眼前一亮,更讓我堅信家長們在教育中多一份覺察和自省,將對孩子帶來不可估量的益處。
我認識一位家長,他教育孩子從小去體驗生活、去發(fā)現(xiàn)生活、理解生活。
他曾經(jīng)帶著十幾歲的兒子,在凌晨兩點鐘出門,開著車穿過合肥的大街小巷,他兒子感慨說,原來有很多人,在我們熟睡的時候還在忙碌。
兒子上高中的時候,他曾經(jīng)給孩子一輛三輪車,讓他靠這輛車過一天,結(jié)果大夏天的,小伙子在水果批發(fā)市場,撿垃圾,幫人送水果,曬得冒油,一天賺的錢,只夠他自己簡單吃兩頓。他才知道,原來賺錢很不容易。
后來兒子喜歡上小發(fā)明,還拿到了全國性的獎項,他就帶著孩子,申請專利,找合作廠商量化生產(chǎn),在某寶搭建團隊運營,整個過程,孩子都不是旁觀者,而是參與者和共同決策者。
孩子媽媽曾一臉嫌(驕)棄(傲)地說,有天回家,他們爺倆正把家里的桌面抬著搬出來,因為他倆在家里搗鼓一個新發(fā)明,電鋸不小心鋸到桌面,裂了,所以他們抬出扔了。
后來,這個孩子因為發(fā)明被認可,和其他40多位全國各地的高中生受邀去某國參加活動,因為表現(xiàn)突出,成為兩國的親善大使,并直接被該國某所知名大學(xué)免考錄取,被贊助所有的學(xué)費和生活費。
總覺得別人家的孩子,多么不可思議,其實別人家的家長何嘗不是呢?
這個孩子的同學(xué)就公開羨慕他,有這樣有智慧,亦師亦友的爸爸。
當我們覺得這個孩子,怎么年紀輕輕就有如此不俗的表現(xiàn)的時候,可曾看到那個爸爸在孩子成長路上,所付出的心力。
有人說,為了孩子我都不上班了,我全天24小時為他服務(wù),我付出的難道少嗎?
可是陪伴不僅是為了證明我們愿意付出時間,而是孩子的成長的需要能被看見和滿足。我們在意自己的付出,跟我們在意孩子的需要,這是兩回事。
就像這位爸爸,他陪孩子的時候,立足于孩子的體驗,立足于孩子的成長,通過探索的方式把這個世界介紹給了孩子。
當我們的孩子內(nèi)心充滿焦慮恐懼,覺得考差一點就沒有未來,覺得這個世界危機四伏的時候,人家孩子覺得這世界可好玩了,覺得自己能做的事情可多了。
倘若我們不知道怎么做對孩子的成長有益,那我們就先把自己過漂亮了再說,熱愛生活,熱愛工作,關(guān)心孩子的喜怒哀樂,這就是最好的教育。
每天圍著孩子的成績轉(zhuǎn),把孩子的成績變成了自己的心電圖,徒增自己和孩子的煩惱。
總是說 ,壓力大,好像不壓迫一下孩子不能解壓。
畢竟這個世界日新月異,好像很容易就被拋在時光的洪流里。家長們總是焦慮,不知道未來會迎來什么,不可預(yù)測不可掌握,所以這個不能應(yīng)對的部分,他們想交給孩子??珊⒆咏拥米幔?/p>
這位爸爸曾經(jīng)說,他覺得成績好不是最重要的,孩子有很多能力需要發(fā)展,比如他的好奇心,他對生活的熱情,他面對挫折的勇氣,他人際交往的能力。
他說起自己有個同學(xué),學(xué)生時代非常優(yōu)秀,名校畢業(yè)。畢業(yè)后工作上的表現(xiàn)卻一直平平。
他說,讀書的時候成績好,似乎能得到一切,得到老師的器重,得到男生的友誼,得到女生的愛慕,得到名校的垂青。
一本萬利。
然后他會認為成績是個無所不能的東西。如果孩子們上了社會,還覺得他作為一個學(xué)霸,理所應(yīng)當能獲得愛情,理所應(yīng)當獲得升遷的機會,這其實是個非常大的錯覺。仿佛自己手上有了一把錘子,就覺得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問題都應(yīng)該是釘子。
孩子們在學(xué)校里和在社會上運行的是兩套生存法則。在學(xué)校里,只要成績好就行了,其他的一切都可以被忽視被掩蓋。
但是社會對一個人能力的要求卻是多方面的。很多家長不能意識到這一點,并且不為這些做準備。所以很多孩子初上社會,就兩眼一抹黑。
前些日子,看到一篇文章,寫的是多才的海淀媽媽和多財?shù)捻樍x媽媽的雞娃生活,看完覺得這屆老母親實在太剽悍了。
除此之外,我總有點隱隱地擔憂,覺得父母表現(xiàn)得過于強大和過于積極,仿佛要把孩子吞沒了一樣。
似乎媽媽把孩子應(yīng)該有的那份熱情和成長的責任拿走了,所以媽媽就有兩份的熱情和責任。而孩子就是0份熱情0份擔責任。
孩子變得沒有動力,變得沒有學(xué)習(xí)目標,又有什么奇怪?這些東西都在媽媽那。
我們?yōu)槭裁唇箲],為什么喜歡比,因為我們恨不得替孩子去成長,實際上我們也這么做了,以為這樣就可以得到一個自己愿望中的孩子,一個讓人滿意的“別人家的孩子”。
人類的本能是按照自己的需求去生活,當孩子不能做自己,要么他與父母開戰(zhàn),要么他內(nèi)心跟自己開戰(zhàn)。對他來說,都是消耗。
或許,正是這些我們與孩子內(nèi)心越走越遠的時刻,孩子們內(nèi)心也正在渴望著,可以看到自己,可以感受自己,可以對自己滿意的父母,就像別人家的父母。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luò),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quán)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488611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501792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502517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330920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824119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