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在婚姻里受挫,孩子是無法逃脫這種氛圍的。
父母的婚姻亮紅燈時,孩子是很難從中學習到人與人的相處之道,因為他會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安撫爸爸或媽媽上面,并將家庭和諧的責任無意識地攬到自己肩上。
小學五年級的某天放學后,媽媽抓著她倉促地說了些話,她沒有聽得很清楚,只覺得腦袋鬧哄哄的。接著,媽媽拖著大大的行李箱離開了家,再也沒回來,這是一段她不敢多想的痛苦記憶。
如今念初中的她,在課堂上,老師拿著考卷,在她面前揮了揮,充滿怒氣地罵著,但她沒有感覺。沒想到,老師一情急,突然將考卷丟向她,她霎時覺得有趣,忍不住笑出聲。
老師覺得她無藥可救,讓她去走廊罰站。罰站的時間很長,她的雙腳幾乎麻木。對于老師的責罵,她早就麻痹了,她喜歡麻痹,因為可以不用一直想著“媽媽會不會回來?爸爸好難相處?!边@樣令人窒息的問題。
她不記得媽媽臨走前交代過什么,卻對爸媽最后的沖突記憶猶新。那一次,爸爸吵不過媽媽,就掌著媽媽的頭撞墻。隔天,她也激怒了媽媽,所以,她認為她和爸爸是趕走媽媽的共犯。 0 3
家庭治療大師莫瑞·鮑文曾經(jīng)提及“家庭關系中的三角化模式”,意思是“當父母一方有壓力,回家的時候會不自覺地感染另一個人。例如爸爸回家,媽媽看到他臉色難看,一言不發(fā),媽媽會感覺到他很有壓力,這時壓力就傳給了媽媽。而當孩子回到家,感受到父母之間說不出的壓力,以及媽媽的煩悶,此時孩子自然而然將這份壓力承受,于是我們很容易看到一對沉悶的父母和焦慮的孩子?!?/p>
這是家庭關系中“三角化”很典型的情況。如果這個家庭持續(xù)以孩子作為化解的方式,孩子就容易產(chǎn)生一些癥狀,而當父母愈焦慮,就愈加強孩子的癥狀。
夫妻關系失和,無論離婚與否,孩子都很容易從氛圍里吸收這些焦慮,進而定位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孩子也很難從中發(fā)展出自我,并找到適合自己的選擇。
當夫妻雙方在爭論誰是誰非時,孩子能感覺到其中的角力,因此無法聚焦在自己的成長上,反而努力地想拯救這個家庭。
一旦夫妻無法處理好婚姻關系,他們又對著孩子講婚姻里的痛楚時,那一刻,他們反而就像需要幫助的孩子;但下一刻,當孩子不聽管教時,卻又變成指責孩子的嚴苛父母,甚至有時候還會對孩子說:“你怎么這么壞,讓我失望透頂了?!边@種傳遞失望的方式,言外之意是“我的痛苦是你造成的”,以及“你也是我痛苦的來源”。
當孩子難以消化這些控訴和指責時,他們就很容易自我放棄,或養(yǎng)成過度壓抑的性格。而當孩子選擇不看、不聽,不想管也不想理的態(tài)度時,為了生存,他們?nèi)菀鬃兊脽o感,不愿意多聽,或為對方著想。這種仿若切斷神經(jīng),隱瞞自己對事情的看法和態(tài)度,就像掐住自己的咽喉,讓自己失聲,只為了從父母雙方互相指控及控制的戰(zhàn)局中抽身而退。
其實,無論是父親或母親,當他們?nèi)魏我粋€人離開時,都不是孩子的錯。
以案例里的女孩來說,她的傷痛很嚴重,但當年若有人可以陪伴她,告訴她:“這不是你的錯?!蹦敲椿蛟S女孩不會將沉重的包袱一直背在自己身上。
所以,當父母有爭執(zhí)時,身為孩子的我們,不妨想一想自己在父母爭執(zhí)中的處境,并試著以局外人的角度來觀看這場戰(zhàn)局,或許可以更清楚自己的狀況。
如果我們不能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就很容易將情緒投射到別人身上。這是一種自我保護,因為這樣我們就不用自我責備做不好了,反而有立足點去指責別人做的不夠好。我們通過踩著別人的錯誤,來證明自己很不錯,如果對方依據(jù)投射配合演出,那么情況就會變得更復雜,這種情況叫做“投射性認同”。
投射性認同是指我們將感受或想法在無法消化或者壓制下來的時候,下意識地交給另一人。這種心理上的交換,就是將心里的自我切換到外面,所以我們在別人身上看不順眼的、討厭的,都有可能是我們自己的一部分,也是我們無法忍受的特質(zhì)。
我們需要給自己多一些安靜,來沉淀我們的思緒。需要多一點給自己的擁抱,擁抱那曾經(jīng)無能為力的自己,擁抱那曾經(jīng)對自己失望或感到無助的自己。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quán)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505255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571821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68721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62256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550606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