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幫大家把我之前所講的內容整合起來,我來舉個例子。這個故事發(fā)生在某所幼兒園。該幼兒園的大部分老師都學過以依附關系為基礎的親子教養(yǎng)課程,也學過幼兒性教育的相關課程。孩子入學前,父母都需要參與親職增能課程,幼兒園也會不定期地給父母開設與親子相關的講座及性教育類課程。
這所幼兒園招收的對象是3~6歲的小孩,大部分孩子都已在家中完成如廁訓練,入園后都不再需要穿紙尿褲。
有一天,我接到園長的轉介電話,原因是一個新入學的3歲小男生在學校不停地隔著褲子撫觸自己的生殖部位,老師嘗試陪他玩來轉移注意力,然而孩子的手還是很難離開那個位置。
老師認為這個狀況需要父母給予重視,于是推薦父母向我咨詢。老師很有經(jīng)驗且受過訓練,在跟父母談的過程中一直安撫父母對孩子觸碰生殖器官的焦慮,讓父母理解幼兒觸碰生殖器官是正常現(xiàn)象,但因為陪伴與游戲無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所以老師認為有可能是孩子剛入園還在適應中,尚未與老師和同伴建立起依附聯(lián)結。孩子因為環(huán)境壓力引發(fā)了焦慮,選擇用撫觸生殖器官的行為安撫自己。
老師請父母不用擔心,并跟父母介紹我是性諮商師,可以提供教養(yǎng)議題方面的相關咨詢。而且老師讓父母明白,向我咨詢并非代表孩子有問題,而是為了對孩子有更完整的了解,比如對孩子進行性教育前,需要先安撫他的情緒。

這位母親聽過我的演講,也信任老師的安排,很快就約了咨詢時間。在50分鐘的會談中,我引導她從四個方面整理自己對孩子的觀察。
(1)她知道這件事情時的心理狀態(tài),當時是否受到?jīng)_擊?老師的處理、說明,以及安排她來咨詢,讓她有怎樣的感受?
(2)從她被告知這件事到見我之前的這段時間里,她是怎么看待孩子觸摸生殖器官這件事的?這件事是否改變了她跟孩子之間相處的關系跟感覺?
(3)這個家庭與孩子的關系有怎樣的基礎樣貌?
(4)近3年來,這個家庭的其他成員跟孩子相處的關系如何?是否有什么變動或相處困難的地方?
這位母親告訴我,一開始聽到老師這么說,她是有點焦慮,但是因為老師清楚地說明不需要擔心,她也聽過我的演講,所以只是希望掌握更多信息來了解孩子還有哪些需要沒有被照顧到。她漸漸安下心來,并緩解了覺得孩子有問題的焦慮。她對先生說明了情況,她先生的態(tài)度與她相近。他們想先聽我的評估后再看看需要如何合作或向幫忙照看孩子的奶奶說明。如果咨詢能夠幫助自己多了解一下孩子,她很愿意繼續(xù)嘗試。
從老師推薦到她見到我的這幾天中,她的確很緊張,每天都會問老師,孩子是不是依舊如此。老師告訴她暫時不要任意介入,再觀察看看,并轉達了我的建議:“如果是自然的性發(fā)展,加上孩子初入學,他確實需要一段時間的探索后才會逐漸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地方;如果是因為有些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沒有被照顧到,而此刻我們并沒有理解孩子,那孩子的行為會繼續(xù)也是正常的,我們需要保持平常心,在一旁觀察就好?!?/p>

老師平穩(wěn)的回復讓這位母親安心很多,雖然她仍然焦慮,但也能夠感受到被支持,她不是一個人在面對這個問題。她見到我后說,因為老師給了她很好的支持,所以這件事并沒有太困擾自己,她還是可以安心地陪伴孩子,而且孩子在家里并不會一直觸摸生殖器官,所以她確實比較放心,而且他們保持著之前的親子關系狀態(tài),比如接孩子放學回家、家人一起準備餐點、洗澡、陪孩子玩、安撫孩子入睡等都很正常。但有一件事情的確很困擾她。
孩子在兩歲半前,因為她和先生都要工作,孩子是和奶奶一起生活,夫妻倆下班就去奶奶家陪孩子,然后再回自己家睡覺。這是常規(guī)的生活安排。然而奶奶有潔癖,常??謬樅⒆诱f,如果不洗手,細菌就會被吃進肚子里面,自己會生病死掉;如果在公共場所不戴口罩,也會感染細菌后死掉;跟小朋友玩后,如果不趕快洗手,也會死掉。以前母親不以為意,覺得讓孩子養(yǎng)成洗手的習慣很好,所以也沒有特別注意。
在孩子兩歲半的時候,夫妻倆決定將孩子接回來自己帶,也好準備讓他入學。他們發(fā)現(xiàn)孩子非常怕臟,常常出門前吵著要洗手,如果他們忘了給孩子帶濕巾,孩子就哭著說會死掉。孩子在外面時幾乎不上廁所,他會說廁所很臟、細菌很多,自己會死掉,所以他只會在家里上廁所。如果出門,他會堅持要穿紙尿褲,不然寧愿不出門。
但母親不理解,覺得孩子明明可以自己上廁所,明明不需要穿紙尿褲,于是她認定孩子是故意找麻煩,任性胡鬧,這導致母子間常常沖突不斷。即便孩子妥協(xié),勉強出門,但想要上廁所的時候會跟母親講,要求母親幫他穿上紙尿褲。
談到這里,母親突然間說:“哎呀!會不會是因為孩子不想在幼兒園里面上廁所??!”母親說,原先怕孩子去幼兒園會有分離焦慮,于是一直不斷地跟他說幼兒園多好玩,可以吃點心,老師會陪他做好多事,但可能是因為自己沒有真正接受孩子上廁所的焦慮,所以完全忽略了這件事。

咨詢到這里,我形成了一個簡單的評估:
依附能力:母親的人格狀態(tài)是可以被專業(yè)支撐的,也就是她能夠依附對老師的信任,接受我所提供的專業(yè)建議的安撫。
情緒能力:在這個等待的過程中,母親有能力安撫自己的情緒,接受專業(yè)的建議,采取適宜的人際互動方式。
人際能力:母親能根據(jù)情況采取適宜的人際互動方式,也就是聽從我的建議——在了解原因之前觀察、不介入,她可以安頓自己,不會因為孩子的問題而焦慮,或為了解決焦慮而給孩子或學校施加壓力。她相信專業(yè)的資源,并能耐心等待。這對父母來說已經(jīng)是很大的進步了。
資源使用(求助)能力:母親能在我的協(xié)助下,保持著覺知與反省的能力,在談話的過程中逐漸梳理自己的感覺,找到除了歸咎于孩子之外的原因,并思考孩子所經(jīng)歷的困難,嘗試找到能夠協(xié)助孩子的方法。
人生哲學:在這個過程中,母親有能力在適當?shù)膮f(xié)助下將“性”的問題轉變?yōu)槌砷L的機會。面對令他們焦慮的孩子的“性”問題,母親能運用專業(yè)資源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去努力明白這種行為只是孩子成長的一部分而已。
因此,這個孩子母親的人格脊椎是健康的、有彈性的、可以被支撐的。我們的工作就是繼續(xù)提升她的自我覺察能力,同時教給她跟孩子相處的方法,幫助她有能力協(xié)助孩子、支撐孩子,在孩子能力還不足的時候,增進他的自立能力與自信,擴充他的涵容能力。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521432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34113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500128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28350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887058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