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則新聞讓很多人唏噓感慨。
安徽蚌埠一個小區(qū)內,幾位老街坊正閑坐乘涼,突然聽見“哐當哐當”的聲音。四下尋找一番才發(fā)現(xiàn),聲音是從一戶人家陽臺上傳來的。
當消防員和警察們破門進入后,一位渾身赤裸的老人被發(fā)現(xiàn)躺在地上,奄奄一息。
原來,四天之前,這位獨居老人不小心摔倒,無法動彈。他硬是靠敲擊陽臺上的水盆才引起了注意,最終幸運獲救。
當老人子女被問到“多久沒來看望”時,對方吶吶回答“20多天”。
同處一座城市,尚且如此,更何況那些和父母相隔兩地的人呢?
在外打拼漂泊多年,父母和故鄉(xiāng)一道,成了多少人回不去的遠方。
父母拼盡全力,提供力所能及的條件,呵護我們長大,目送我們遠離,自己卻落得老無所依。
尤其,今年一場疫情,更讓生命的脆弱暴露無遺。
一場急病,轉瞬間就會帶走本就風燭殘年的老人;意外來襲,老人根本無法像年輕人那樣及時適應變化,最日常的需求也可能難倒他們;困守家中,他們生怕自己變成子女的負擔,惶惶不可終日。
父母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慢慢變老了。
有人說,人到中年,心最累,情最深,責任最重。
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覺得,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難以報答父母。
最近,和三個朋友聊了聊,他們不約而同地說到了對爸媽的愧疚,除此以外,我還在他們這半年的經(jīng)歷里,看到了同一件東西:保險。
關鍵時刻,恰恰是保險,給了他們底氣和余地。
眼看中秋將至,這個萬家團圓的日子,如果你不能回去看看爸媽,不如像他們一樣,用一份平安醫(yī)療險,為他們的晚年添上一份保障。
在這殘酷的2020,這也許是最應景也最實用的中秋禮物。
01、“有父母,人生才有來處”
@娜娜,未婚,29歲,普通職員,全年父母醫(yī)療險支出3100元
前幾年,我大學畢業(yè)了。對比家鄉(xiāng)那個十八線小縣城和大學所在的這座全國聞名的創(chuàng)業(yè)之都,我毅然留了下來。
一晃六年過去了,異鄉(xiāng)打拼的日子有辛酸也有收獲,我在這里遇到了老家一輩子也不可能經(jīng)歷的精彩生活,但內心卻總有一個填不滿的黑洞:爸媽。
是的,很難想象,一向自詡戀家的我,卻成了漂泊在外、一年都回不了幾次家的游子。
我和老家隔著將近兩千公里,距離和時間決定了,我只有放長假才能回去看看。
雖然爸媽時常會和我視頻,但隔著千山萬水,我們都已經(jīng)習慣了“報喜不報憂”。
他們以為我事事順遂,我也以為,他們還是我印象中那對身體倍兒棒、干什么都生龍活虎的中年夫妻。
直到這次因為疫情,我意外地在家里多待了兩個月,朝夕相處讓我突然意識到,爸媽老了。
陰雨天,老爸的關節(jié)會隱隱作痛,哪怕他從前是個籃球、羽毛球、乒乓球樣樣都拿手的運動健將;
天氣忽冷忽熱,媽媽很容易就會感冒咳嗽,卻幾乎從不去醫(yī)院,只是自己隨便吃點藥應付;
每天飯后,他們要吃七八種藥,鈣片、維生素、降壓藥、降糖藥,老爸總是要仔仔細細數(shù)好久,生怕落下了哪一種;
明明三分鐘前說過的事,一轉身就會忘,老兩口常常一邊互相提醒,一邊自嘲“老了老了”。
原來,這才是年邁的父母在千里之外的日常。
人們常說,人到中年,不敢窮,不敢病,不敢死,即使孤立無援也要咬牙硬扛。
卻很少有人記得,中年人之上,還有一群為家奉獻了一輩子的老年人。
眼看著公司復工在即,我再不舍得,依然還是得回去。
只是,在離開老家之前,我特地帶著二老去做了一次全面的體檢,又給他們買了一份醫(yī)療險。
這份保險,既是希望能讓他們的健康有一份保障,也是為我心中的家打起遮風擋雨的傘。
我只希望,年邁的父母能放下心,萬一有突發(fā)疾病,不至于因為囊中羞澀或者擔心拖累兒女,而耽誤了治療。
對每一個漂泊的游子來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他們的健康,就是我們最大的牽掛。
02、“關鍵時刻,保險比工資還靠得住”
@程夏,未婚,32歲,月薪8000,全年父母醫(yī)療險支出3800元
我一直覺得,今年我的運氣還算不錯。
作為半個外貿(mào)人,今年疫情一來,公司營收大受影響,我的工資自然也嚴重縮水。
不過,我好歹還是保住了工作,看著幾個相熟的朋友一夜之間被掃地出門,我除了感慨還有后怕。
沒想到,這份慶幸到六月份變成了驚嚇。
年中的時候,父母根據(jù)社區(qū)安排做了體檢,結果身體一向健康的老媽,居然在體檢的時候查出了一個腫瘤,醫(yī)生給出的建議是立刻手術。
還記得我接到老爸電話時,他輕描淡寫地說:“你媽媽腎上要做個手術,你先忙,不用太著急,醫(yī)生說沒大問題?!?/p>
我當時嚇得腿都要軟了,趕緊請假跑到醫(yī)院。
跟醫(yī)生請教了一番,我的心才勉強放下一半。
但這還不是全部。
因為媽媽腫瘤的位置不算太好,所以前前后后要做的檢查很多。再加上家里沒人陪護,爸爸一個人照看不過來,請護工又是一筆費用。
肉眼可見地,這會是一大筆開銷。
如果不是這次突如其來的“意外”,我根本不會意識到自己的無力。
眼看著工作好幾年,又是和父母同住,每個月收入也算可觀,但關鍵時刻我竟然拿不出多少積蓄。
哪怕父母未必需要,但作為子女,竟然沒辦法出力,這種感覺很不好。
最后,還是老爸說起,他們之前買的醫(yī)療險,這次總算派上了用場。
雖然老媽住了將近一個月醫(yī)院,但我媽本身就有醫(yī)保,再加上商業(yè)保險,雙重保障之下,剩下的費用,差不多就是他倆一個月工資。
“放心吧,閨女,我們還負擔得起?!崩习诌@么寬慰我。
年過三十的我,第一次被生活上了一課:有時候,保險比存款、工資更靠得住。
一個人,如果始終無遮無擋地站在天底下,想想都讓人心發(fā)慌。
保險,就是買一份心安。
03、“在老家找遍了關系,沒想到竟然是他們幫上了忙?!?/p>
@江陽,已婚,38歲,公司中層領導,全年父母醫(yī)療險支出5200元
人一過35歲,精力就明顯跟不上,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的壓力也大了許多。
這些年,我在省會城市工作成家,雖然離老家車程就三小時,但對父母終究照顧得不夠。
所以當母親告訴我父親大便有隱血時,我一下子慌了,連夜請假趕回去,陪著二老上醫(yī)院做檢查。
見了面才知道,過年那陣子,父親腸胃已經(jīng)出了問題,結果因為疫情的原因,再加上老人得過且過的心理,一直拖到五月份才告訴我們。
回老家之前,我拜托醫(yī)院工作的老同學幫忙,看了看父親拍的片。
結果他們拿著檢查報告,也沒能給出個準信,只告訴我:“兄弟,建議你還是去北京、上海找專家看一看,情況不太樂觀,但也沒那么差。”
我心里一沉,趕緊轉頭找其他專家,但這件事又談何容易。
普通人到大城市無異于“兩眼一抹黑”。
正當我一籌莫展的時候,看到朋友圈的平安業(yè)務經(jīng)理提到醫(yī)療專家服務,這才想起,之前給爸媽買過保險。
我試著和經(jīng)理聯(lián)系,沒想到對方很快就幫我安排好了。
現(xiàn)在,專家給了詳細權威的診斷,告訴我情況還沒到最差,又給老人用上了新型療法和藥物,讓我們三個月后再復查。
我們一家的心這才放下了半截。
這次找醫(yī)生的經(jīng)歷,也讓我徹底明白了,總說小城市是人情社會,我自詡各行各業(yè)多少也有些朋友,但關鍵時刻找遍關系,還是不如讓專業(yè)的人來做專業(yè)的事。
到了這個年紀,人生剩一半的堅持一半的妥協(xié),給最重要的人買保險,大概就是我全部的堅持了。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170251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649225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63205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68338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052799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