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卷”卷“朔風”,努力迎“東風”
近年來,從大學生群體中出現(xiàn)的“內卷”一詞在網絡上頻頻出現(xiàn)。主要用于形容人與人之間非理性的競爭方式。
第一個將內卷賦予社會性質的人格爾茲,他總結的內卷是:“某文化達到某最終形態(tài)后,無法自我穩(wěn)定,也無法轉變?yōu)樾碌男螒B(tài),只能使自己在內部更加復雜化。”在教育領域,考試就是這樣。在知識范圍不變的情況下,為了比出學生水平的高下。學校的考試命題越來越偏,評分標準越來越細。學生們?yōu)榱俗非蟾叻?,不停的刷題。彼此之間相互比較學習時間,你學習兩個小時,我就要比你多學一個小時。完全不去想這多學習的一個小時是不是有效果,而是覺得我比他多學了一個小時,我比他更努力,僅此而已。
原本學生之間相互競爭,可以促進彼此的學習。但不知從何時開始,這種競爭變了味,學生之間“內卷”嚴重,不斷重復刷題,雖然效率不高,但大家還是樂此不疲。這是努力追求高分的學生的錯誤嗎?不,造成內卷的不是努力的學生,而是整個社會。正如《隱秘而偉大》中所說的,錯的不是我們,而是這個時代。錯的不是單個人,而是整個社會的無序競爭。
我們無力改變這個社會,但我們可以擺脫“內卷”的漩渦,尋求正確的努力方向。可是人們似乎把“內卷”和“努力”混淆了。最近,一張關于“復旦學霸”的截圖引發(fā)熱議。其中,2017級臨床醫(yī)學專業(yè)的孔怡德同學一年去復旦圖書館打卡1424次,在很多網友褒其“努力”的時候,也有一種責其“內卷”的聲音出現(xiàn)。我認為孔怡德同學的行為是“努力”而非“內卷”,他在學好專業(yè)的同時還不忘去圖書館充實、提升自己,這種行為是有效的努力而非無效的內卷。
而“內卷”本質上是一種“追求”,一種對“更好”的追求,只可惜“追求”的方向瞄反了,入了歧途。說是“追求”,其實是一種折騰出的“正反饋”、病態(tài)的自激,“內卷”就是把這份指向無窮的勁兒塞到一個封閉的房間中,任人們在里面“激來激去”,貌似在無比努力的追求什么,到最后,既花費了人力、物力,還落下個“抽風”的毛病。
但當今社會內卷化嚴重,我們無法改變。即使我們改變不了這個社會,也別囿于其中。走出內卷的“朔風”,乘上努力的“東風”。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169870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98673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736000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68092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5223269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