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孩子的母親問我:“我的孩子整天都躺在床上玩手機,我該怎么幫助他?”
我問這位母親:“你看到孩子這樣是什么心情?”
她說:“我生氣啊。他抑郁癥應該多去活動,整天躺在床上干什么?!”
我問:“那你看到他這樣,做了什么呢?”
她說:“我說他,讓他下樓轉轉,他不聽,還和我吵架?!?/p>
相信這位母親所經歷過的,對于孩子患抑郁癥的父母來說并不陌生。我經常會收到家長的提問:“我的孩子有強迫癥/焦慮癥/抑郁癥,我該怎么幫助他?”這個問題很難用幾句話甚至幾段話回答清楚,但我可以試試看,至少給關心這個問題的家長一些提示。
首先,如果你想要幫助你的孩子,必須先理解你的孩子。
不管是什么心理癥狀,都不是天上砸下來的不幸運,偏巧砸到了你家里。很多心理疾病,包括抑郁癥、強迫癥、焦慮癥,都與家庭對待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密切的相關。
比如有的家庭過度嚴苛地教育孩子,不允許孩子犯錯誤,一犯錯誤就責罵,會非常容易使孩子內化一種對自我嚴苛的態(tài)度,而這種極度的內在自我嚴苛,可以解釋非常多的強迫癥癥狀。我有個12歲就患了強迫癥的小患者Z,他的強迫癥狀之一是反復地涂改筆記和作業(yè),這使他每天晚上要花很久去做作業(yè),而且根本做不完作業(yè)。他之所以反復涂改作業(yè),是因為他總在擔心自己寫錯了,但是即便他改了,他還是不放心,于是再改一遍,結果越改越糟糕。他媽媽對他這一點非常生氣,呵斥他別再修改作業(yè),但是卻不清楚這些行為都是他的強迫癥狀。孩子自己也非??鄲?,但覺得想要修改的沖動是那么地自然又強烈,根本停不下來。
那他又是因為什么家庭教育因素患上強迫癥的呢?Z的媽媽和Z分別給我講了他小時候的經歷。Z的媽媽是一名中學教師,對待自己的學生就非常嚴格,如果學生達不到她的要求就會訓斥學生。而她對自己的兒子更是如此。Z還沒上小學之前就被媽媽要求學習小學課本、背古詩詞,如果沒有在規(guī)定時間內學會就會被訓斥。Z上了小學之后,成績比較好,但不是最好的,每一次考完試Z都會非常緊張,因為媽媽會審問他為什么沒有考得更好。因此,從開始學習起,Z就緊張學習過程、擔心結果不好。他在小學的這6年里逐漸形成了過度檢查的習慣,然而即便過度檢查也依然不能逃避媽媽的訓斥,因此過度檢查變得越來越嚴重,終于發(fā)展成了強迫癥。
在了解了Z的癥狀發(fā)展過程后,我對Z的媽媽進行了心理教育,給她講了Z為什么發(fā)展出了強迫癥的原因,她的教育方式對Z強迫癥狀的產生和維持起到了怎樣的作用。Z的媽媽非常后悔自己曾經對Z的教育方式,決定好好地學習心理學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家長會在孩子患病之后萌生出改變的愿望,但有時他們會不切實際地期望自己一旦改變了對待孩子的方式,孩子的癥狀就可以立刻消失不見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原因是孩子的癥狀是多年的教育環(huán)境逐漸促成的,即便家長的教育方式發(fā)生了改變,孩子內在的人格已經形成了一些定式,可不是簡單地換個環(huán)境就可以改變的,還需要整個家庭和心理咨詢師長久的協(xié)作努力。
其次,你要表達你的關心,積極地和孩子交流情緒和感受,盡量多地鼓勵孩子,盡量少地去指責孩子。絕大多數(shù)患心理疾病的孩子都缺少家庭成員的情感支持和情感聯(lián)接。請注意,僅僅是關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學習并不是真正的情感支持和情感聯(lián)接。給予孩子真正的情感關注和情感支持,恰恰是很多中國父母特別欠缺的教育技能。當一個孩子的情緒很少被家庭所關注,父母極少與孩子交流情緒和感受時,這樣的養(yǎng)育環(huán)境會非常容易使孩子從內心里感覺到沒有情感聯(lián)接和依戀。當他再在生活中遇到較多的壓力之后,非常容易感到無助和退縮,這正是很多抑郁癥患者的發(fā)病因素。
有的家長在孩子患病了之后,開始學習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但是必然會遇到很多阻礙,比如家長還沒有把握好進行情感交流的時機,沒有認真去體會孩子的需要和情緒,那就需要更多對“共情能力”的學習。
一位抑郁癥患者的母親曾問我:“我已經非常努力地去和孩子溝通了,但是她不理我,怎么辦呢?”
我問這位母親:“你是怎么做的呢?”
她:“她在沙發(fā)上躺著看電視,我就坐在旁邊陪她看?!?/p>
我:“你做得很好。你們有交流嗎?”
她:“我問她電視里演的是什么,她說我很煩?!?/p>
我:“你看電視的時候喜歡別人在旁邊一直問你嗎?”
她:“不喜歡?!?/p>
很顯然,她選擇了一個不好的溝通時間,在她的孩子看電視的時候,并沒有對母親的需要,但是母親的“關心”卻打擾到了孩子。我給她的建議是,她可以找其他的時間和女兒進行情感溝通,比如邀請女兒出去吃午餐,然后很自然地和女兒聊女兒感興趣的事情。在女兒空閑的時候,去女兒的房間,向女兒道歉——“媽媽曾經對你的情緒沒有很好地關注,對你造成了傷害,媽媽對不起你”。
但是,很重要的是,請家長們不要期望自己的一次道歉就能換來孩子的原諒,孩子在過去的十幾年里一直在情緒上感到受傷,他們是不可能一下子就原諒家長的。如果我們想要獲得孩子的諒解,我們也要有真正承認錯誤的勇氣和彌補錯誤的決心。我甚至聽過一些例子,當有些家長認為自己已經改變了對待孩子的方式,而孩子對家長的關心愛答不理時,有的家長感到自己的努力碰了一鼻子灰,反倒會大發(fā)雷霆,指責孩子好不吃賴不吃,是個白眼狼——這是極其錯誤的做法,這樣會把明明有修復機會的親子關系推向徹底沒救的深淵里。如果是這種情況,強烈建議家長們自己要接受心理治療,因為這說明這些家長自己有難以耐受挫敗的心理困難。
此外,你需要停止要求自己已經患病的孩子“表現(xiàn)正?!薄S泻芏嗪⒆诱诮邮茏稍兊募议L會向我埋怨孩子,“他(一個患強迫癥的孩子)為什么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樣收拾桌子,桌子為什么一團糟”;“她(一個因抑郁癥休學的孩子)為什么不去上學而整天躺在沙發(fā)上看電視”。很多家長看到他們所覺得不順眼的行為時,就會去指責孩子。當孩子的癥狀沒有被理解而只是被指責的時候,行為的改變并不會真的發(fā)生,這些指責變成了僅僅是父母在發(fā)泄自己的情緒,不僅對孩子沒有幫助,反而會使情況變得更加糟糕。
家長需要理解的是,孩子“不正?!钡男袨檎撬麄兊陌Y狀之一,而不代表孩子有著頑劣的個性。比如上述把桌子搞得一團糟的男孩子,當我和這個孩子聊起這部分時,他和我說他覺得收拾桌子很痛苦,因為如果他一旦開始收拾,他就需要按照非常僵化的規(guī)則去收拾,比如東西一定要按照某種順序擺放,而這樣收拾桌子會花特別多的時間,但是他現(xiàn)在要準備高考了,他沒有那么多時間去收拾桌子,因此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讓桌子亂著。我問他,桌子亂著對你找東西有影響嗎?他說,沒什么影響,我都知道我最常用的那些資料會放在什么地方,我只是沒有去用我的儀式把它們擺放整齊而已。其實在我的眼里,這個孩子沒有把桌子非得收拾得符合他原本的強迫性的規(guī)則,已經屬于癥狀上的改善了,而父母的要求和責備,實際上反倒是把孩子往更嚴重的強迫癥狀推了一把。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500146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5280780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77823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28814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823686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