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女孩跳樓自殺了。
才12歲的她,還沒來得及看看這美麗的世界,就從高高的20樓縱身一躍,結(jié)束自己的一生。
整件事情,跟1200元有關(guān)。
事發(fā)當天,學校老師找她談話,說辦公室丟了錢,看監(jiān)控發(fā)現(xiàn)她曾出入過辦公室,走出時右手從兜里掏出類似錢的物品。
在一番對質(zhì)下,她承認自己偷錢。同時還希望老師不要告訴家長。
然而茲事體大,學校還是決定告知其家長。
沒想到,人沒見著,就聽到跳樓的噩耗。
女孩跳樓的事發(fā)現(xiàn)場,有人發(fā)現(xiàn)墻上寫了“再見了”三個字,還有小本子上一段疑似遺書的內(nèi)容:
“家不是依靠,而是用假笑應對的場合,國際公寓 20 樓,我知道我只會逃避,謝謝你們,路臟了,抱歉?!?/p>
悲劇已然發(fā)生,女孩輕生的真正動機亦無從考證。
據(jù)媽媽描述,女孩品學兼優(yōu),還是班干部,沒有理由會為了“錢”行差踏錯,更不可能輕易尋死。
但不管真相是什么,單憑女孩的反應和留下的訊息足以看出:
那一刻,比起為自己辯解,她更愿意死!
TA不是不戀生而是受控于“死亡本能”
前不久,江西一位11歲男孩,因寒假作業(yè)沒做完,選擇在開學當天跳樓,9天后不治身亡。
也許有人會埋汰他,“不過是沒寫作業(yè)而已,沒必要用死來逃避”。
但是認真看他寫的遺書和自稱“無藥可救的孩子”的落款,就能感受到他那種極其強烈的矛盾心理,尤其最后一句:
“對了還有,如果我真的直接死的話,我希望有人可以一直玩我的游戲,手機里的。”
已經(jīng)抱著尋死的念頭,卻還放不下自己喜歡的游戲。
可見,他在“生”或者“死”的抉擇面前,有多兩難!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面對生活中很難跨過的坎,腦海里總會不由自主萌生出放棄的念頭,甚至在極其絕望的處境中,會閃過一些很消極的念頭?
大多數(shù)人,都不會輕易說死。
但在痛苦難耐的時候,難免心里會產(chǎn)生自暴自棄的念頭,這就是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所說的“死亡本能”。
在他看來,每個認知主體都同時背負著生存意愿和與之相反的“死亡本能”。
當認知主體的欲望無法滿足時,就會感到焦慮和壓抑,出于逃避和放棄心理,他們會渴望通過毀滅或侵略來消除焦慮、緊張和掙扎。
只要死亡本能較生存意愿更為強烈,選擇死的可能性會更高。
這讓我想起之前接待了一位有自殺經(jīng)歷的來訪者的自訴。
他坦言,即便在平日里他很貪生怕死,可在情緒陷入谷底時,總會產(chǎn)生出“一死了之”的念頭。
這些孩子,并非覺得人間不值得自己留戀下去,而是在生死抉擇關(guān)卡時,選擇“死”的念頭更強烈一些。
結(jié)果沒來得及好好思考,尋找更多人的幫助,一個沖動之下,就做出再也無法挽回的舉動出來。
逼死TA的,不是別人,而是這三種認知
每每看到孩子自殺的慘劇時,大家都習慣把責任推卸在孩子的教育者身上。
認為一切皆因他們教育上的失敗,才導致花樣年華的孩子自尋短見。
其實,這種“一刀切”的指控未必能解決得了問題,還有可能讓更多的孩子重蹈覆轍。
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說過:“人是自我編織的意義之網(wǎng)的動物。”
當一個人在面對困境時,真正逼死自己的,是他這三種錯誤的自我認知:
第一,絕對化思維。
大連理工大學一位研究生,寫下一篇長達1800多字的遺書后在實驗室自縊。
能夠在985院校本碩連讀,他的優(yōu)秀可想而知。
但他卻沒有一丁的自我肯定,通篇遺書講的全是對自己的不滿和否定:
“肯定是我自己的問題!”“這二十幾年家里給了自己那么多關(guān)懷,結(jié)果養(yǎng)了一個廢物出來?!薄斑@樣下去肯定延畢,真丟人,幾百萬研究生,不缺這么一個廢物,去死吧。”
看不到自己任何好的地方,腦海子滿是“我不好”、“我不配”、“我不行”的絕對化思維。
最終,把他逼上了自毀的道路。
擁有非理性的絕對化思維模式的人,他的世界非黑即白,心里想的都是“應該”、“必須”、“絕不”的極端化詞語。
當遇到的問題和絕對化思維相悖時,他就感到難以接受和適應,從而自我否定和懷疑,甚至自暴自棄全盤放棄。
第二,過分概括化。
澳大利亞14歲童星Dolly,曾在8歲時受邀拍知名品牌廣告,被廣大網(wǎng)友所熟知。
隨著她的名氣越來越大,有些居心不良的網(wǎng)絡噴子利用網(wǎng)絡對她惡意攻擊:嫌她丑,嫌她胖。狠毒的話語如影隨影。
深受網(wǎng)暴困擾的Dolly,偏激地認定全世界都討厭自己,便選擇自殺來逃避現(xiàn)實。
在Dolly的身上,可以看到許多深陷“過分概括化”思維困局的孩子的處境。
令他們難受的,往往只是一件事情而已,可他們會聯(lián)想到其他事情,以偏概全、以一概十地認定自己“一無是處”、“一文不值”。
這種不合理的負面評價,很容易壓垮一個孩子脆弱的內(nèi)心。
第三,糟糕至極。
南京一位9歲的小學生,因不小心撞碎了學校的玻璃,竟因為害怕受懲罰而“以死謝罪”。
在他看來,破壞公物=接受懲=罰壞孩子=人生完蛋。
為此,他寧愿用死來解決問題。
“糟糕至極”的錯誤認識,會讓一個人在犯錯或遭遇不好經(jīng)歷時,將其認定為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災難。
結(jié)果,他就陷入在極端負面的情緒體驗中,難以自拔。
讓孩子“生如夏花”,是父母最大的責任
心理學家衛(wèi)·凱爾凱特說過:“無論一個人的生活環(huán)境如何,做父母的需要給孩子根和翅膀?!?/p>
為人父母,不單單為孩子提供優(yōu)渥的物質(zhì)條件,更重要是給予孩子獨自行走人生的底氣和勇氣。
強化孩子的生存意愿,才能保護他,好讓他不怕挫折和困難,反倒越活越強韌。
有遠見的父母,要懂得扮演好這三個角色:
第一,孩子的洞察者。
關(guān)注孩子的內(nèi)心需求,支持他擁有自己感興趣并愿意為之付出時間精力的愛好。
特別欣賞《小小少年》中,殷然的媽媽。
她發(fā)現(xiàn)兒子特別喜歡觀察蟲,雖然這看上去很“不務正業(yè)”,但在關(guān)注過程中,她發(fā)現(xiàn)兒子能從中收獲很大的樂趣。
以至于在學校被別人歧視,兒子也不會感到過分糾結(jié)和痛苦。
關(guān)注孩子,是為了知道他喜歡什么。
只要孩子心中有所愛,有所求,就能憑借對生活的熱情,去抵擋生活中遭遇的惡意。
第二,孩子的鼓勵者。
日劇《墊底辣妹》中,沙耶加的媽媽雖然是一名普通的全職太太,卻特別信任孩子。
即便沙耶加對學習、生活毫無興趣和動力,可媽媽一次又一次鼓勵她、肯定她,甚至還為了她和校長頂嘴,特地空出時間帶沙耶加去參觀大學的氛圍,以激發(fā)她內(nèi)心對學習的渴望。
就這樣,原本學渣的沙耶加,在媽媽的鼓勵下不斷進步,終究克服種種障礙,成為大學生。
童話大師鄭淵潔說過:“人性的本質(zhì)是渴望欣賞,孩子尤其渴望欣賞,欣賞能讓孩子長成參天大樹,貶低能讓孩子枯萎畸形?!?/p>
對孩子的肯定和鼓勵,說再多都不為過。
尤其是他遇到問題,父母的鼓勵就像是加油站,不停給他驅(qū)動力。
第三,孩子的愛使。
看過一個比喻。
父母每向孩子傳遞一次愛的訊息,就是在孩子的情感賬戶上存一筆款。
傳遞越多,存款越多。
當孩子需要向外界支出時,他有富余,不至于只出不進,最后出現(xiàn)赤字。
想要讓孩子擁有足夠多的情感存款,去應對世界時常面臨的挑戰(zhàn),父母愛的傳遞和守護,必不可少。
如今的孩子,成長本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在他身邊,充斥著各種負面、消極、可怕的事情。
我們沒辦法讓孩子的人生一直都過得很順利,但總要在孩子遇到人生難關(guān)前,給他足夠的勇氣去面對一切。
只有他生的意志強大無比,不怕困難,不怕挫折,才有機會成為生活的強者。
愿每個父母,都能呵護孩子長成參天大樹;
也愿每個孩子,懂得愛自己,在未來的人生路上,活出更堅強、自信的自己。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quán)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557184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297435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41255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29690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5058499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