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鬧和發(fā)脾氣應該是咨詢中最常見的問題了,而在咨詢中,我發(fā)現很多父母面對孩子的哭鬧通常會采用一下三種方式。
父母A:
看到孩子哭鬧就覺得很心疼很難受,于是總想做一些事情讓孩子馬上開心起來。所以,如果孩子要買什么東西,就馬上買,孩子要怎么玩,就立刻順從。這種做法對于父母知道孩子具體要什么的哭鬧,通常當下是奏效的的。
但是,如果孩子的哭鬧不是要什么具體物體和要求,父母A們就容易慌了神,一次一次嘗試不同的內容,一次一次被哭鬧發(fā)脾氣的孩子否認,甚至哭鬧得更兇。
久而久之,我們很可能看到的場景是:孩子想要什么東西,如果大人猶豫或者反應慢一點,他就會哭鬧打滾。我們也很可能看到家里所有的大人因為會被處在情緒中的孩子指揮得團團轉。
父母B:
父母B們對孩子的哭鬧耐受性也很低,聽到孩子的哭鬧會讓他們覺得很煩躁,他們認定“喜歡哭不是好孩子”,總想要把孩子的哭鬧立刻“消滅掉”。父母B傾向于使用懲罰性或者強制性措施。
他們有的會對哭鬧的孩子說:“你再哭,就沒有……了”,“你在哭,我就不喜歡你、不要你了!”;有的會把哭鬧的孩子關到廁所或者陽臺;有的會抽孩子的嘴巴,抽到孩子不敢哭為止。
父母B們除了對于孩子的哭鬧很控制以外,對孩子生活中的其它方面也很容易用高控制性的方式,比如“我說了算,不聽話?想挨揍是不是?”;或者用各種言行向孩子表示:“你要聽話了,我才愛你,我才給你……”。
久而久之,在體驗了各種抗爭都被懲罰壓制以后,很多孩子選擇了在父母B們面前壓制自己的負性情感,或者只是部分展示部分壓制,甚至還有一些孩子會一看到父母B們的臉色,總是會展示“虛假正性情感”,也就是明明不喜歡笑著說喜歡,明明很傷心很生氣,還能給父母一個大大的陽光般的笑容。
父母C:
父母C們有很多是自發(fā)的,也有一些是學習沒學徹底的。父母C們總想哄孩子不哭,并為此不停放下底線努力滿足孩子需求。在沒有找準孩子哭鬧的真實原因,所以孩子的哭鬧長時間不能停息的情況下,父母C們也會疲勞不堪和開始沮喪,尤其是那些本來就非常疲勞或者睡眠剝奪的父母。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會突然大發(fā)脾氣,要么吼一頓要么揍一頓。然后他們突然發(fā)現:咦,一吼一揍,娃就停止哭鬧了。當然吼完揍完,作為父母肯定會后悔內疚的。但是下一次當孩子再次出現類似情況的時候,疲憊的父母C們還是會忍不住又吼了一頓揍了一頓。
一方面,孩子在被吼被揍后的表現會強化父母吼揍的行為;另一方面,因為父母前一秒可能還在溫聲細語,下一秒就突然大發(fā)脾氣,所以在孩子看來,父母的情緒是不可預測的。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孩子會因為父母的不可預測性更多“粘”著父母,在哭鬧和壓制情緒中糾結和搖擺。
同樣是孩子的哭鬧,父母的應對方式不同,后續(xù)轉歸就非常不一樣,這也是為什么每次接到這樣的咨詢,在詢問詳細背景信息時,我都會多問兩句父母的應對方式以及親子互動的模式。
情緒沒有對錯好壞。
人類的各種情緒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情緒本身沒有對錯好壞,我們養(yǎng)育孩子,不應該是限制孩子的情緒表達,希望養(yǎng)一個只會平靜溝通、快樂歡快的孩子。
不允許孩子哭,看到孩子哭就一定要去想方設法制止,其實很多時候都是父母對孩子“負性”情緒的不接納。畢竟,咱們這代父母從小也是被制止哭,甚至懲罰哭的。所以,允許孩子哭,允許孩子心情不好,允許孩子和不好的心情待一會,不急于哄勸和粗暴制止,是很多父母需要練習的。
言傳身教,是教會孩子認知自己情緒的好辦法。
認識情緒和表達情緒是幼兒階段和學齡前兒童的重要發(fā)展課題之一,而這種能力孩子也是需要通過觀察、模仿和練習才可以獲得的。所以,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會不會經常描述自己的情緒,會不會幫助孩子描述他們的情緒,會不會示范恰當的情緒表達方法,非常重要。
一個動不動就喜歡大發(fā)脾氣,吼孩子的家長,反過來要求孩子不要用哭鬧的方法表達情緒,那么,孩子的學習從何而來?一個自己都沒有理清自己情緒的內容和來源的家長,如何教孩子如認識自己的情緒?
研究發(fā)現,父母更多給孩子的情緒命名,并向孩子解釋具體情緒的含義,用溫暖的方式對孩子表達對某件事情不認同,孩子使用的“情緒語言”就更多,他們的情緒理解理解能力也越好。
和孩子討論情緒,不僅僅是正向情緒,也應該討論負向情緒。事實上,研究發(fā)現,父母和孩子一起討論負向情緒,或者就彼此之間的不一致進行討論,會對孩子情緒認知能力尤其有幫助。
因為這個過程中會涉及更所深思熟慮的對話(情緒的原因和結果),同時也示范更成熟逇溝通技巧,還同樣是對孩子的情緒進行確認的過程。所以,這類孩子往往在解決伙伴間沖突和不一致的能力上會更進一步。
不滿足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不代表要對孩子這個人的人格進行攻擊,更沒有必要犧牲親子依戀為代價。
我在咨詢中以及日常生活的觀察中都發(fā)現,很多父母容易把對孩子行為的不滿意直接等同于對于孩子這個人的不滿意,或者直接等同于孩子行為的不滿意。所以很多父母會說:“你這么做,不是個好孩子”;“你這樣子,媽媽不喜歡你了”;“只有壞孩子才會這么做”……
人際溝通理論中有一種說法叫“溫柔的堅持”,其實也完全適用于親子。我們愛孩子,但是我們不可能毫無邊界滿足孩子任何需求。孩子的大腦額葉發(fā)展不成熟,他們的計劃、因果邏輯思考、沖動抑制等能力也還有限,所以我們也不可能任何事情都完全讓孩子自己看著辦。
所以在養(yǎng)育中,作為父母,我們確實需要拒絕孩子的一些要求,也需要幫助孩子設立一些界限。但是設立界限不等于咱們需要用暴風驟雨的打擊方式。我們可以簡單告訴孩子不能這么做的原因,也可以提供可以接受的其它替代方案。
如果孩子因此哭鬧,我們也大可不必著急驚慌或者生氣。要求等不到滿足,每個人都會沮喪不開心,這很正常。我們可以接納情緒并給予陪伴,等孩子情緒平靜以后,簡單重申原因,在和孩子討論一下替代方案的操作。
久而久之,孩子會明白提要求不是問題,因為如果一件事情不能做,父母會告知他們不能做的原因,而且我們可以想想有哪些替代方案;而且孩子也知道,如果一件事情真的不可以做,即使他們哭鬧,最終也還是達不到目的的。在不影響親子互動和親子關系的基礎上設立合適的界限,是建議這么做的。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系,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237845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94255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28836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500220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418356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