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羅杰斯是誰? 羅杰斯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人本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
在美國出生的1902年1月8日,在美國芝加哥附近的奧克帕克出生。 他父親是土木工程師,母親是虔誠的基督徒。 羅杰斯兄弟有六人,他排名第四。
羅杰斯從小就住在宗教氣氛濃厚的家庭,父母信仰新教,遵守道德。
他認為人性好、有自我實現發(fā)展?jié)摿Φ乃麆?chuàng)立的“以當事人為中心療法”,啟發(fā)心理治療師要對當事人有真誠關懷的感情,以人為本,讓當事人在真誠和諧的關系中運用自身發(fā)展?jié)摿Υ龠M自身健康成長、增強自信心
其哲學心理學思想強調人具有自我調整以恢復心理健康的能力。 羅杰斯1947年當選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56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fā)杰出科學貢獻獎。
羅杰斯的心理治療目前在歐美國家廣泛流行。 我認為這個原理也適用于教師和學生、父母和孩子以及一般人和人之間的關系。 20世紀50年代以來,他的影響遍及全世界,至今魅力不減。
在羅杰斯看來活著的,其實是專家,每個人都是專家。 活得更專業(yè)其實很簡單,能讓自己開心,而且能讓別人開心。
他鼓勵人們成為真正的自己,放棄體驗、經驗和感受。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哲學傳統中,無論是儒家、道家還是佛教,都教人成為君子、圣賢。 仿佛只有這樣才能找到人生的意義,領悟人生的真諦。
他們把色、音、香、味、觸、法都看成負的。 佛教徹底否定了這些東西。 道家也不喜歡這些東西。 《道德經》“五色盲,五音盲”是對人的本能和感受世界的器官的否定。
但是在羅杰斯的心理學中,這些被我們的哲學否定了,但他又拾起來,發(fā)現了其中的現實精華。
舉個簡單的例子,中國文化中有一個經常說的故事。 小和尚問老和尚,我是什么時候修行到家的呢? 老和尚說,你上街看美女,熟視無睹,心里沒有雜念,就可以出山了。
這個故事是典型的中國傳統文化觀點的體現,對于美女,對于耳聾、心亂的東西,請在心中積極屏蔽和消除。 這樣,就能成為完美的人、明君、一代圣賢。
但人本主義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羅杰斯卻不這么認為。 他一方面認為要做君子、圣賢,另一方面也不可否認,核會壓抑人的本能、合理的欲望和感受。
他的方法是,如果你用那個小家伙上街看到美女,就好好欣賞,感受美,享受美。 欣賞女人的美麗本身有什么錯呢? 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我不是讓你生氣或騷擾你。
羅杰斯認為,人的一生必須開放體驗、經驗和感受。 這樣,人就可以說自己的事情了。 否則,整天戴著面具,心里明明喜歡,嘴里卻說著各種各樣的謊話和套話,自己做不到。 因為不能說是真實的。 人必須從口罩后面出來,學會勇敢而真實地面對自己。
此外,他還提出了13條心理咨詢界真理,請欣賞以下內容。
1 .面對現實尋求拯救之道
如果你戴著面具和別人交往,維持著與內心體驗不同的東西,人自己就沒什么用了。 當你生氣不滿的時候,一副平靜友好的樣子是沒有用的; 不懂裝懂,沒用; 在某個時刻實際上充滿敵意,但假裝成好心人是沒有用的。
實際上明明很害怕,沒有自信,卻一副非常自信的樣子,那是沒有用的。 總之,明明不舒服,卻裝作一切都好,那也沒有什么好處。 2 .要學會傾聽自己的心音
我覺得我自己學會了更真實地聆聽自己,比過去更真實地了解特定瞬間的感受。
你注意到我生氣了嗎,或者確實感覺到我拒絕了某個人,或者對某人感到熱情和友愛; 或者對發(fā)生的事情不感興趣,厭倦了; 或者我急于理解某個人; 渴望或害怕與某人建立關系。 就像接受溫柔、興趣、慷慨、友好等感情一樣,當我愿意接受這些感情的時候,我發(fā)現我與他人的關系變得真實自然,可以成長,可以順利變化。
3 .不要害怕變化
對于從別人那里聽到的很多陳述,我們的第一反應不是理解它,而是直接評價或判斷它。 當某人表達某種心情、態(tài)度、信念時,我們往往不加思考就認為“那是正確的”。 那是愚蠢的; 那是異常的; 那是不合理的; 那是錯誤的; 那個不友好。
我們很少允許好好理解他的陳述對他自己有什么意義。 我認為這是因為理解會帶來風險。
4.你要慢慢敞開自己的心扉
敞開心扉創(chuàng)造一種安全氛圍,使他人可以與我分享他們的感受、他們的私密的知覺世界,無論是對于咨詢師、教師還是對于團體管理者或領導者,都是有意義的。
5.當你接納自己方能走出孤島
接納當事人,把他的感受、態(tài)度和信念作為他真實而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如實接納下來,才是在協助他變成一位個人。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每個人自己都是一個海島;只有他首先樂意成為自己并得到容許成為他自己,他才能夠同其他的海島搭起橋梁。
6.你要學會做真實的自己
我越向我自己的真實以及他人的真實開放,我就會越發(fā)尊重復雜的生活過程,而越不可能有一種要去“安排一切”的沖動。
如果我不去對他人做些什么事情,如果我們不按照我們的目標塑造他人,如果我們不去教給他人我們認為他應該學會的東西,如果我們不去迫使他人像我們一樣地思考和感受,那么生活還會剩下什么呢?

無論是誰,怎么會持有這樣的消極觀點呢?我相信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態(tài)度反應。
然而,我的體驗中有一個悖論式的層面,即在復雜的現實生活中,我越是單純地希望成為我自己,越是希望能夠理解和接納我自己以及他人的內在真實,也就越有可能激發(fā)較多的變化。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愿意做真實的自己,與這個愿望的程度相等,他會發(fā)現不僅僅是他自己在變化;而且與他有關系的人也會發(fā)生變化。
7.你要相信自己的經驗與感覺
我能夠信任自己的經驗。
只要某項活動感覺好像是值得去做,那么它就是值得去做的。換句話說,我體會到,我對某種情境的總體上的機體感覺比我的理智更加值得信賴。
8.你要相信自己的切身體驗
體驗就是最高的權威,是確定性的試金石。
個人的經驗是權威的基礎,它總是能夠以一種新的、基本的方式得到檢驗。通過這種方式,它常見的錯誤或謬誤總是可以得到自我修正的機會。
9.一切樂趣都來自你自己的體驗
在體驗中享受著發(fā)現規(guī)律的樂趣。
正是我尋求意義或者規(guī)律性的好奇心指引我提出每一項重要的理論表述;它引導我系統地概括了在心理治療中似乎具有普遍作用的原則。
引導我對自己體驗到的各種秩序性和規(guī)律性做出了理論的構建,并將這些規(guī)律投放于尚未探索的新領域,以便進一步的檢驗。
10.你一時的痛苦是你成長的契機
接近真實永遠不會是一個有害的、危險的、令人不高興的事情。所以,盡管到現在我仍然會討厭調整我的思想,討厭不得不放棄自己陳舊的觀察方式和思考方式;
但是在更深的層面上,我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逐漸意識到,這種令人痛苦的改造過程就是我們常說的學習。盡管令人經歷痛苦,學習能讓我們以更為真實因而也更加令人滿意的方式看待生活。
11.你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
最個人化的東西就是最普遍的東西。
我們每個人最個人化的、獨一無二的東西如果得到分享或表達,就可能深入他人的內心世界。
12.你有時的“不正?!逼鋵嵤钦5?/span>
在做當事人治療的深層接觸中,我總是發(fā)現,即使那些麻煩很大的人,行為上已經非常反社會的人,情緒看起來極不正常的人,這個積極取向在他們身上也是真實存在的。
如果我能敏銳地理解他們表達的體驗,能夠按照他們的本來面目接納他們的獨立人格,那么我發(fā)現他們往往是朝向積極的、建設性的、自我實現的、成熟成長的、社會化的方向發(fā)展。
個體越被充分地理解和接納,他就越容易摒棄那些他一直用來應付生活的假面具,就越容易朝著面向未來的方向改變。
13.你的最佳狀態(tài)是接納變化
在最理想的狀態(tài)下,生活是個流動變化的過程,其中沒有什么是固定不變的。
當生活非常豐富、非常有價值的時候,它就是一個流動的過程。體驗這個過程既令人感到陶醉,也讓人感到些許的害怕。
我感覺,如果我能夠讓經驗之流帶動我朝向未來,朝向我僅僅朦朧意識到的目標前行,我就會處于最佳的狀態(tài)。
“友誼”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是人與人長期相處建立的一種有別于親情的親密關系,存在這種情誼的雙方也被稱為“朋友”。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對這種親密的情誼做了三方面概述:
其一、愿意跟朋友交流自己的內心思想和情感秘密。
其二、給與朋友充分的信任,并且堅信其不會出賣自己或者反對自己。
其三、僅限于極少數知己或者密友存在的特殊情誼。
另一方面,友誼也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而發(fā)生改變,不斷會有新朋友加入,而曾經關系非淺的老朋友卻在慢慢的淡出朋友圈,從心理學角度看,無論多么好的朋友,總有一天,會變淡的,下面將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缺乏交流溝通
朋友也是需要相互扶持,共同進步的,是一種只有雙方都付出才能收獲的情誼。而這種情誼需要雙方互相理解、包容,用真誠的態(tài)度將心比心的去對待對方,才能更長久、更和諧。
生活中,一部分的友誼可能會因為異地、長久缺乏溝通等原因無意中被冷淡,久而久之甚至不復存在。
還有一部分友誼,可能是因為雙方生活繁忙,忽略了友誼的維系,導致雙方距離越來越疏遠,友情也越來越淡了。
所以說,要想一段友誼走的更長、更久,朋友雙方一定要時刻心系對方,了解對方的生活,難處,給予及時的鼓勵和支持,只有在生活中相互扶持,互幫互助,友誼才不會隨時間而變淡。

生活閱歷的不同
朋友關系最初一定是在相同的生活環(huán)境,教育背景和思想高度建立起來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雙方的教育背景和人生閱歷會慢慢拉開差距。
思想高度、價值取向也會出現不同,而當思想層面出現落差,朋友之間的共同語言就會隨之消失,感情也會變淡,這種現象屬于一種社會規(guī)律。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人更愿意與同一社會層面的人交朋友。因為同一思想境界,同一經濟層面,同一價值取向的人之間,會產生更多的共鳴,也更容易理解對方。
從而有更多的共同語言,關系自然更親近。對于慢慢與自己不在同一社會層面的人,會選擇性的保持距離。

不經意間的傷害
人作為一個感性動物,時不時會做出一些不理智行為,不經意間傷害了身邊親近的人,而不自知。而作為受害方,也會自動選擇自我保護模式,為了避免傷害。
而遠離一切可能帶來傷害的因素,包括直接主導者,哪怕只是無心之舉,哪怕曾經有多么親密。也許,友誼還能繼續(xù)維持,可能再也回不到過去的相處模式了。

友誼閔足珍貴,珍惜當下的情誼,多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千萬不要為了自己的一時之快傷害他人,當友誼悄然離去后再暗自神傷,再也于事無補了。
以上只是致使友誼變淡的一部分原因,人生是一個漫長的旅程,新朋友會不斷出現,老朋友會不斷遠離,我們需要做的是珍惜每一段友誼,真誠對待每一個朋友,生命總會為我們留下最好的,包括友誼在內。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系,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241071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67028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325390 人想測
立即測試
648762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890781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