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的學習和知識學習模式差別很大。
心理學的學習要把自己帶入,多用心少走腦,甚至暫時讓大腦進入冬眠狀態(tài),用心去體驗去感受。老師經常問:“你有什么感受?”
楊鳳池老師在他的分析體驗式研修班(二階)的一次地面工作坊里讓我們把腦子先割下來放冰箱里,好好跟著感覺走,用心體驗、感受。
拿著小本本認真做筆記的我,有點蒙圈,以為老師開玩笑,不知道為啥要停止用大腦思考。工作坊讓我有了切身體驗,我頭疼欲裂,老師說這個反應代表平時非常壓抑自己的情緒情感。盡管我的大腦依然在高速運轉,但是我知道了感受代表了更真實的自己。
那么,到底什么是感受呢?
簡單說就是我們的情緒、情感及伴隨著的身體反應。
我覺得自己平時比較理智,比較冷靜,很少情緒反應和身體感受,我一直以為這是我的優(yōu)勢所在,原來是我壓抑情感而已。
心理學為何如此強調感受呢?
因為感受更多來自于潛意識。所謂潛意識呢,就是海面下的冰山,我們看不到,而這部分冰山呢,占全部冰山絕大部分,大體比例為90%~95%。
心理學認為一個人的人生由他的潛意識決定,這里的潛意識包括個人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
佛家講命運天定,其實是命由天定,運由己定。命就潛意識給我們的人生腳本,而運呢,我們可以通過心理學的學習,將潛意識意識化,從而改運。心理學的學習,就是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覺察能力。
覺察什么呢?覺察感受是最主要的工作,感受是我們了解潛意識的必由之路。楊老師非常注重感受的訓練,他認為這是一個心理咨詢師的基本功。
他的地面工作坊里,感受大戲輪番登場,一會兒有人淚流滿面,一會兒有人開懷大笑,一會兒有人愁眉苦臉,一會兒有人呼吸困難、想吐,大家的感受怎么如此豐富著呢?
楊老師反復強調,能參加地面課一定要參加地面課,因為場的力量很強大,對人的影響更大。每個人都是一個能量體,在老師這個能量體巨大能量的攪動下,很多人的內在都在翻江倒海了。
所以,工作坊結束后,有的人回家會發(fā)燒,有的會渾身酸軟無力,有的人則精神抖擻,具體會有什么樣的反應,取決于這個人本身的心理健康情況。
對于理性強大的人來說,尤其要多多訓練感受能力;對于感性強大的人,則要多多訓練在感受里進退自如的能力。
隨著心理學的學習,我越來越注重自己的感受,“跟著感覺走”對我來說不容易,所以我就和幾個伙伴一起共同讀書,來訓練自己的感受和觀察能力。
最近正好在帶領《非暴力溝通》讀書會,而非暴力溝通四要素之一就是感受。因此,讀書會上,我會強調讓大家覺察自己的感受。
有次讀書會活動,我讓各位參加者注意那天讀書的感受,什么樣的情緒涌上來,什么時候情緒又走了,注意渾身感覺冷,或者頭頂沉重、犯困、走神等身體反應。
內容讀完后,大家開始輪流分享,態(tài)度很積極,氣氛很熱烈,最后一位分享者分享完畢后,問:“芳馨老師,我記得你讓大家分享感受,可是我剛才聽大家分享的都是看法和想法啊,難道我聽錯了?”我肯定她說的沒錯,我確實讓大家分享感受。同時,她的感受沒錯,其他人確實在分享看法和想法。
我知道讓大家說自己的感受很難,面對真實的自己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一個團體里,打開自己需要很大的勇氣。所以,我接納大家答非所問,我感受著他們的感受,也許他們有擔心和害怕,或者對感受很陌生,不知如何表達。
我也體會我自己的感受,失望一閃而過,期待落空帶來的些許難過,我希望能幫助大家看到感受的好處,我希望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我希望得到大家的認可。然后想到我自己覺察感受的艱難旅程,我深深的理解了他們。
其實,表達感受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我們更擅長的是表達想法,這也是懂了所有的道理依然過不好一生的本質原因。讀書小組里有個人特別愛說“沒感受”,人怎么沒感受呢?
但是我知道這是存在的,我就無數次的回答老師“我沒啥感受啊”。我知道沒感受也是一種感受,因為任何感受都會帶來驚濤駭浪的情感沖擊,所以只有讓自己把感受都割舍掉,才能生存下來。
同時,我們要有好奇心,對這個人保持好奇,這個人的沒感受模式怎么來的?心理學強調的好奇不是為了八卦找樂,而是為了更好的了解他人。
有了好奇心,我們才可以清空自己,去體驗去感受自己和他人,進而去更好的共情他人。
了解自己都很難,何況了解他人。
佛教說,因為懂得而慈悲,所以通過更好的懂得自己和他人,我們會有更多的慈悲心,我們將會發(fā)現,這個世界是如此美好!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系,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3834465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62734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56825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69952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665042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