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的演講的題目是從克服完美主義的角度談青少年強迫癥的預防。
完美主義在當下是比較熱門的話題。關于完美主義和強迫癥的關系,我先給大家看一個案例,他是一名重點中學實驗班高三的學生,18歲,到高三下學期的時候,離高考前一個月來做心理咨詢。
他從高三下學期開始,在教室聽課的時候,就越來越意識到周圍有同學會發(fā)出咳嗽的聲音,還會意識到旁邊的同學移動身體、搖晃桌子的行為。他想把注意力轉回到書本和老師講課的內容里面去,但是他越想去排除這些干擾,這些干擾就越揮之不去,結果他的閱讀和聽課的效率越來越差。
在高二下學期的時候,他聽課的效果就已經受影響,因為時不時會注意周圍同學的咳嗽和移動身體。到了高三下學期,甚至在上自習的時候,大約有一半的時間都在應對來自同學們的咳嗽和移動的這種干擾。
他一個人在家的時候,在安靜的書房里學習,效率還是比較高的,偶爾會有走神的情況,和高一的時候差別不是很大。如果父母在家里,客廳的門沒有關嚴,他會聽到家里面的一些響動,這個時候他還是會感覺到有打擾,不過比在學校好一些。用他的話說,在這種情況下有三分之一的精力用于應對干擾,在學校里則是一半的精力都花在應對干擾上了。他來咨詢最重要的動因,是隨著高考臨近,他更加無法集中注意力。
從這個案例中的癥狀來看,我們可以診斷為強迫癥。但是強迫癥的癥狀還不算特別嚴重??梢钥吹剿绻氐郊依锩鎸W習,他的癥狀還是能有很大緩解的。
青少年強迫癥的特點
這種情況的發(fā)生,首先跟環(huán)境因素有關,跟考試壓力、學業(yè)競爭、競爭的氛圍有關,而且比較頻繁的發(fā)生在初三、高二和高三年級。
另外也和個體的遺傳素質以及家庭氛圍有關,如果我們去了解他們的家庭,我們經常會發(fā)現,這樣來訪的家里面重要他人里,會有至少一個特別嚴苛,例如比較注重細節(jié),對衛(wèi)生過分在意,有的可能就有一些疾病焦慮的傾向,所以這些重要他人往往也有一些強迫傾向,雖然不一定有強迫癥狀。
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和青少年的人格發(fā)展有關,有強迫性人格傾向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現強迫癥狀。
強迫癥與強迫性人格
之所以用強迫性人格傾向這個詞,而不是用強迫性人格障礙這個詞,是因為我們診斷人格障礙,一般來說應為18歲以上,成年以后。按照美國的標準也要15歲以上。所以我們很多個案不太適合下一個“障礙”的診斷。當然即使他到了成年,他也未必完全符合人格障礙的診斷,但是強迫癥發(fā)生之前,不少患者至少有強迫性人格傾向。
那么現在我們就談談強迫性人格傾向。我們發(fā)現有很多罹患強迫癥的青少年,在他們發(fā)病之前,有明顯的強迫性人格傾向。我們就比較好奇,做了一些研究,發(fā)現強迫性人格傾向,在某種情況下是可以轉化成強迫癥狀的。在心理咨詢與治療工作中,針對強迫性人格傾向上做一些干預,主要就是對完美主義傾向做一些干預,對于癥狀的緩解和治療有很大好處。
強迫型人格傾向
我們前面舉的個案中的同學,他的強迫性人格傾向其實比較明顯,我們再通過對他的進一步的了解,會發(fā)現他的想法和情緒,是符合我們強迫性人格的標準。
比如說在他看來,第二名以后都是失敗者,只有第一名才是真正的成功,也就是高標準。
他學習計劃是精確到分鐘的。如果遲到了5分鐘才開始學習,他就覺得整個的計劃都不完美了。這種浪費掉的5分鐘,在他內心里面,激起的情緒是很強烈的。
他會希望集中注意力,把老師每一句話都聽在心里。如果被周圍的同學咳嗽打擾了,就會覺得損失很大,害怕因為意外影響了考試成績。這種災難化的思維也是很明顯的。
他過分關注細節(jié),經常因為在細節(jié)上下功夫,而影響了學習效率。比如說在做模擬練習的時候,有一題不會做,他就可能卡在這里,他努力的想把這一題做出來,再往后面走,他覺得這一題不解決,對于將來也是事關重大的,他一般不太愿意把一個題目放一放。
他在復習教科書的時候,要把教材從第一頁到最后一頁,一頁一頁的去復習,認為這樣才能完整地掌握知識點。假如跳到中間,他就會覺得有很多不確定性,可能漏掉了重要的東西。
當然,強迫性人格的評估至少要從兩個領域來觀察。例如生活或者學習,比如說在生活領域,他也有相應的細節(jié)追求,跟同學約著出去,別人晚來了幾分鐘,對他來說是完全不可接受的,他覺得這個人簡直是道德敗壞,諸如此類。
從心理角度克服完美主義和強迫性人格傾向
強迫性人格傾向在遇到壓力的時候會容易出現強迫癥狀,直接針對癥狀,其實效果不是特別明顯。我們在強迫癥狀還不是特別嚴重的時候,通常愿意聚焦在他的性格這個層面。針對強迫性人格傾向的心理咨詢,我們可以從心理、生物和社會這三個方面來著手。
從心理方面做工作,最開始是幫助來訪者覺察這種完美主義和強迫性人格傾向,很多人在了解強迫性人格這個概念之前,是不知道這是一種人格特點的。我們也會和來訪者談精神交互作用。當一個人要排除一個干擾,你越努力地不注意他,反而會越注意他。所以對于強迫癥狀,先觀察,感受,它可能慢慢的就會消退了。
壓力會使一個人對于平時沒有壓力時并不去太擔憂的風險或干擾格外注意。比如說有一個孩子,他在高考前大概一個星期的時候,突然注意到身體上有一個黑痣,他過去都有這個黑痣,他就擔心這個黑痣是惡性腫瘤,他要求媽媽在高考前帶他去看,他為什么那么擔心,因為來自高考的壓力。所以我們要在比較早的讓孩子知道,我們的內心各種東西的關聯,有壓力的時候,我們會對很多事情特別在意。
從社會-環(huán)境的角度克服完美主義和強迫性人格傾向
從社會環(huán)境的角度,我們會發(fā)現家庭關系往往是孩子產生強迫癥狀的很重要的一個誘因。做父母的過分嚴厲,或者過分寬松,或者缺乏共情以至于不知道怎么樣跟孩子交流,這些都很嚴重的會影響到孩子的自尊和他們看待事情的開闊程度的。
我們經常會把孩子的父母、或者其他的重要他人拉進咨詢里來一同工作。如果只是針對孩子,經常事倍功半,針對家庭系統則往往事半功倍。
在學校層面上,有些老師沒有意識到壓力和強迫的關系,他會在孩子面前不斷地去強化一些東西。比如說這個孩子成績已經很好了,仍然繼續(xù)施壓。老師沒有意識到對這個孩子再多一些壓力的話,他的癥狀就可能出來了,或者可能就更嚴重了。所以老師應該知道,每個孩子的心理承受程度在什么位置,而不是一味地提高要求。
我們的教育理念也需要改變,成績競爭越來越激烈,越來越內卷,這不是一個可持續(xù)的事情。當然一個社會要改變某種價值觀或者系統并不容易.
從我們的經驗看,好多學生進入大學以后出現比較重的癥狀,導致他們沒有辦法完成學業(yè)。他們往往來自比較嚴格的中學,并且成績很好,拼命考入名牌大學,到了大學之后反而不能完成學業(yè)。
從生物的角度克服完美主義和強迫型人格傾向
想要快速緩解強迫和焦慮的癥狀,服藥也是一個辦法。可以去精神??漆t(yī)院開一些抗焦慮或者抗抑郁的藥,使情緒穩(wěn)定下來。例如前面案例中的孩子,在高考前可以吃藥緩解焦慮和強迫癥狀,也許可以相對順利地通過高考。
但是現在我們會發(fā)現,很多家長特別害怕讓孩子服藥。當然有些藥物是有很強的副作用的。但是有些藥,比如說是舍曲林、度洛西汀這類的藥物,它們沒有太大的副作用。剛開始的一個星期,嗜睡等情況可能會有,通常一個星期以后,藥物的副作用就慢慢消失了。服藥至少對于短期控制癥狀來說是很有價值的。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話題,服藥有沒有可能影響到人格。會不會強迫性人格者服了抗抑郁的藥物,變得沒有那么較真了,在追求完美的程度也降低了?也就是說,在性格上發(fā)生了一些改變。事實上這是有可能的。最近一些研究發(fā)現的,服用抗抑郁藥物,的確也能緩解強迫性人格傾向。
體育活動其實是一個更好的辦法。我發(fā)現有強迫人格傾向、焦慮、抑郁的孩子,通常都是不愛體育活動,這一點很明顯。
最后要指出的是,每個孩子都要學會科學用腦。我們大腦和身體的其他部位一樣,都是肉體,所以你需要給他休息的機會,工作需要有張有弛。
現在好多孩子家長似乎覺得大腦可以隨便用,從早上醒來,一直到晚上入睡都可以學習,每一分鐘都應該學習。這樣一天兩天看不出問題,但久了就難免出問題。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系,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5496110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319190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29696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26425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824508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