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第一次察覺自己身邊那個天真爛漫的小不點居然會撒謊的時候,心態(tài)往往都是復雜的,心理感受可能包括了震驚、傷心、糾結(jié)、失望等等。
然而不得不承認,不少父母都對孩子的成長,抱有著過度理想化的心態(tài)。
簡而言之,他們期望孩子的成長只會“不斷變好,越來越好”,卻忽視了成長中必然要經(jīng)歷的起起落落。
01、什么樣的“謊”才是“謊”
由于每個家長的個人認知、經(jīng)歷、性格、價值觀都不一樣,因此對于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一些行為特質(zhì),也會產(chǎn)生不一樣的解讀,而這些解讀也往往是基于自己的主觀判定的。
同樣,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對于“謊言”也會產(chǎn)生不一樣的理解。
例如大約從四歲開始,大多數(shù)孩子就能區(qū)分“真”和“假”——但是他們還不能把真假和一個人的品質(zhì),以及父母的期望對應(yīng)起來,直到8歲左右,大多數(shù)孩子才會理解謊言不是一個好的行為。
而且,對于孩子撒謊的定義,是非常寬泛的。甚至有些行為會被父母們誤解為撒謊。實則,孩子們的一些行為往往會存在不同的含義、目的和期望。
這里列舉幾個常常容易被誤解為撒謊或不誠實的行為:
夸大其辭
孩子可能會用一些夸大、不恰當?shù)脑~來形容一些事情,導致他人的誤解??墒?,如果他們陳述的事實是存在的,那么就不應(yīng)該被認為是撒謊。
窺視答案
這里要一分為二地看。如果孩子在窺探答案后被發(fā)現(xiàn)了,但承認了自己的行為,那么就無需認為他們在撒謊(因為和事實相符),但如果孩子不承認,則需要幫助其糾正行為。
捉弄、取樂、炫耀
例如把東西藏起來不讓大人知道,如果孩子的行為只是出于戲弄大人,則無需認為他們?nèi)鲋e,只需要告訴他們這樣做會給別人帶來不便。
拒絕回答
如果孩子拒絕回答(即便事實存在),那么就不應(yīng)該認為他們在撒謊,因為他們沒有給出誤導信息,這時要努力找出孩子不回答的原因。

02、撒謊的態(tài)度和目的
謊言總是帶有著它的目的,而每個人都是帶著不同的態(tài)度去達到這些目的。
比如,明知道這樣會欺騙他人,但是為了保護自己和另外一些人的關(guān)系,于是撒謊。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是一樣,隨著認知的發(fā)育以及與周圍社會的互動,他們會發(fā)展出很多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
例如年僅四歲的孩子就知道,誤導別人是"壞的",比如“你明明有小汽車,但是藏起來不給我玩“。
在這個年齡段,他們的思維過程和道德判斷更加非黑即白,這種心態(tài),也導致他們比年長的孩子或成年人更多地去譴責撒謊行為。
但是,在十到十二歲之間,孩子們就不再認為撒謊總是錯誤的,相反,他們對撒謊的判斷取決于一些因素,包括撒謊的目的和撒謊的結(jié)果。
許多發(fā)展心理學家提出,這是一個人從兒童到青少年的過程中,發(fā)展出復雜道德判斷的能力的必經(jīng)階段。
很多人都聽說過皮亞杰的兒童認知發(fā)展階段理論,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柯爾伯格在皮亞杰的理論基礎(chǔ)上,制定了更加復雜的兒童道德發(fā)展理論。
下面這個簡化表,列明了兒童在不同年齡階段,所發(fā)展出的不同道德思維特質(zhì):
4歲:
什么是正確的:我覺得一切都要公平(每個人都有小汽車)
為什么要撒謊:獲得自己想要的、逃避懲罰
5-6歲:
什么是正確的:大人的規(guī)則和指揮(例如不能玩手機)
為什么要撒謊:避免任何麻煩,避免被懲罰
6-8歲:
什么是正確的: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為什么要撒謊:對我有利,對我有好處
8-12歲:
什么是正確的:與他人相處,獲得他人認同(比如炫耀)
為什么要撒謊:別人會認為我很棒,因此自我感覺良好
12歲以上:
什么是正確的:嘗試以全面、復雜的身份融入社會(例如班干部競爭)
為什么要撒謊:滿足自己與(學習、生活)環(huán)境的高度匹配
需要明確的是,并不是說孩子年齡大了之后,年幼時的那些道德能力就消失了。
相反,柯爾伯格指出,在情緒比較激烈時,孩子反過來可能會更加激烈地表現(xiàn)出年幼時的道德準則。
03、面對孩子撒謊、初階與高階的應(yīng)對技巧
成長,是一個相當“動態(tài)”的過程,父母在其中面臨孩子的行為挑戰(zhàn)也是分分鐘的事情。而在撒謊這件事上,父母在不同年齡、不同場合下,需要靈活應(yīng)變,在初階和高階技巧之間恰到好處地進行優(yōu)選。
初階技巧包含了一些比較具體的操作:
玩游戲
尤其是對于年幼的孩子(4-5歲),父母可以先贊美他們的想象力——“??!寶寶居然想到這個方法來保護這件東西!”
這有助于他們區(qū)分主觀行為和客觀現(xiàn)實。例如孩子把自己的玩具藏起來不給小朋友們玩,這就是他們主觀的自我財產(chǎn)保護。
幫助他們表達他們的內(nèi)心感受
“你感到難受是嗎?你希望小朋友能更經(jīng)常地和你一起玩嗎?”
幫助他們說出來,避免用過多的疑問句或反問句,更避免期望用一些過度成年化的行為試圖“啟發(fā)”孩子。
高度贊賞他們的自尊
肯定他們的自尊心,并且指出他們這么做(撒謊)的目的是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
例如孩子需要在班級里獲得認可,或者取得好成績,而用了一些小手段。這時要明確背后的動機,并贊揚他們的自尊感。
用方法規(guī)避風險
當孩子犯錯害怕被懲罰,可以先審視一下,是否父母能夠和孩子一起做些什么,從根源上規(guī)避掉這些風險。
例如打碎了花瓶,但是花瓶本身放在書架上,就是很危險的,是否可以跟孩子一起評估并修正這個風險呢?
而當孩子的年齡漸長,父母可以更深層地去和孩子探討撒謊的行為,包括它的原因、動機和后果。
1)在面對你的孩子撒謊時,要抱著進行平靜和公開對話的態(tài)度
無論任何時候,都是本著對話的態(tài)度,而避免說教,更要避免用憤怒的聲音或暴力的行為。如果你或你的孩子在當下非常情緒化,先給彼此一些時間冷靜一下。
2)父母應(yīng)該理解,孩子不會擁有與他們一模一樣的看問題方式
對實話和謊言的不同理解,貫穿于一個人的一生,所以對話也應(yīng)該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所以,除了解釋撒謊的潛在后果外,多多分享自己對于謊言的看法是很有必要的。
3)把尊重放在首位
孩子撒謊,只是成長過程中的某一個“事件”,但信任是逐漸被培養(yǎng)起來的,它不是一個孤立事件。因此父母應(yīng)該更加注重于自己和孩子間的信任,而不僅僅是某一次的謊言。
為了建立信任,父母應(yīng)該告訴孩子:他們不會因為撒謊而受到過度的懲罰。而且父母會聆聽他們的需求,并幫助他們用恰當?shù)姆绞綄崿F(xiàn)。
從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認為“謊言”也許伴隨著每個人的一生。
因此父母其實從來也不曾擁有過道德的制高點,用更坦誠,更平等的態(tài)度去面對孩子的撒謊行為,他們也會逐漸更加有勇氣面對這個真實的世界。
參考資料
1.Child Wise (A parent’s guide to talking to children about safety)
2.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Young Children's Emerging Ability to Make False Statements)
3.Parenting SA (Lies and fibs - Parent easy guide)
4.Raising Children Network (Lies: why children lie and what to do)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luò),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quán)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484376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67244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529105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6422915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353129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