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小敏家》你追了嗎?
周迅飾演的中年離異女小敏,為觀眾呈現(xiàn)了一出錯綜復雜的家庭倫理關系。
小敏的前夫不務正業(yè)、好高騖遠,整天跟一群狐朋狗友鬼混,家里也弄得烏煙瘴氣。
結果,不僅把自己作得窮困潦倒,還導致備考的兒子發(fā)揮失常,以兩分之差錯失清華夢。
常聽人說,天下哪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似乎父母對孩子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不容置疑的。
可事實上,真的有很多父母并不懂得如何愛孩子。
他們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告訴孩子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卻忽略了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說教,而是正確的引導。
美國兒童教育專家多蘿西·勞·諾爾蒂說:
“不是你告訴孩子該做什么,而是他們在觀察你的一言一行。”
父母是孩子觀察和模仿的對象,父母的情緒、態(tài)度、價值觀,將會直接傳遞并影響孩子的成長。
多蘿西曾寫過一首育兒詩《孩子在生活中學習》,優(yōu)美的語言和正向的育兒理念至今風靡全球,成了無數(shù)家長、教師、養(yǎng)育者們的育兒寶典。
(詩集節(jié)選)
二十年前,多蘿西又將這首詩的每句詩歌進行擴展和補充,編著了《一流的教養(yǎng)》一書。
再次成為家教指導暢銷書,在全球二十多個國家出版。
對孩子而言,父母是他們最初的榜樣,一言一行皆在潛移默化中產生影響。
所以,要成為理解孩子、幫助孩子的朋友,還是做一個只會發(fā)泄情緒的“敵人”,全看父母的選擇。
01、父母的壞情緒,是不容忽視的敵意
《小敏家》里最讓人心疼的孩子,就是小敏的兒子金家駿。
父母離婚,6歲的家駿被迫離開母親,跟著父親長大。可口口聲聲愛孩子的父親,卻只會在家駿面前發(fā)泄情緒。
小時候家駿想找媽媽,父親不但感受不到孩子對媽媽的思念,還冷嘲熱諷罵孩子沒良心。
“你想去北京找你媽?沒良心的,是我給你撫養(yǎng)長大的!你六歲她就拋棄你去北京享福去了,你想去找她?”
父親的蠻橫暴躁,逼得家駿跟母親劃清界限,一個人孤獨地長大。
多蘿西認為,很多父母都在家庭中制造了怨恨、憤怒的情緒,這種情緒其實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敵意”。
或許父母不認為自己有“敵意”,但他們日常流露出的情緒和行為,已經深深影響了孩子的成長。
對孩子來說,最殘忍的并不是父母離婚,而是父母分開后,TA將失去其中一個人的愛。
相比家駿的不幸,另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陳佳佳,就顯得幸運很多。
佳佳也很早離開媽媽,獨自跟爸爸生活。但爸爸從未說過媽媽一句壞話,反而常在佳佳面前維護媽媽的形象。
甚至,在佳佳感激爸爸既當?shù)之攱尩馁N心照顧時,爸爸還糾正佳佳,“你有媽媽,你媽媽是李萍,她對你非常好?!?/p>
爸爸的善良和坦然,讓佳佳從小生活在積極陽光的情緒中,無憂無慮長大。
同樣是單親家庭,兩個孩子的性格截然相反,產生影響的根源正是他們的父親。
父母之間的問題,應該首先由大人解決,而不是將彼此的怨恨轉嫁到孩子身上,讓孩子承受這種壓力。
因為父母并不能預料,大人之間的敵意,對孩子身心的傷害有多深。
02、被敵意籠罩的孩子,不是傷人就是傷己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踢貓效應”,說的就是敵意造成的后果。
一位父親被上司訓斥一通,心里窩著無名火,怒氣沖沖回到家。結果看到妻子沒有整理房間,心中的怒氣全部撒到妻子身上。
妻子莫名委屈,轉頭看到上躥下跳的孩子,忍不住一耳光甩過去。
弱小的孩子突然挨了打,一氣之下把腳下的貓?zhí)吡藗€跟頭。
當壞情緒在家庭成員之間蔓延,每個人都充滿敵意,憤怒和爭執(zhí)一觸即發(fā)。
最可怕的是,孩子會觀察父母處理壞情緒的方式。
當父母任由壞情緒升級為敵意,孩子感受到的是,只有暴力能解決問題。
學校操場上的霸凌者,大多是這樣形成的。
另外,彌漫的敵意不僅影響孩子的行為,更會打擊孩子的內心。
即使父母沒有發(fā)泄情緒,但他們冷漠的態(tài)度,也會導致孩子無所適從,產生挫敗感。
曾有一部家庭教育片《茉莉的最后一天》,深深刺痛了很多人。
林茉莉生在一個中產家庭,父母都是高知,茉莉更是品學兼優(yōu),一切看起來都很和諧。
但誰也沒想到,茉莉在一個平常的夜晚,選擇從自家陽臺上一躍而下,放棄了生命。
母親極度傷心,但她不知道,導致茉莉死亡的根源,正是她的冷漠和敵意。
茉莉的一切都在母親掌控之下,學什么專業(yè)、做什么習題、上什么輔導班,統(tǒng)統(tǒng)是母親說了算。
茉莉不得不放棄心愛的文學夢,在母親的壓迫下,成為母親理想中的樣子。
但她壓抑的內心早已千瘡百孔,就像掉進河里的溺水者即將窒息。
母親不愛茉莉嗎?當然愛,要不怎么會費盡心力為茉莉安排一切?
可一旦茉莉達不到母親的標準,愛也就充滿憤怒,長此以往,茉莉感受到的只有母親的敵意。
《一流的教養(yǎng)》中提到,“如果孩子生活在敵意中,他們將學會爭斗?!?/p>
這種爭斗,有可能是與外界為敵,與他人格格不入。也可能是始終不認同自己,總跟自己較勁。
無論是哪一種,對孩子來說都很殘忍。
03、做成熟父母,養(yǎng)健康孩子
美國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博士曾說過:
“我們所有人都是被家庭這個大熔爐鍛造出來的,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深刻地,而且往往是以隱蔽的方式影響著他人?!?/p>
父母與子女之間,良性的互動會加深親子關系,反之則會造成不可預料的傷害。
但是,父母應該怎樣構建良性的親子關系呢?
《一流的教養(yǎng)》中提出三點:
(1)發(fā)現(xiàn)表象背后的實質
四歲的弗蘭克從幼兒園回到家,看起來情緒低落。
但爸爸媽媽忙碌了一天工作,此時爸爸收拾房間、媽媽準備晚餐,每個人都又累又餓,誰也沒有停下來關注孩子的情緒。
弗蘭克脫下外套,卻不小心碰翻了桌上的餅干盒,餅干撒了一地。
此時,如果父母發(fā)泄不滿,那只會彼此指責,全家敵對。
好在,媽媽及時幫助弗蘭克清理餅干,并對他說,沒關系,誰都有不小心的時候。
媽媽捕捉到孩子的低落情緒,看出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理解與包容。
這樣的互動,不僅避免了一場爭執(zhí),更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的愛。
心理學家李雪說:看見,是真正的愛。
越是在壓力和糟糕的情緒下,父母越要看到表象背后的實質,看到孩子真正的需要。
(2)及時梳理情緒
當然,看見只是第一步,父母更應該幫孩子一起梳理情緒,釋放心中的敵意。
對于年幼的孩子而言,單純講道理不容易溝通。但父母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走進孩子內心。
有一本關于情緒的繪本《我的情緒小怪獸》,很適合親子溝通。
比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想象,此時自己是什么小動物,有什么樣的心情或感受,最想要得到什么。
如果孩子不開心,也許會想象自己是一頭憤怒的獅子。如果孩子感到安全,也許會想象自己是一只溫柔的小白兔。
當父母引導孩子一步步梳理清楚,孩子心中的壓力也就自然釋放出來了。
不讓壞情緒累積成孩子的憤怒和敵意,是為人父母的責任。
(3)主動示弱,接受不完美
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無論我們學習多少育兒知識、懂得多少育兒道理,飄忽不定的情緒就像多云的天氣,隨時可能反復。
因此,在孩子面前,我們不必偽裝成完美的父母。
孩子對父母的感受力超乎想象,父母的真實,更能讓孩子感覺安全。
孩子會了解,每個人都有控制不了的事情,包括情緒。
確定這一點,反而能讓親子關系更放松。
同時,父母主動示弱,孩子將學到重要的一課——父母不完美,但父母也在努力學習處理壞情緒。
言傳身教的前提,是父母以開放的心態(tài)對待育兒這件事,而不是固守傳統(tǒng)思維里的經驗,不懂變通。
04、寫在最后
養(yǎng)育孩子的經歷,其實就是促使父母不斷升級打怪、修煉自我的過程。
少批評多寬容、少批判多認同、少敵意多友善,是為人父母的教養(yǎng)智慧。
盡管我們都希望親子之間相處和諧,但誰都不能避免壞情緒突然來襲。
幸運的是,只要父母有心,壞情緒也有積極的作用。
當我們忍不住發(fā)泄情緒時,不妨先預想可能的后果,是會變好還是更糟?
如此一步步走進內心、了解自己,其實正是處理壞情緒和化解敵意的途徑。
當我們不再與壞情緒對抗,而是將它變成內省的工具,重新認識它、面對它、掌控它,我們的家庭環(huán)境和親子關系也會更加健康和諧。
孩子很快會長大、離開,有自己的世界。
父母養(yǎng)育孩子的時間是有限的,但孩子從中感受到的力量無限大。
而這力量將伴隨孩子一生,陪伴孩子面對人生的起起伏伏。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162952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630610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886244 人想測
免費測試
1631385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613276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