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一份好工作,就必須在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成功入圍;
想在大城市中安居樂業(yè),就必須直面高昂的租房費用、貸款買房費用......
這些是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競爭時代下,每一個成年人的主題。
而我們對于這些需求所引起的關于工作、學習、家庭等方面的壓力累積,也引發(fā)了不少身心健康的問題。
這樣一聽,壓力充斥著滿滿的負能量將我們置于無數(shù)的煩惱內,它成為了我們一切身心失衡的源頭。
但事實是否如此,壓力只有消極的一面嗎?
其實并不盡然。
01、被遮掩在負性壓力背后的良性壓力
壓力的概念是由加拿大學者漢斯·塞爾耶提出。他將其定義為:壓力是人體在愉快或不愉快的條件下,對任何需求做出的非特異性反應。
其中,“愉快與不愉快的條件”屬于“壓力源”,它包括了個體日常遇到的生活壓力和學習壓力,包括人際交往、經濟基礎和社會適應的壓力刺激。
非特異性反應則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獲得的一種遺傳特性,它是人生下來就具有的反應機制。
一般情況下,我們面對“壓力源”時,身體會自動采取一種“站或逃”的反應,這便是一種人類的非特異性反應。而決定個體采用哪種反應模式,則取決于個體認為這個壓力源是否可以戰(zhàn)勝。
一開始,賽爾耶提出“壓力”概念時,他將壓力由“愉快”與“不愉快”的兩種不同條件,分為良性與負性壓力兩種。
但之后,學者們的研究或者社會的傳播,都傾向于講述“壓力”的消極一面,而將積極一面掩蓋在消極背后?;蛘哒f,研究者直接把負性壓力當作壓力的代名詞。
直到2000年,積極心理學創(chuàng)立者“塞利格曼”將以往心理學對心理疾病的過分重視導致的弊端進行了修正。他認為,人們的疾病、混亂、悲痛與美好和卓越都同樣存在。
因此,心理學除了關注心理疾病的治療和預防,還要幫助人們發(fā)揮優(yōu)勢和潛能,收獲成功和幸福。
此時,良性壓力才正式走出熒幕外。
02、導致壓力成為負性或良性的關鍵:評價
為了確切良性壓力的概念,有研究者對一些文獻進行了綜述,將其定義為:良性壓力是個體通過對壓力源的評價而做出的一種適度的、積極的反應,以積極心理狀態(tài)作為主要指標。
即是說,個體通過對壓力源的評價會產生不同的壓力,若對壓力源采取一種正面評價,則產生的是一種良性壓力,反之則是一種負性壓力。
那么,壓力源的評價對于壓力的走向就起到了特別重要的作用。
為了明確個體對壓力源的評價是如何影響到個體的壓力感,心理學家理查德·拉扎勒斯將“評價理論”引入了工作壓力中,通過一場“電影實驗”發(fā)現(xiàn)了原因。
他和同事對被試們播放電影的血腥場面——有一人的手指被圓鋸鋸斷,來制造壓力氣氛。
在看電影前,他將被試們進行分組且使用不同的指導語進行干預。
第一組被試,他對其說電影中那個人物的手指并沒有受傷(所以他們知道畫面并不是真的);
第二組被試,他對其告知,這部電影是用來教導人們如何避免突發(fā)事件的(所以他們或多或少會與故事產生距離);
第三組被試,他們獲得的信息是電影中的人物切實遭受了很大痛苦,而且被感染了。(所以他們感受到的故事最為真實)。
當全體被試看完電影后,拉扎勒斯對他們的壓力程度進行了測量,包括心率、出汗等生理現(xiàn)象及他們對壓力感的描述。
結果,拉扎勒斯發(fā)現(xiàn)被告知電影人物傷勢很重的被試組比另兩組更覺得電影讓自己緊張,并表現(xiàn)出更多的生理活動。對此,拉扎勒斯認為,決定人們觀影感受的是對電影的評價,而非電影本身。
隨后,拉扎勒斯由這個實驗結果提出了“評價”的兩個階段,分別為“初級評價”和“次級評價”。
初級評價是指一個人對周圍發(fā)生的事情進行衡量,判斷是否存在問題——你認為壓力源是否存在?
次級評價涉及你對自己的個人資源、優(yōu)勢、過往問題處理方式、能否得到他人幫助及其他有利條件的衡量。
這個評價是涉及到“負性壓力”和“良性壓力”區(qū)分開的關鍵點。
舉個例子:
前陣子,我在跑步時,遇到了一位走路的大哥突然跑向我,向我詢問,“像你這樣持續(xù)地長跑需要花多長時間?”
我回答道:“我從快走到短跑到現(xiàn)在長跑,大概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p>
大哥顯然覺得壓力倍增。對于他來說,需要用一個月的時間才能投入長跑狀態(tài),時間長壓力大。但是,我并不認為用一個月習得長程慢跑是一件有壓力的事情,反而整個過程是自然和順暢的。
此時,我們對“花費一個月的時間進入長程慢跑狀態(tài)”不同的初級評價,使大哥將其視為一種“壓力源”,而我并不會將其事件視為一種壓力源。
那么,進入“壓力源”初級評價階段的大哥,將這種壓力視為一種負性壓力或一種良性壓力,就要看次級評價了。
如果大哥覺得這項運動的最終結果,對自己的身體狀態(tài)起到健康等正向作用,那么他便從中獲得積極反應,壓力也就變成動力。
或者,他能夠獲得身邊好友以及妻子的鼓勵和陪伴,那他也能夠將這種壓力視為一種良性壓力,變成他嘗試去運動的動力。
從上述內容不難發(fā)現(xiàn),壓力對你的生活起到了何種作用,是焦慮或是動力,很大一部分都源于你將壓力評價為“負性”還是“良性”。
03、轉化壓力
為了針對性的處理兩種不同評價階段,我們需要了解到“初級評價”是屬于一種“自動思維”模式,即刻將事件認定為“壓力”屬于“自動壓力思維”。
在“次級評價”階段,我們便已經置身于“壓力事件”中,我們如何看待和采取何種行為處理壓力,便決定了壓力是壓垮還是激勵我們。
最理想的情況下,是我們能夠在初級評價階段時,就將一些帶著自身偏見和情緒的自動壓力思維轉化為非壓力模式。
若壓力模式已經存在,我們則需要采取行為直接來緩解壓力反應,將其化為良性壓力。
1. 初級評價階段:識別與質疑“自動壓力思維”
1)識別自己的思維模式
質疑自動的思維模式之前,先要識別自己的自動思維模式。
我們可以簡單的畫出一個表格,表格的內容包括:“具體時間地點事件”、“感受”、“你的想法”。
我將上述情境中想要練習長跑的大哥作為例子,模擬一下“自動壓力思維”的產生過程。
2)質疑
識別自己的自動壓力思維后,就該對它們進行質疑了。此時,你要進入“思考模式”,質疑自己是否有證據(jù)支撐這些依據(jù)。
你可以問自己以下這些問題:
· 這個想法有何證據(jù)嗎?有什么能作為支撐的嗎?
· 有什么證據(jù)可以反駁這一想法嗎?
· 有別的方式看待這些問題使之與現(xiàn)實相符嗎?
· 如果有人處于這樣的情形,你會對他/她說什么?
這種方法,是將你抽身出自己的主觀世界,采取一種更加公正和現(xiàn)實的眼光來看待自己面對的事件。
然后,在表格中建立一個空白攔,取名為“看待事情的另一種方式”,將找到的結果寫下來。
收集正反兩方的證據(jù)后,你必須要對這些證據(jù)進行正反兩方面的判斷,然后強化正面證據(jù)的權重,找出說服自己克服負面證據(jù)的辦法。
2. 次級評價階段:循序漸進式完成任務
當我們進入次級評價階段后,也可以依據(jù)上種方式通過調整認知模式來緩解自己的壓力感。除此之外,可以直接使用行為的方式來強化自己的積極態(tài)度。
這一次,我們直接從任務出發(fā),著手處理自己的目標,但又不是一次性將其處理好,而是將其分解成易處理的多個小步。
首先,不管是什么任務讓自己焦慮,不想其他的事情,只要去想一想“第一步”該做什么,隨之邁出第一步,然后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緊張感便有所減少。
比如,你想要玩滑板,你也無法指望自己一天就能夠玩花式滑板,而是先練習站在滑板上,保持重心不摔倒。
然后,為了每一步都能夠順利地完成下去,你需要不斷地將其拆解為具體的、易完成的多個小步,這樣你就更有信心及動力完成這一步之后進入下一步。當你必須要完成一項巨大的重要任務,讓你感覺壓力很大時,這一原則就非常適用。
在生活中,不管面臨著什么樣的壓力,為了避免自己處于負面情緒的反芻之中,我們都可以通過調整自己的“認知模式”,讓自己從一個積極的視角去分析目前的困境。
而當你覺得目標太大而無法負荷時,我們可以將其拆解為無數(shù)個小目標,跨出一小步,也就離目標近了一步。
祝好!
參考文獻:
《克服壓力》 李?布蘿珊 &吉莉安?托德
《良性壓力的內涵及主要特征探究》 陳葵晞
《大學生良性壓力與其心理健康的關系——基于幽默感的研究》 劉文華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580161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53911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82372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64156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813133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