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性玩弄少妇hd性老妇,videosgrais欧美另类,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欧美巨大另类极品videosbest,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 突圍原生家庭的一些想法,希望留下你的感受 10個回答

    我突圍原生家庭的一些想法 原生家庭是家庭,不是單純的“父母”,也不是單純的“孩子” 原生家庭有罪,但有罪的不是父母更不是孩子。 如果父母和孩子都互相指責和攻擊,那么就會陷入攻擊和自責的惡性循環(huán)中,直到終結,無法自拔。 我們需要知道 ,過去會對現(xiàn)在造成影響。但是現(xiàn)在也是可以決定過去的,甚至可以展望未來。 我們要做的是在家庭中互相理解,不攻擊他人,不指責自己。達到共同的利益最大化,也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每個人都曾在原生家庭中或多或少的受傷,我們要突圍不是要指責。而是包容、理解、理性的分析和感受。 還原動物最原始的本能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但是家庭把幾個人捆綁到一起了,雖然帶有很大的約束性,但似乎也會讓人感受到溫暖吧。

    匿名網(wǎng)友 2023-01-19 13:27:04

楊玥齡
559 人傾訴 好評率 99% 婚姻感情情緒壓力兩性情感心理健康
找他傾訴
  • 周水波 向TA咨詢 打賞

    你好題主,仔細看了你寫的內容,感受得到你對此有了很多深刻的思考,不知道你是從事心理這方面的人,還是社會上懂得人情世故的人,真的很清晰,很值得回味和借鑒。

    我也非常贊同你所說的:原生家庭是家庭,不是單純的”父母“,也不是單純的”孩子“,父母與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是普通的一個人,而且他們也是萌懂的年紀當了父母,又生活在那個年代,每個年代都有要面對的壓力,生存與生活。

    有時候,我們會把自己的太多期待給到父母,這就會讓我們對他們有很多的需求,卻得不到滿足,這個時候,我們會覺得是對方的錯,去指責對方哪里做得不夠,做得不好,但實際上,我們是我們的角度,是當今社會,你從來不知道你小時候你父母經(jīng)歷了什么。

    ★★★原生家庭的問題

    一.每個人都曾在原生家庭中或多或少的受傷,我們要突圍不是要指責。而是包容、理解、理性的分析和感受。

    二.指責并不能夠緩解我們的創(chuàng)傷和痛苦,反而使關系變得更糟糕。如果我們可以做到包容、理解、理性的分析和感受,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家人,還是自己都去接納,那我們會更幸福。

    ————————————————————

    接下來我們一起尋找一些方法:

    1.我們作為孩子,需要客觀地看待父母的過錯,以及原生家庭的“傷害”如果有錯要去釋放,告訴他們,聽聽他們的說法。

    2.很多我們眼中所謂的父母過錯,其實是我們拿著今天的文化理念去衡量的結果。這種做法對父母來說并不公平,因為他們也是大環(huán)境的受害者。換個角度去想問題。

    3.父母的養(yǎng)育方式,很大程度上也是受他們的家庭、文化和社會等等各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他們也有他們的原生家庭,那得把責任找到哪里呢?

    4.農(nóng)民和市民,知識分子和流氓都是不是一天養(yǎng)成的,需要很多外界因素,所以用善待的眼光看待每一個人。

    我們可以把自己帶入父母的那個年代,放回到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中去看的時候,你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也沒有得到足夠好的愛和教育,甚至他們自己就經(jīng)歷了混亂而破碎的生活,為了生存,茍且。

    以上是我淺薄的一些想法,感謝題主的機會,劉畦,希望原生家庭的傷害越來越小吧!世界和我們一起愛著他們。
    0評論 2023-03-26 10:03:28 回復
  • 樊萬里 向TA咨詢 打賞

    題主,當下好!感恩遇見。

    看到這個標題,感覺跟以往答過的任何一個問題都不同,很有意思,就進來聊聊我對原生家庭的感受。

    最初了解到原生家庭之后,我對父母的討好和害怕變成了一種憤怒,甚至是恨。然而,自己也被自己這種恨嚇到了,"我居然對生我養(yǎng)我的父母恨!"同時,理智告訴自己不能這樣,于是自己卡在這里難受了很久。這也是我學習心理學的源動力。

    第一,原生家庭的父母不完美,是我們對他們有完美形象的期待,所以知道原生家庭之后,不能容忍也不能接納他們過去的言行。父母有很多方面的局限,也有社會背景的影響,直到現(xiàn)在年邁,有些方面他們依舊如一個孩子一樣,沒有長大。所以用完美父母的形象期待他們改變,痛苦的只有我們。我們能做的是看到父母的有限,做自己的精神父母,滋養(yǎng)和重新養(yǎng)育自己的內在小孩。

    第二,和父母要學會分離,分離的不僅僅是自己的獨立,還有他們之間的恩怨和情緒。做不到這點,那么我們會重復他們的情緒,甚至是這類情緒引起的疾病。父母之間的問題,我們作為子女,不要摻和,那是他們之間需要修的功課。當然,很多家庭里的父母,尤其是母親,會拉子女替代"沒用"的父親,或者讓子女評理來做裁判。這樣做的后果,只能是進一步破壞家庭關系,也讓子女陷入問題之中。

    第三,從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中看到好處。如果一味強調這個傷害,我們無疑走不出這個影響。只有看到這個傷害背后我們的成長,以及因此獲得的有利方面,我們才能拜托傷害帶來的影響,走出恨。事情都有兩面,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我們無法改變,而我們可以改變我們對事情的看法。

    以上是我對原生家庭的一些收獲,世界和我愛著我們!
    0評論 2023-03-26 10:03:28 回復
  • 侯冬梅 向TA咨詢 打賞

    你好,善于學習的題主。

    反復閱讀你對原生家庭的想法,我是從最開始的認同到現(xiàn)在會有不一樣的想法。希望可以做為我們討論不同的切入點。

    在你的描述中,我會有一種壓力感,對于原生家庭、對于父母、對于我們自己,我們要理解,包容,學會自我的反思。這好像是一個標準,是我們很多時候會聽到的,好像我們提到原生家庭,我們就應該要做到這樣的程度。想到這里,我就會有擔心:如果我做不到,是不是就代表了我不夠大度,不夠理解他人,不夠愛父母……我實在是太糟糕了。

    我認同父母和孩子沒有罪,無論我們經(jīng)歷了或者經(jīng)歷著什么,我們在家庭系統(tǒng)中成長,印著這個家族的文化、特色的烙印,影響著我們現(xiàn)在的關系和發(fā)展。即便如此,我想我們對于父母和孩子,也可以有多種的情緒感受,我們的關系也可以是多維度多模式狀態(tài)的。

    每個人的成長經(jīng)歷過什么,我們沒有經(jīng)歷過,所以我們不好簡單的說你要理解、你要包容,其實我們也可以不理解、不原諒、不和解的。這個取決于我們自身的感受,哪怕這個選擇不符合所謂的公序良俗。允許自己表達自己的恨、自己的怨、自己的冤,我想只有當我們常年不被允許的這些負性感受能夠允許我們去體驗,去感受,去表達時,我們才有可能卸下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罪感”。這是一個繞不過去的環(huán)節(jié)。

    跳過允許的環(huán)節(jié),希望我們和父母和解,我去試著體會了一下,這樣的和解也會讓我們期待的情感有一些距離和隔閡,做為主體的我們,積壓著的情緒,會通過投射或者轉移的方式,傳遞下去。

    我們在這個平臺學習、交流著心理學,分享著彼此的心聲和體會,我們沒有放棄自我的成長,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自己的情緒,緩和了和家人的關系。但是如果情結沒有得到真正的處理時,我們?yōu)榱撕徒舛徒?,為了包容而包容時,無疑是給自己加了一個緊箍咒,我們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批判譴責著自己,進而影響了情緒,言行,帶入到關系中,引發(fā)了新的問題,循環(huán)往復。

    你講的是我們的理想國,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渴望的,對于愛、親密關系的渴望,對于深層次連接的渴望。我們可以追求,而無需強求。我個人理解,先試著看到自己,把愛給到自己,接納自己不完美的部分(或者說是我們陰影的部分),和自己能夠達成一個比較好的和解,可能會更有現(xiàn)實意義。如果我們把目光集中在外在(父母、孩子、家庭),我們很難找到那個錨定點,更容易發(fā)生擺蕩。

    以上觀點,僅代表我的觀點。

    最后的最后,祝我們,都朝向美好而行
    0評論 2023-03-26 10:03:28 回復
  • 司淑蓮 向TA咨詢 打賞

    題主你好,我是June。


    通過你的描述可以看出關于“原生家庭”你有很多思考,我想這應該是你最近一個比較大的困惑,所以你需要有更多的人參與討論,發(fā)表看法。


    原生家庭有罪,但有罪的不是父母更不是孩子。


    上課的時候,老師曾說過:原生家庭的問題不是問題,是一種癥狀。而癥狀通常是有“功能性”的。就好比頭疼。頭疼是癥狀,感冒、睡眠不足、高血壓、酒精作用、大腦缺氧……都會引起頭疼,那到底是哪個原因引起的呢?這需要一一排查。


    身體出現(xiàn)癥狀是身體的系統(tǒng)出了問題,比如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等。那原生家庭的癥狀也可以理解為是系統(tǒng)出了問題。比如有些家庭夫妻是仇人,孫子是老大,爺爺是孫子。這個系統(tǒng)就會出現(xiàn)權責不清、身份錯亂、邊界不明的問題。


    再比如有些家庭,吃飯靠喊,說話靠罵,做事靠打,這個家庭的成員都會患上暴躁、指責、逃避等問題。


    癥狀是讓你引起重視,排查原因,所以癥狀本身不是問題,因此原生家庭不是病,更不是罪。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覺得出了問題選擇忽視,把“癥狀”做為擺賴的借口才是問題。


    就好像頭疼的人,會拿“頭疼”當借口,要求別人的關心、照顧、體諒,而不去解決造成頭疼的原因,比如保證睡眠、戒酒、加強鍛煉等?,F(xiàn)在很多人也喜歡把自己的問題都用“原生家庭”當借口。


    還原動物最原始的本能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但是家庭把幾個人捆綁到一起了,雖然帶有很大的約束性,但似乎也會讓人感受到溫暖吧。


    每個人都是孤島,這句話的本意是讓人學會獨處,不要過度依賴,因為人生的路最終是要一個人走到終點。而不是說家庭是牽絆。


    人類之所以是群居動物,是因為人類本身的能力在大自然中是弱小的,所以需要彼此依存,通過互補和團結,抵御更強大的敵人和災害。所以家庭把幾個人不是捆綁到一起,而是凝聚在一起,通過共同的信念和目標,讓彼此發(fā)揮所長,抵御危難,創(chuàng)造財富,延續(xù)財富。


    人類的智慧是通過與自然的抗衡而獲取的,大自然告訴我們“物有長短”、“月有陰缺”,想要獲得的前提是先懂得付出。有時候為了家庭、家族甚至人類共同的目標,是需要適當?shù)臓奚摹K匀绻彝ビ屑s束,那也是為了獲得更好的共同利益。


    以上是我淺薄的觀點。共勉!



    0評論 2023-03-26 10:03:28 回復
  • 彭莉夢 向TA咨詢 打賞

    #你好,我數(shù)谷一。虛懷若谷始終如一的谷一。



    ?對于原生家庭的一些思考。


    ? ? ?通過文字描述傳達出自己對于原生家庭的態(tài)度,柔和而客觀,公正而嚴謹,我們沒有一味的情緒化,去指責或者抱怨而是很客觀的看待原生家庭,畢竟我們生而為人都是第一次做人,做的好與不好之間這條線太難以把握。而不苛責就是最大的禮貌。


    ? ? ?從人類發(fā)展的初始人們就具備社群屬性,最原始的時候人們的群居是出于安全考慮,在需要慶祝的時候人們也會聚在一起狂歡,帶有一種征服自然或者其他物種的喜悅,從而我們沿襲下來的聚集性也就在某些時候顯得更加強烈,隨著社會進步,開始以核心家庭為基礎進行不斷的分化。


    ? ? ?所以早期核心家庭會是我們的原生家庭,而未來我們會成為其他核心家庭的原生家庭。世代相傳間原生家庭不斷的被調整所出現(xiàn)的問題也是不盡相同,這是家庭模式的迭代和分化,這就需要家庭中的成員盡可能多的去溝通,去成長,去思考和改變。



    ?突圍的一些小思考。



    ? ? ? ?把要求和期待盡可能的放在自己身上。以愛之名可以有很多的要求或者被某種“為你好”而綁架,大部分人是愿意把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直接疊加在別人身上,初心是好的,但是如果失去溝通時的平等自然就會變成某種說教,從而引發(fā)矛盾。


    ? ? ??建立屬于自己的核心自信。原生家庭里的回音總會像幽靈一般時不時的在自己洋洋得意或者失意的時候出現(xiàn),擊碎我們。為此我們要從內心真正的去認識自己是怎樣一個人,能夠擁有屬于自己的且明知的核心自信,這樣的我們才會擁有更強大的力量。



    ? ? ??家庭邊界感的出現(xiàn)。對于隱私每個人的理解不同,也是很多家庭容易出現(xiàn)問題的根本原因,過去人們條件有限很難真正的保護彼此的隱私,或者說過分關注其他家人的事,導致自己的生活別別人掌控和說教,那么我們可以建立起家庭的情感邊界,先尊重在愛護,或許大家相處起來能夠更加的輕松愉悅。

    0評論 2023-03-26 10:03:28 回復
  • 王前勇 向TA咨詢 打賞

    題主好
    我是心探Kelly水
    很感謝你的話題,也想借此聊聊自己的一些理解,能和你一起分享也是很開心的事情呢。

    【突圍原生家庭的一些想法】
    在我以前的生命中,和原生家庭我一直被矛盾糾纏著,我內心很討厭母親,但是無人可以理解,甚至認為這樣說就是大逆不道的。

    我因為這個原因幾次抑郁,這里面最主要的還是情緒沒人可以理解。

    或者他人都來指責我,你怎么可以這樣想。
    當心理學所有人都說,接納,接納父母的不完美,接納自己的情緒。

    包括對母親的憤怒,討厭,看見自己的情緒,看到過去的自己,那個無助的弱小的自己。

    一直沒被人理解的自己。
    所以我很喜歡這句話:先泄后補。

    情緒發(fā)泄出來了,猶如傷口的疼痛總要去處理,而后慢慢去結疤,長出新的肉。

    我把咨詢師比喻成那個處理傷口的“醫(yī)生”,她打開我的心,看到里面的痛苦,無助,憤怒,委屈,而后陪伴的過程就是慢慢讓我結疤的過程。

    包括我自己學習心理學,情緒發(fā)泄完感覺自己輕松了,自在了,同時在咨詢師的幫助下,看到自己其實已經(jīng)離開那個環(huán)境了,甚至離開父母的身邊了,已經(jīng)是獨立的自己了。

    【原生家庭是家庭,不是單純的“父母”,也不是單純的“孩子”】

    當我學完了心理學,做了心理咨詢,我慢慢理解,課題分離。
    我很喜歡《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第三夜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
    就是專門在講阿德勒的這個課題分離。

    里面講到:

    1:一切人際關系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

    例如我的母親認為我“應該”幫助家人,幫助姐姐弟弟,我雖然心里不愿意。但我覺得“不應該“違背父母的想法。

    但是我愿幫我越不舒服,越壓抑,越抑郁。

    假如我不允許我的母親妄加干涉我的生活,告訴我的母親,我已經(jīng)獨立了,姐姐獨立了,弟弟獨立了,大家都有邊界。

    我那時候并不知道自己,不清晰,這些是因為我小時候害怕母親,不敢說No,是自己繼續(xù)用小時候的方式在討好母親,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反而因壓抑而爆發(fā)情緒,導致關系更加惡劣。

    所以我認同你這句話。

    2:只要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系就會發(fā)生巨大改變。

    學習了心理學,這么一想,生活中遇到的大部分困擾是不是都迎刃而解啦?

    什么面對母親對我的各種“要求”建議”“評價”或“請求”,想一想是誰承擔結果?
    想清楚這些事情,再回答。
    如果我接受,那么我為自己負責,我自己的選擇。

    如果我抗拒,我也有這個權利,心平氣和的和父母說,這些事情和我無關。

    我拒絕母親,別人喜歡說,那是別人的事,我無法左右,我接受、SAY NO或一笑了之,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則是我自己的課題。

    【自我分化】

    我們和原生家庭沒有分離,是自我分化不夠好,如果父母和孩子都互相指責和攻擊,陷入攻擊和自責的惡性循環(huán)中,直到終結,無法自拔。

    其實這很像“二個”沒有成長的孩子,你對我不好,我對你不好,而且很破壞感情。

    這也是我們和父母分離的第一步。
    過于纏結的關系互相傷害,也限制了孩子的發(fā)展。

    自我分化后都是獨立的個體,知道邊界,親密和距離都會掌控的很好。
    在彼此需要的時候互相幫助,而非陷入彼此的情緒。

    誰痛苦誰改變,一個家庭也是一個系統(tǒng),一個人改變了系統(tǒng)會發(fā)生變化。

    【邊界】
    我們需要知道 ,過去會對現(xiàn)在造成影響。
    但是現(xiàn)在也是可以決定過去的,甚至可以展望未來。

    我特別喜歡你這句話,當我看到自己的抑郁是來自早期的未解決情緒,也明白了一直糾結過去傷害自己和破壞關系。
    守住自己的邊界,慢慢去探索自己,愛自己,接納自己,療愈自己,成長自己。
    允許自己不勉強自己。
    分清自己和他人的關系,他人的事情。他人的情緒等等。

    【我們要做的是在家庭中互相理解,不攻擊他人,不指責自己】

    我前面提到接納自己。
    接納以后情緒發(fā)泄完了,也開始明白沒有完美的父母。
    也會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包容、理解、理性的分析和感受。

    例如探索父母的原生家庭,成長環(huán)境,時代背景,慢慢放下對母親的恨。

    這個過程是一個很長的且反復的過程。
    1:寫覺察日記。快十個月了。
    2:浸泡式學習
    3:系統(tǒng)學習家庭治療
    4:每當出現(xiàn)情緒,看見它,不斷去對話。
    做好當下的自己,順其自然發(fā)展。

    【我們的現(xiàn)在和父母的關系】

    我很喜歡法國作家馬克?李維的《偷影子的人》。
    然而,脫去奇幻的外衣,《偷影子的人》其實是一個關于成長的故事。

    我們一生中會遇到很多人,收獲各種感情,但所有的事情都有一個源頭,那就是我們的父母。

    父母是最早給我們人生賦能的人。

    家庭治療課,我寫下父母的優(yōu)點,缺點,我現(xiàn)在的優(yōu)點,缺點,我感謝父母給予我的這些優(yōu)點,以及我學習到的優(yōu)點。

    同時我也暗下決定,我要打破代際,讓有些缺點從我這里開始杜絕。

    這樣可以保證我的下一代更加健康的成長,幫助她成為她想要成為的自己。

    去看見她,鼓勵她,在她需要的時候理解她。
    做孩子的港灣。
    父母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父母彼此相愛健康快樂,也是孩子的期望。
    這也許也是父母給我的禮物,當我有了這些思考。

    祝安好
    世界和我愛著你


    0評論 2023-03-26 10:03:28 回復
  • 冷濤 向TA咨詢 打賞

    樓主你好,看到你的標題,我也來湊熱鬧,剛好我今天寫到相關文章,寫到原生家庭,現(xiàn)摘錄如下,一起探討探討,因為我們也會是以后孩子的原生家庭,所以,突圍自己的原生家庭,意義是成就更好的原生家庭。

    我認為原生家庭里,父母與孩子是一個U型管,孩子是在U型管的底部,爸爸媽媽身體和情緒的垃圾,也會流入孩子的身體里,這就是U形管定律。很多的心理疾病,都是能量耗盡了,長期積累而導致生理疾病,很多的行為偏差(多動、暴躁、飲食失調、網(wǎng)戀、早戀、輟學、逆反、自卑、自大、憂郁、精神分裂等),也是能量枯寂的現(xiàn)象。很多是家庭本身生病了,有行為問題的某一成員是U型管的最底端,只是病態(tài)家庭的“發(fā)言人”、“代理人”而已。個人的問題意味著家庭的病態(tài),家庭系統(tǒng)的病態(tài)則反映出整個社會體系的病態(tài)。

    比如說爸爸媽媽一方有病,在耗能枯竭狀態(tài),孩子的能量會流到里,最后達到一個平衡。負能量也會流到孩子那去。爸爸媽媽不光是生活的物質的支柱,還是精神能量的支柱。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保重自己。有的家長只要孩子好好發(fā)展,認為自己是無關緊要的綠葉,卻不知根深才葉茂,有些看一個月一年的耗能沒什么事,但是二十年、三十年以后呢?孩子會成為什么樣的人,父母希望孩子在什么樣的狀態(tài)都在一點一滴的聚能與耗能之間。

    父母因為生活的壓力和煩惱,總會在不開心、不順心或是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情緒失控,孩子就像U形管的低點,會承接來自父母的低能量。

    有些家長長期有埋怨的情緒,小到朋友單位大到社會國家,這種埋怨的情緒回過頭來對孩子、對自己來說是一種很強大的耗能模式。

    一個家庭如果父母總是脾氣差關系不好,氣氛急躁慌亂,這些都是耗能狀態(tài),家里的每個人容易感冒、發(fā)燒、睡覺不安寧,已經(jīng)生病的容易病情也會加重,療程會變長

    有些父母很少認可贊美自己的孩子。總是挑錯、批評,拿別人家孩子來比較。這本身就是讓孩更挫敗的一種做法。

    作為父母,下面這些情況,極易會傷到孩子們。

    1. 吵架讓孩子評理

    父母經(jīng)常吵架,每次吵完架還要被母親拉過來評理,定奪到底是父親的錯還是母親的錯。這是一種很典型的“心理反哺”,母親吵完架要兒女來評理的行為發(fā)生的時候,母親根本沒有站在媽媽的位置上,像一個受傷的小女孩一樣向比自己強大的人求助,為自己撐腰,或為自己洗白,甚至給自己做主。子女不得已被母親抬到了判官的位置上,可謂左右為難。向來清官難斷家務事,何況判官的位置上坐的是未成年的孩子。?

    這樣的孩子從小就習得家庭是不安全的,我要為別人的關系負責,或者感覺都是因為自己不好,父母才總吵架。孩子小的心理能量需要給父母聚能滋養(yǎng)父母,母親抱怨、挑剔、指責,耗去尚未成年的子女的能量。

    2無界限的付出

    父母無界限的付出,孩子的工作是父母安排的,專業(yè)是父母選的,孩子做起來絲毫感覺不到樂趣也體會不到價值,最終能量耗盡,放棄工作,抑郁在家了。這樣的父母剝奪了孩子自由自主的權利,出于自己安全感的需要,替孩子決定報考專業(yè),再替其安排工作,戀愛要干涉,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沒有被尊重,就沒有體驗到心理斷乳,被剝奪主權,從來沒有為自己的人生做主,這本身是一種最大的耗能

    這種耗能不能說是父母完全錯了,而是父母心中有一個受傷的小孩,那個小孩曾經(jīng)缺乏愛,于是他們投射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他們按照自己的需要養(yǎng)孩子的過程,恰恰是滋養(yǎng)自己受傷小孩的過程。父母對孩子的確付出很多,但是這是他們自己的需要,并非孩子本人的需要。孩子的能量被耗盡枯竭,他要像寄生蟲一樣度過余生,心里的苦會多苦呀。

    3 父母缺位

    很多在重男輕女的家庭長大的小女孩,自己長大做了母親。她不希望女兒如她一樣有愛的缺失,她希望給孩子足夠的愛,足夠的自由,從小什么都讓孩子做主看似全然的放手是對孩子尊重和愛,其實還是出于對自己內在受傷部分的保護。如果媽媽不在母親的位置上,什么都讓女兒自己做主,女兒被耗能了,因為她要做一個大人要做的事,內心是焦慮和不安的,父母是子女能量的源頭。

    4 父母苛刻或溺愛

    無論是父母苛刻的指責孩子,還是無原則的溺愛孩子,都是在透支著孩子內在的能量。使得孩子內在安全感缺失,自我價值低!家長的自我修行,不是把自己小時候的傷痛投射給孩子,無需埋怨父母就這么對待自己。我們的祖輩成長過程中,祖國正歷經(jīng)戰(zhàn)亂,風雨飄搖的日子里,活著就不容易,如今的我們有了成長自己的條件:各種為自己聚能的方式,療愈自我,成長自我。當受傷的部分得以療愈,我們不會把自己未完成的期待賦予孩子,孩子也可以在安全自由的環(huán)境里活出自己的樣子如果我們自己能量滿滿,內在圓滿時,家庭及人生的問題迎刃而解。有的人能量耗盡,萎靡不振、自暴自棄,凡事提不起興趣。有的人能量比較高,做事積極主動,有勇氣嘗試,也能承受挫折。?

    5 父母只批評不表揚

    有的父母認為,表現(xiàn)好的地方再表揚,孩子就驕傲了。而那些表現(xiàn)不好的地方,才需要及時指出來,反復督促,讓他加以改正。?但是事實證明,越是啰嗦說教的父母,越是在耗孩子的能量。不停地否定,就是在暗示孩子做得不夠好。與其不停地督促他,給他提要求,還不如表揚表揚他,給他聚集一些能量,讓他自然地發(fā)生正向轉變。只要孩子足夠認真,心情愉悅,能量滿滿,剩下的交給時間就好了。

    6 父母過于強勢

    中國的許多母親普遍強勢。內心越是強勢,就越是不滿足。強勢的女人其實是很可憐的。武志紅在和青音關于《強勢女人為什么脾氣大》的談話中,談到中國女性的強勢,無奈的是,我們的文化造就了這些可憐的強勢妻子和強勢母親。能力不強的強勢媽媽,會消耗女兒的能量。

    有的女孩心理能量非常弱,很恐懼沒有工作,辭職后只要有公司要,不管職位合不合適立馬就去。

    有的女孩對要求自己很高,在工作上非常投入,職位可以上升到管理層,在家對孩子發(fā)號施令,有時候對愛人也這樣,在公司也經(jīng)常處于控制狀態(tài)。但被控制人的很不舒服,一有反抗,控制人很恐慌。長期下來,她和身邊的人都非常累,關系很緊張。這樣的強勢,并不是真正的“強”。


    如果我們的童年在原生家庭中有很多的傷痛,愿我們在撫育孩子的過程中,在做父母的過程中,重新做自己的再生父母,過好第二個童年。


    0評論 2023-03-26 10:03:28 回復
  • 韓麗麗 向TA咨詢 打賞

    題主,你好??吹搅四悻F(xiàn)在所面對的困惑,抱抱你呀!

    其實,我們每個人不多不少;都會受自己的原生家庭影響的。

    以前,我也在另外一個平臺那里;做了3年多,的心理咨詢,是關于原生家庭的。

    但是,一直都是困在那里;沒有走出來。

    原因就在于:我沒有辦法改變過去。那時候自己的父母都已經(jīng)不在人世了,所以我就沒有辦法與他們和解。

    后來,2年半之前找到平臺這里的心理咨詢師;她告訴我:雖然我沒有辦法改變過去,父母已經(jīng)離世這個事實。

    但是,我可以決定自己的未來。

    意思是:只要我愿意,就算那時候43歲的我才來做出改變;也為時不晚的。

    我那時候才真正的體會到:現(xiàn)在也是可以決定過去的,甚至展望未來。

    從那時候開始,我才愿意:一步一步慢慢的改變自己。

    所以,我會特別同意半年前直播這里所說的一句話:我們不要把所有的罪,都歸咎于自己的原生家庭。

    衷心祝福題主你現(xiàn)在所面對的問題,能夠早日得到一個有效的解決。

    現(xiàn)在我能想到的,就以上這些了。

    希望我以上的回答對題主你有所幫助及啟發(fā)。我是答主天天好好學習。

    在 這里,世界和我愛著你。祝好哦!
    0評論 2023-03-26 10:03:28 回復
  • 劉秀華 向TA咨詢 打賞

    每個原生家庭都充滿著溫暖和矛盾,父母是第一次做父母,而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雙方都不知道該照顧,體諒,理解對方,而且其中還摻著時代的變遷,時代的不同容易造成思想觀念的差異,有好多好多復雜的因素影響著雙方的關系。
    然而,作為我們自己,該如何解決其中的矛盾,時間會告訴我們,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都能更加了解如何照顧對方,改善對對方的觀念。
    對于我來說,就是那么一個情況,小的時候,因為家里貧窮,父母在工廠里打工,十分辛苦,每當他們回到家中,總會把一天的勞累和憤怒帶會家中,家庭暴力已經(jīng)成了習慣,讓一個天真的孩子的童年充滿了悲慘,雖然老師經(jīng)常會告訴我們要體諒父母,但是他們肆意地發(fā)泄憤怒讓人痛苦,慢慢地,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
    但是在初中,高中離開了父母,我在學校中優(yōu)秀的表現(xiàn)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肯定,一個人慢慢地變得自信,當大學我第一次實習時,才發(fā)現(xiàn)他們的工作有多么辛苦,有時候一回到家就躺到床上睡著了。
    我一遍遍在想我的過去,或許我在學習上的優(yōu)秀讓我走了過來,如果我不是呢,那我不是毀在了過去,生活中肯定有很多這樣的孩子走向墮落,一切都來源于家庭的悲慘,是貧窮,是精神上的缺失,造成了一切的根源。
    當我長大后,父母的情緒和思想慢慢開始變好,我們也在互相理解,在互相治愈。
    我認為,在原生家庭遭受痛苦的話,如果生活中的其他人能給他們帶來一些光,那么他們就能走向正確的道路,未來父母和你會互相理解的,但是之間的過程會非常難熬的。
    0評論 2023-03-26 10:03:28 回復
  • 陳正發(fā) 向TA咨詢 打賞

    樓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給你帶來一些些幫助。


    仔細看了你寫的內容,感受得到你對此有了很多深刻的思考。


    我也非常贊同你所說的:原生家庭是家庭,不是單純的”父母“,也不是單純的”孩子“,父母與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是普通的一個人,有時候,我們會把自己的太多期待給到父母或孩子,這就會讓我們對他們有很多的需求,卻得不到滿足,這個時候,我們會覺得是對方的錯,去指責對方哪里做得不夠,做得不好,但實際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他們能夠做的其實已經(jīng)是他們認為的最好的了。


    我也很贊同你所說的:過去會對現(xiàn)在造成影響。但是現(xiàn)在也是可以決定過去的,甚至可以展望未來。因為現(xiàn)在之所以能夠決定過去,并不是讓我們去改變過去發(fā)生的事情,而是改變對待過去事件的態(tài)度和想法,這些新的態(tài)度和想法就能夠引領我們進入新的關系模式和思維模式,進而帶給我們更美好的現(xiàn)在和未來。


    此外,我也很贊同你所說的:每個人都曾在原生家庭中或多或少的受傷,我們要突圍不是要指責。而是包容、理解、理性的分析和感受。確實,指責并不能夠緩解我們的創(chuàng)傷和痛苦,反而使關系變得更糟糕。如果我們可以做到包容、理解、理性的分析和感受,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家人,都是一種關懷和成長的促進。


    那么,我也來說說我對原生家庭話題的一些思考,供你參考:


    1.我們作為孩子,需要客觀地看待父母的過錯,以及原生家庭的“傷害”

    ?

    童年確實是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人生初始階段的質量,但自我成長卻是我們一輩子的事情。所以呢,客觀看待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也是我們給自己一次新的成長機會。

    ?

    【父母也是大環(huán)境的受害者】

    ?

    很多我們眼中所謂的父母過錯,其實是我們拿著今天的文化理念去衡量的結果。這種做法對父母來說并不公平,因為他們也是大環(huán)境的受害者。

    ?

    我們知道,父母的養(yǎng)育方式,很大程度上也是受他們的家庭、文化和社會等等各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當我們把自己受到的傷害全都怪罪到父母的時候,其實就是讓個體背負了整個集體的過錯。

    ?

    比如,有的父母受文化影響而重男輕女,讓女兒賺錢給弟弟買房;很多人小時候接受到的都是打壓式的教育,哪怕考得再好,父母也仍然會潑冷水,看起來是在打擊孩子,其實可能是因為他們小時候接受的觀念就是:謙虛是美德,驕傲自滿容易壞事;當父母要孩子找個體制內的工作,不要輕易冒險時,看起來是他們缺乏邊界感,想要控制孩子??善鋵?,如果我們回過頭來看他們成長的環(huán)境就知道了,在他們那個年代里按部就班,穩(wěn)定的生活就是最好的。

    ?

    當我們把父母放回到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中去看的時候,你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也沒有得到足夠好的愛和教育,甚至他們自己就經(jīng)歷了混亂而破碎的原生家庭。比如,他們的父母就是重男輕女的,他們的父親也可能為了照顧生計,長期缺席他們的成長,他們也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觀念的受害者。

    ?

    雖然,有些父母已經(jīng)意識到上一代的錯給自己帶來了傷害,但在很大程度上又還是延續(xù)了這些過錯。這種心理創(chuàng)傷在一個家族里代代相傳的現(xiàn)象,心理學上叫做代際創(chuàng)傷。其實,從“受害者”變成新的“加害者”,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需要整個社會一起面對和消化的。

    ?

    【接受父母必然是不完美的存在】

    ?

    客觀地看待原生家庭,意味著要收起我們對父母理想化的期待。

    ?

    小時候的我們會很自然地崇拜自己的父母,在很早期的階段,我們甚至會認為自己的父母是完美的,是全世界最好的。但是,隨著我們的成長,我們一次次經(jīng)歷會慢慢糾正自己心中“理想化父母”的形象。當我們意識到“父母不再完美”這一點的時候,就等于我們又經(jīng)受了一次與“理想父母”的關系破碎的過程。

    ?

    也許,我們現(xiàn)在仍然對父母的過錯無法釋懷,就是因為這背后,隱藏了內心深處對父母過于理想化的期待:比如說“我覺得我應該得到父母所有的愛,得到父母所有的關注,但是父母卻重男輕女”,或者“我覺得父母應該是完美的,無所不能的,是公平公正的,但是父母并沒有做到?!?/p>

    ?

    這些期待的落空,最終演變成了父母的過錯。你對父母的期待有沒有超出他們的能力范圍呢?這些太過理想化的期待,也可能是我們對父母的偏見的來源。

    ?

    因此,理解父母的不完美,是客觀看待傷害的重要一步。因為終有一天,我們也要接受自己成為不完美的父母,我們也會面臨孩子的失望和憤怒,也要接受自己終將成為常常讓孩子感到掃興的大人的事實。

    ?

    【小時候的傷害是躲不掉的】

    ?

    童年時期的我們特別容易受到創(chuàng)傷,也是因為我們在那個時候,不得不依賴我們的父母,這種生存的本能,讓小時候的我們很難逃避來自父母的傷害。

    ?

    我們生存的本能決定了,在我們的能力還沒發(fā)展好之前,我們會十分依賴重要撫養(yǎng)者,自然也就無法躲開來自重要撫養(yǎng)者的傷害,這是人類的共性。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能夠以更平靜的心態(tài)來看待這些傷害。

    ?

    【原生家庭的影響是有限的】

    ?

    盡管我們必然要受到一些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害,但這些傷害是有限的,更是可以彌補的。

    ?

    著名的發(fā)展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最早提出了“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這種理論認為,“原生家庭”確實是對一個人影響巨大的子系統(tǒng),但并不是唯一的,除了原生家庭,還有學校、社會等等。而且,不管哪個子系統(tǒng),對一個人的影響都不是決定性的。原生家庭的影響也并非無法彌補。

    ?

    影響人成長的因素實在太多了,除了原生家庭這個子系統(tǒng)外,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還會接觸到學校、朋友、同事等等其他圈子,也會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而最重要的呢,我們的內心還擁有很大的心理復原力,這是屬于我們自身的力量,它能讓我們更好地自我修復和成長。

    ?

    2.如何做出積極的改變,突圍原生家庭?

    ?

    事實上,只要我們意識到“改變是可能的”,我們就有了走出所謂的”傷害“的勇氣和可能。

    ?

    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一些積極的改變:

    ?

    一是重新認識父母。

    ?

    雖然,我們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了幾十年,但我們是否真的了解他們呢?

    ?

    ● 你知道父母生活的時代是怎樣的嗎?

    ● 父母也有他們的原生家庭,他們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樣的?

    ● 父母是不是喜歡自己的工作呢?

    ● 他們擅長什么?不擅長什么呢?

    ?

    這個問題清單還可以繼續(xù)列出很長很長,關于這些問題,能夠清楚回答的人并不多。其實作為孩子,我們往往只看到父母身為父母的一面,雖然真實,但還遠遠不夠完整。

    ?

    重新認識父母,最大的意義就在于,我們可以更理性地看待父母的過錯,更容易從傷害中走出來。因此,不妨找些機會,去和父母直接聊一聊他們的童年和過往,去找其他家人了解一下不同角色、不同角度下的父母是怎樣的。

    ?

    也許,他們年輕時,也和我們一樣,對未來既迷茫又向往。可是生活早早地把他們拖回到現(xiàn)實之中。才剛二十出頭,他們就慌慌張張地背負起了整個家庭,他們不夠完美,甚至有很多缺點,當你看得越多,就會理解得越多,也就越容易放下對傷害的執(zhí)念。

    ?

    二是調整認知偏差,主動發(fā)現(xiàn)父母身上好的一面

    ?

    我們需要學會以更積極的視角去看待父母。

    ?

    比如,日常生活中,你可以觀察一下,父母平時對你是什么樣的,他們什么時候對你表現(xiàn)出關懷和愛,會不會因為你已經(jīng)把他們的關懷和愛當成理所當然,而忽略過去了?你可以主動搜集這些好的證據(jù),并記錄下來。

    ?

    此外,還可以觀察一下父母身上的優(yōu)點,比如,爸爸行事風格果斷利落,媽媽擅長人際交流與,熱情幽默等等,可以每個人至少列出三個,然后想想這些優(yōu)點在生活中是如何體現(xiàn)的。當你用優(yōu)勢取向的視角來代替問題取向的視角,你就能夠有效地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積極力量。

    ?

    三是學會課題分離

    ?

    要處理好人際關系,包括和父母的關系,和伴侶的關系,我們需要學會課題分離,就是分清什么是自己的課題,什么是別人的課題。學會承擔起自己的人生課題,也不要把別人的課題強加在自己身上。那怎么區(qū)分呢?很簡單,那件事情的直接后果由誰承擔,就是誰的課題。

    ?

    我們也需要明白,沒有一件事情是完美的,但我們始終要做出自己的決定,決定了,就承擔起一切后果。


    因此,當我們面對選擇,我們需要去思考,自己現(xiàn)在遇到的這個事情,哪些是你該承擔起的責任,哪些是你不需要去承擔的,而最終的決定權在你自己的手上,你只需要明確什么是你的課題,什么父母的課題,承擔起自己的課題,同時不要把父母的課題強加在自己身上,就會輕松很多,也能夠找到與父母相處的最好的一個平衡的狀態(tài)。


    最后,希望我們都可以在包容、理解、理性的分析和感受中,與原生家庭和解,感受家庭給我們帶來的力量和愛,然后,沖破原生家庭的束縛,過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0評論 2023-03-26 10:03:28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