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依戀理論和精神分析的探索中,Peter Fonagy深入研究了依戀的復雜性,認為安全型依戀可能具有一定的心理疾病防護效果,而不安全型依戀則可能是導致心理疾病的風險因素。這種觀點在學界尚待驗證,需要更多的臨床實證數據支持。
廣義上來看,依戀理論認為,疏離型心理狀態(tài)更容易對應反社會型人格障礙、進食障礙、物質濫用等,而迷戀型心理狀態(tài)更傾向于與個人感受的障礙相關,例如抑郁、焦慮以及邊緣型人格障礙。對于疏離型狀態(tài),依戀取向的心理學家將其理解為一種依賴障礙,同時可能伴有表演型或邊緣型人格障礙。研究還發(fā)現,不安全型依戀往往伴隨分離轉換障礙以及創(chuàng)傷及應激障礙中的反應性依戀障礙。
一些心理學家還研究了孤獨癥(自閉癥)譜系障礙與依戀的關系,發(fā)現這類兒童與回避型、混亂型依戀個體存在相似之處,如語言障礙、創(chuàng)傷后的回避反應和僵化的模式等。John Bolby指出,對于經歷早期分離和喪失的個體,其情感連接模式可能表現為矛盾心理、強迫性看護和主張自我滿足,增加了病理性哀傷的可能性。
針對依戀與精神障礙的關系,近期的研究加深了對撫養(yǎng)者持續(xù)性對個體產生創(chuàng)傷性體驗的理解。這種體驗可能并不總是強烈,但卻是難以避免的,使個體長期陷入直接和間接的混亂狀態(tài)。這類個體的依戀問題可能不僅僅源于早期創(chuàng)傷的未能得到有效修復,更可能是新的創(chuàng)傷持續(xù)產生創(chuàng)傷體驗的結果。這一觀點與以往關于早期經歷對個體心理發(fā)展的長遠影響的認知形成鮮明對比。
Peter Fonagy對這些觀點提出質疑,認為過于簡化。他強調依戀與精神障礙的關系需要更為綜合和深入的研究。特別是在看護-依戀系統(tǒng)中,撫養(yǎng)者對個體產生創(chuàng)傷性體驗的機制需要更多的解剖和分析。依戀理論和心智化心理學的研究對此有著深遠的啟示。
依戀理論的研究與精神障礙的研究一直密切相關。要深入理解個體心理問題,需要從多個視角進行考量,不能簡單地套用一類依戀模式或人格障礙概念。這提醒我們在心理學領域中,要采用多元化的方法來全面理解個體的心理狀態(tài)。
依戀理論的發(fā)展與精神障礙研究相輔相成,為我們理解個體心理問題提供了多元化視角。對于治療和干預,需要深刻理解個體的依戀模式,并在此基礎上綜合考慮其他心理因素。這樣的綜合性視角有望為未來的心理學和精神醫(yī)學研究開辟更廣闊的道路。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282708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528523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563064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83784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378139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