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友強勢,爭論無意義,但如何消化不良情緒? 10個回答
室友非常強勢,喜歡說服別人接受自己觀點。比如她買了一件50的棉衣,沒人說什么,她自己就說我親戚原來賣衣服的幾百幾千的其實都是騙人的,和我這個50買的一樣。而我的價值觀是一分錢一分貨,說實話我有點討厭她那個又窮酸又刻薄的樣子,心理很想反駁,我忍住了不想發(fā)生沖突,我迎合她說,對對,沒必要浪費錢…可我心里真的很不爽,她那么說好像我是冤大頭一樣,而且我認為她睜眼說瞎話,50的棉衣跟5000的比哈哈哈哈哈我真想罵人了,而且她好像看出來我并沒有真心接受她的觀點,就一直不停的大聲說她那套觀點,氣的我都想笑。第二件事,我說我該去洗牙了(牙結石堆積),她說洗牙不好傷害牙齒,我從來不洗巴拉巴拉說一堆。我說我看到的是洗牙損害很小,但對牙齒口腔健康益處更大,結果她說,我朋友是牙醫(yī),我問了她,說了真的沒必要洗,唉,看來干啥都得有個朋友啊。我聽了非常生氣,我說,你什么意思,就是我沒有牙醫(yī)朋友所以我被騙了唄?見下文
匿名網(wǎng)友
2023-02-22 22:13:22
吳丹 向TA咨詢 打賞
樓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給你帶來一些些的幫助。
我以前讀大學的時候,也和你一樣,和這樣的舍友相處非常不舒服,但在表面上又不想和他發(fā)生沖突,所以,就憋著一股氣,特別難受,我那個時候,還沒有學習心理學,不過,也會跟隨自己內心的方向去做一些讓自己舒服的事情,比如,和親近的朋友聊自己的委屈和不舒服,當聽到大家對我的理解和安慰之后,我就會舒服很多,而且其實對方是怎樣的人,大家也都是同樣感受的,有時候會一起吐槽,說說也就過去了?,F(xiàn)在,回頭來看,這的確算是一種有效的疏導自己的情緒的方式,去找到合適的朋友傾訴,傾訴的過程就會讓我們的內心變得平靜,你可以試試~
另外呢,給你的建議是:
去看到舍友行為背后的原因,試著接納和理解她,這樣,你就不會那么容易因為她的行為而生氣了。
曾經(jīng)的我也和你一樣,對周圍的所有人都有著比較完美的期待,就像你的舍友總喜歡說服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這是她的模式,而我們自己,其實也有著自己的模式,這個模式就是我們生氣的主要原因。我以前就是這樣,總覺得對方不應該勉強自己去認同她的觀點,所以,總是會因為她出現(xiàn)這樣的行為之后就生氣,后來,我突然覺悟到,其實,我自己何嘗不是在要求對方呢?我的要求就是她不能勉強我去認同她的觀點。
可是,這就是她啊,她的這種行為模式是受她自己的成長環(huán)境、生活背景等等的綜合影響而形成的,我們是很難去改變她的。所以,如果我們一直期待她變一個樣子,變得不再這樣說服別人去接受她的觀點,是非常困難的,甚至可以說,如果她自己不想改變的話,幾乎是不會有變化的。
所以,如果我們總是不去調整自己對她的期待,還是希望她變一個樣子,而她總是不會變化,那么,我們就總是會因為她的行為而生氣,而煩惱。但是,如果你可以調整自己對她的期待,接受她就是這樣的存在,允許她以這樣的方式存在,那么,你就不會因為她的行為而生氣了,因為你知道,這就是她,她就是這個樣子……
2.人因相同而鏈接,人因相異而成長,尋找到合適的相處方法。
我們很難讓自己遇到的所有人都是和自己有著相同的觀念和想法的,所以,有一句話叫做:人因相同而鏈接,人因相異而成長。當我們遇到三觀相同的人,遇到和我們同頻的人,有時候,我們不必多說什么,對方都會理解我們,支持我們;但是,當我們遇到與我們觀念不同的人,盡管我們做出很多解釋,對方也不一定會贊同我們。但我們沒有辦法只和同頻的人交流,我們在生活中往往會遇到和我們不同的人,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看到,我們需要成長的地方,從而可以更好地和對方相處。
個人覺得,在人際關系中遇到?jīng)_突和矛盾的時候,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是最有效也最能夠促進我們成長的,非暴力溝通的前提是不批判、不指責,只是去陳述客觀事實,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以及對對方的具體請求。最好選擇在氛圍比較好的時候去溝通,因為如果兩個人都在情緒之中,是無法去客觀地表達的。所以,你可以選擇一個好的時機,比如你們兩個在一起愉快地吃飯的時候,對她說:“那天,我說我要去洗牙了,你說沒必要洗,我聽了心里很難過,很不舒服,我其實挺需要你的理解、尊重和支持的,但是,聽你說了之后我覺得我被否定了,就很傷心,以后,可不可以給我多一點點理解和關心呢?”
或許,她并不一定會理解你,她還是會重復她的模式,但是,你說出來之后,你自己會輕松很多。而她的出現(xiàn),至少讓你明白了,這個世界上,還有這樣一類人,他們挺有意思的,我們接受他們的存在,這會讓你對這個世界更加包容,從而有更豐富的人生體驗。
3.心里不爽,不要憋著,而是需要找到一些合理的方式來幫助自己疏導情緒,讓自己的情緒流動起來,幫助自己保持內心的平穩(wěn)。
你可以像我以前那樣,去找一些理解你、支持你的朋友聊天,去傾訴自己內心中的不快和苦惱,表達即舒緩,傾訴本身就是有療愈效果的,會讓你的內心變得更加平靜,同時,也可以感受到朋友們對你的理解和支持,感受到情感的流動,就不會那么在意某一個人對你的消極影響了;
你也可以去寫情緒日記,將自己內心的想法和感受都寫在紙上,寫完后可以撕掉,同樣也可以起到疏導情緒的作用,長期堅持寫情緒日記,療愈效果會很明顯哦;
你還可以去做一些有氧運動,去釋放郁積在心里的委屈和憤怒,當身體里充滿了運動帶來的愉悅和輕松,你的氣也就消散了,心情也會明朗起來……
以上,供參考,祝好!
侯冬梅 向TA咨詢 打賞
錢佑年 向TA咨詢 打賞
張莉萍 向TA咨詢 打賞
許燕 向TA咨詢 打賞
陳曉 向TA咨詢 打賞
你好
摸摸頭~非常理解題主的心情,當我們遇到邊界處理并不清晰,同時,在多次表示“拒絕”時,對方仍然不斷的越界的行為,是會加大內心的刺激,感受到被侵犯、不快、郁悶等情緒~
&學會對他人的行為越界說“不”。
室友非常強勢,喜歡說服別人接受自己觀點。比如她買了一件50的棉衣,沒人說什么,她自己就說我親戚原來賣衣服的幾百幾千的其實都是騙人的,和我這個50買的一樣。而我的價值觀是一分錢一分貨,說實話我有點討厭她那個又窮酸又刻薄的樣子,心理很想反駁,我忍住了不想發(fā)生沖突,我迎合她說,對對,沒必要浪費錢…可我心里真的很不爽,她那么說好像我是冤大頭一樣,而且我認為她睜眼說瞎話,50的棉衣跟5000的比哈哈哈哈哈我真想罵人了
就如題主描述,朋友的個性與自己的個性,截然不同,生活的價值觀、處世觀念也不相同,所以在生活的瑣事上遇到分歧的事情,價值觀發(fā)生沖突時,個性較強、持久力較強的對方,就可能更為堅持到底,為了表達立場,而個性較為安靜、內向的題主,就容易做出妥協(xié)或退讓。但是個性不同是客觀存在的事情,為什么陷入矛盾,容易變?yōu)槌志脩?zhàn)呢?
不如,問一問題主自己的內心感受,當對方不斷的“逼近”自己的底線時,我的真實的感受與內心想法是什么呢?這樣的想法會讓自己做出怎樣的決定呢?是阻礙這段友誼關系,還是促進溝通交流呢?
如果,此時能夠靜下先來認真的感知自己的感受,題主會看到面對朋友的“逼近”時,內心會出現(xiàn)自己無法接納的一部分,也許是“脆弱感”、“不安全感”、“尋求認同感”等,即當我們非常在意和敏感的那部分,有時會在特定的場景下被環(huán)境激活。
例如,同樣的經(jīng)歷,有個大學室友,一日至少三次會“訴苦”(真實的情況也是背景較苦),但是再苦如今也上了大學,其實還是有值得高興的事情,但是舍友仍然不厭其煩的上演“貧困”的受害者角色,這不禁讓人想到舍友這樣做是想從受害者角色獲取什么?
顯然她已經(jīng)愛上了生活中“受害者”角色,而原因之一,就是她非常害怕自己一事無成,成績落伍,害怕被取笑,因此她總是會說她的處境非常悲苦,第一次聽都會讓人感嘆生活真的好苦啊~但是很快,存在的理智告訴自己,當有些情緒自己并不喜歡時,其實是對方給到自己的,而這恰恰是我們敞開胸懷接應的~
如果,每當我們感受到過多的刺激,不能及時的給予對方真實的回應,說“不”時,對方的越界行為就可能無法得到制止,而這樣的自我犧牲并不會得到心理的解放,而適時地說“不”,有助于對方認識我們的邊界,給予尊重,并得到尊重哦。
&保留空間,尊重彼此。
個性沖突雖然是最常見的事例,但是真實的原因往往來自背后的無法接納,而我們與生俱來就是獨立的個體,有著顯著的個性與獨立的思維方式,因此,當遇到?jīng)_突時,我們可以按照以往的經(jīng)驗,及時抽離,給予彼此空間,尊重對方想法,但是可以保留自我的觀點,因為當雙方的觀點無法被接納時,其實雙方都處于掙扎中,而不是享受交流的樂趣。
祝好~加油~
謝熙博 向TA咨詢 打賞
彭莉夢 向TA咨詢 打賞
袁紅 向TA咨詢 打賞
郎平季 向TA咨詢 打賞
求助問答
每個女性朋友們心中都會有自己喜歡的男人,而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的男性朋友們對于女孩都喜歡什么樣的問題都是比較關注的,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夠
去看看電影《重慶森林》里,王菲飾演的阿菲喜歡上了梁朝偉飾演的警察663。663剛失戀,前女友把他家的鑰匙留到了阿菲打工的快餐店。阿菲偷拿了鑰匙,每天下午,趁663不在家的時候,就偷偷
去看看梧桐坐在我的對面,舉著酒杯,一飲而盡。這個男人的身上,承載了太多的故事。他看著我,借著酒勁,欲言又止,卻又情不能自已,我能理解他此刻的心情。一個人,驅車幾千里,從小城到最遙遠的
去看看今天分享的書籍是《破冰:我們?yōu)槭裁葱枰湍吧苏f話》,作者是:小荻老師,本來當成一本溝通書籍來讀,讀完幾遍之后,這本書實際上更象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為什么要跟陌生人說話。書中有
去看看試想,現(xiàn)在是周四下午你呆呆地坐在辦公桌前,盯著面前的任務清單,想想周末前還有至少十件要完成的是事情。整個人僵住,但心率卻逐漸飆高,大
去看看很多心理科普文章都強調了“關系”的重要性,在心理咨詢時咨詢師也會從當下的朋友關系、同事/同學關系、夫妻關系、母(父)子關系問到成長過
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