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過去了,馬上又要回到繁忙的工作之中了。今天這篇文章我想跟你聊聊如何建立更多內在力量。
如果你希望自己在生活中能夠少一些擔心、焦慮和自我批判,希望自己在困難和壓力面前,能夠變得從容和自信,并積極應對,那么這篇文章正適合你,這些都是內在力量能夠幫助你的。
內在力量這個概念聽上去有些抽象,我們實際上就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種積極的情緒狀態(tài)以及相應的積極思維習慣。
對積極情緒這種內在力量的研究表明,人在積極的情緒狀態(tài)中會呈現(xiàn)出更為開放的心理定向,會變得樂觀、更具韌性,更有創(chuàng)造力。從長遠來看,這些特質會促進人的成功與發(fā)展,讓人擁有更好的人際關系,更加健康和有活力,這些反過來又會帶來更多積極情緒,形成一種正向循環(huán)。
積極情緒的拓展-構建理論
盡管研究發(fā)現(xiàn),內在力量與遺傳有關,但平均來說,一個人大約只有1/3的內在力量是與生俱來的,另外2/3的內在力量則是在成長過程中日積月累建立起來的,是通過培養(yǎng)獲得的。
這就意味著每個人其實都可以通過努力為自己創(chuàng)造更多積極情緒,建立內在力量。學習建立這些內在力量的方法,可以說是自我成長道路上最為重要的事情。
前段時間,我讀了好幾本美國著名的神經心理學家里克?漢森(Rick Hanson)的著作。漢森博士可謂是培養(yǎng)內在力量的頂級專家,他將積極心理學與神經科學進行了完美的融合,在如何塑造一個平靜、自信、積極樂觀的大腦上積累了大量的研究和經驗。
今天這篇文章,我將基于這些閱讀,從神經科學的角度帶你深入了解如何讓自己擁有更多內在力量。
大腦的“消極偏見”
在談論內在力量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它們的對立面——焦慮、擔憂、以及不足和匱乏感。
如果這些是你平時經常體會到的感受,那么我告訴你,這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說明你是一個正常人。
為什么?
這實際上是由我們大腦的特性所決定的。我們的大腦存在著這樣一種傾向:它對負面和消極的事件更為敏感、反應更強烈,也更容易記住和回憶起消極事件。
舉個例子,你這一天本來過得挺不錯,突然間你的一個同事跟你開了一個讓你感到很傷自尊的玩笑。然后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在剩下的時間里總在回想她所說的這些話,并為此而煩惱。
下班回到家之后,家人問你這一天過得怎么樣??陀^來講,你這一天是很不錯的,只遭遇了一個“負面事件”,但你卻回復說過得不好。
大腦的這種傾向叫做消極偏見(Negativitiy bias),它是在惡劣條件下進化的產物。
為了幫助你更好地理解,我們來簡化一下,用胡蘿卜和大棒來代表生存環(huán)境中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
想象一下,在一百萬前,我們的祖先為了生存下去,他們必須找到一些讓人愉快的、對生存有利的“胡蘿卜”,比如食物。與此同時,他們也要遠離那些帶來痛苦的“大棒”,比如兇猛的野獸,其他種族的侵襲,以及被同種族的人排斥等等。
兩者都很重要,然而它們的重要程度確實不一樣的。假如你今天沒有得到一根胡蘿卜,你明天還有機會得到一根,但是如果你今天不努力避免每一個大棒,那你就game over了,就永遠不會再有胡蘿卜了。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那些對危險更敏感、更關注周圍“壞事”的人更有可能存活下來。這意味著他們也更有可能把那些消極傾向的基因傳下去。
正因為這個原因,我們的大腦才會對消極的信號會更加敏感,會過度關注消極的東西,對負面事件做出過度反應,并快速將整個過程記錄到記憶中。
不過,這種消極偏見是有個體差異的。這種差異有先天的因素,比方說,有的人天生杏仁核就更為敏感,杏仁核越敏感,意味著大腦對消極信號越敏感,越容易有過度反應。這就會使得他們在生活中更容易體驗到焦慮情緒,也會比較缺乏內在安全感。
除了先天因素之外,還有后天因素。大腦是一個會學習的器官,它會為了適應環(huán)境,為了應對外部和內部刺激,而改變自己的內部結構和連接(神經元之間的連接)。換而言之,大腦會根據(jù)它所經歷的事件、所處的環(huán)境而發(fā)生改變,以獲得更強的適應性。
如果說你所處的是一個充滿壓力的環(huán)境,或者曾經有過比較多的負面經歷,那么這些經歷都會讓你的大腦發(fā)生改變——它會為了適應這個充滿壓力和負面因素的環(huán)境而變得更加警覺,對“威脅”更為敏感。
說到這里,你是不是能夠理解為什么缺乏內在安全感是件很正常事情了?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天生就對消極信息更敏感,我們或多或少都會經歷一些影響較大的負面事件,再加上整個環(huán)境的快速變化,以及未來的各種不確定性都會讓我們生活充滿壓力。
改進大腦,從關注思維開始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不管你的大腦此時的消極偏見有多嚴重,或者你有多缺乏安全感,你都有能力改變。
別忘了,大腦可是一個會學習的器官。只要懂得并掌握了大腦學習的規(guī)律,我們就可以充分利用大腦自身的可塑性來對它進行改進。
那么,大腦究竟是如何進行學習和改變的呢?
前面我們提到,大腦的學習能力主要體現(xiàn)在,它會隨著我們的經歷和體驗而發(fā)生改變。這種改變指的是神經結構(神經元之間連接)上的改變。
我們日常所有的精神活動(無論是思考還是感覺、意識還是潛意識)都是以潛在的神經活動為基礎。舉個例子,就在你閱讀這段文字時,你大腦中有800億到1000億個神經元細胞,正在一個由0.5千兆個突觸組成的神經網(wǎng)絡中相互傳遞著信號。
這些無時無刻不在發(fā)生的復雜神經活動不停地改變著我們的大腦?;钴S的突觸會變得更加明銳,不出幾分鐘,新的突觸變會出現(xiàn)。與此同時,那些不怎么活躍的突觸逐漸萎縮消失。這就會導致大腦的神經結構發(fā)生改變。
不過,并非所有精神活動都會給大腦帶來持久的改變。通常來說,只有那些強烈的、持久的,或者反復出現(xiàn)的精神活動才會給我們的神經結構留下持久的印記。
現(xiàn)在我們知道了,大腦神經結構的改變依賴于精神活動,那么精神活動依賴的又是什么呢?
答案是你的思維。你的思維駐留之處,也就是你所關注的東西,直接決定著你會擁有怎樣的精神體驗,這種精神體驗如果反復出現(xiàn),那么它就會變成穩(wěn)定的神經特質。換而言之,你的思維就是你大腦的塑造者。
舉例來說,如果你總是讓思維停留在自我批判、對他人以及生活的抱怨,或者讓你感到焦慮和壓力的事情之上,那么你的大腦就會被塑造得更容易焦慮、自責和喜歡抱怨,你的目標會局限于各種威脅和損失,你會更傾向于感到憤怒、擔憂和內疚。
相反,如果你持續(xù)讓思維駐留在一些好的、積極的事情,令人開心和滿足的感覺,已經完成的事情,對于未來的美好想象,以及你良好的品質等等,久而久之,你的大腦就會被塑造成別的樣子——有力且復原性強。
許許多多的科學研究告訴我們,當人們改變他們的思維過程時,他們也在改變著自己的情緒過程。這一點是確鑿的,無論是對短期而言(比如你想要消除不必要的擔心),還是對長遠而言(比如你想要從抑郁癥中康復)。
由此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改進大腦的關鍵在于掌控注意力和改變思維習慣,以此抵消大腦原本的消極偏見,訓練它更多關注美好積極的事物,創(chuàng)造更多積極體驗,不斷強化積極的神經特質。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盡管改變根深蒂固的思維習慣是有可能的,但它并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要使你的大腦產生持久的變化,需要決心和努力。
接下來我們看看具體的訓練方法。
重塑大腦的三個核心訓練
關于如何對自己的思維進行訓練,如何塑造一個積極樂觀的大腦,里克?漢森總結了三種基本訓練方法,它們分別是,LET BE(接納)、LET GO(放下)、和LET IN(培育)。
接納
所謂的LET BE,指的是能夠覺察并接納自己當下的體驗(感受、情緒和想法),允許它存在,感受它、觀察它,探索它。
這能幫助我們改變與自身情緒及想法的關系,學會如何更好地與它們相處,而不是被它們所控制。
關于消極情緒,我們需要理解的是,我們沒有辦法控制消極情緒不出現(xiàn),我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覺察到消極情緒出現(xiàn)之后,給自己及時按下“暫停鍵”,不讓自己跟隨情緒陷入過度思考和過度反應。
而且,有的時候它可能是我們唯一能做的事情——當情緒暴風出現(xiàn)的時候,我們只能是學著與它和諧共處,靜靜地等待風暴過去,而不讓事情變得更糟。
放下
LET BE能夠幫助我們在意識到情緒出現(xiàn)的時候,及時按下暫停鍵。LET GO則能幫助我們主動釋放消極情緒,縮短情緒停留的時間,降低它對我們的影響。
我們從以下三個層面來進行“放下”:
第一,放松身體。當我們處于負面情緒之中的時候,我們的身體會實際上是緊繃的,緊張的,我們可能會感覺到胸口很堵,胃難受等等,這是因為此時我們的身體正處于應激反應之中,它正在為戰(zhàn)斗或者逃跑做好準備,通過主動放松身體,我們就可以從生理層面降低情緒反應。
第二,把情緒表達出來。當我們處于負面情緒時,如果能夠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它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緩解我們的情緒,會讓我們感受好一些。這就是為什么情緒日記,表達性書寫對情緒調節(jié)很有幫助的原因。
第三,與頭腦中的負面想法拉開距離,更為專業(yè)一點的說法叫做認知解離(cognitive diffusion)。
消極情緒往往都和消極想法有關,然而消極想法本身并不一定會導致消極情緒,只有當我們相信這些想法,與這些想法融合在了一起,把它們當成事實的時候,這些想法才會給我們帶來消極影響,讓我們持續(xù)陷入消極情緒之中無法自拔。
如果我們能夠有意識地從想法中退后一步,從頭腦中跳出來,并意識到這些僅僅是當下的想法而已,想法不是事實,想法也不會永恒不變,那么這些想法對我們的影響就會小很多。
而且當我們從想法中跳出來之后,我們就有了重新選擇的自由,我們可以主動選擇一些能夠更為積極、更有效的想法和看待問題的視角。很多時候,當我們的想法變了、視角變了,情緒狀態(tài)自然也會發(fā)生改變。
培育
所謂的培育,指的是主動喚醒積極的和有益的體驗和想法。
前面兩個練習可以幫助我們降低消極偏見的影響,也就是當消極情緒出現(xiàn)之后,我們可以讓它們停留的時間短一點,讓情緒得到釋放,這樣它們就不會被記錄在我們的大腦之中。
但是,如果想要培育出積極的心理特質,讓自己擁有更多內在力量,這還不夠,我們還需要有意識地主動培育那些與內在力量相關的積極特質。
如何培育呢?方法其實很簡單,關鍵在于這兩點:
1. 主動創(chuàng)造積極體驗,讓自己體驗到想要培育的積極感受,比如滿足、寧靜、自我關懷、自信等等。2. 將這種經歷轉化為你大腦中持久的變化。
這是重塑大腦必需經歷的兩個階段。漢森博士把第一階段稱為激活階段(Activation),第二階段稱為安裝階段(Installation)。
這兩個階段對于重塑我們的神經回路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第二個階段。
前面我們提到,大腦存在著消極偏見,它對于負面體驗更為深刻,會自動把負面經歷存儲起來,而且還會不斷地去回憶,但是對于積極的體驗則沒有那么深刻。
這就意味著,積極體驗常常通常不會被自動存儲起來,經歷了也就經歷了,不會留下太多痕跡,不會給大腦帶來神經結構或者功能上的改變。沒有結構上的變化,就不會有持久的心理變化。
為了訓練積極的神經特質,我們一方面需要有意識地主動創(chuàng)造、多喚醒積極的體驗和感受,激活相關大腦回路,另外,我們還需要充分去感受和體會這些積極的體驗,讓它們在我們的身體里停留的時間更長一些,讓這些神經回路得到更長時間的激活,這樣才有可能在記憶中留下痕跡,而不是很快地消失。
關于如何創(chuàng)造并內化積極體驗,漢森博士在他的《大腦幸福密碼》一書中提供了非常詳細且系統(tǒng)的訓練方法,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好好讀讀,跟著當中的方法進行練習。
關照你的思想花園
如果我們把自己的頭腦想象成一座花園,以上提到這的三個核心訓練就有點像是在觀察它(LET BE),發(fā)現(xiàn)野草之后把它們拔去(LET GO),然后再種上花(LET IN)。
最理想的狀態(tài)是,我們每天都能給自己一個安靜的時間段去打理和照料自己的思維花園:帶著一顆包容和開放的心態(tài)去觀察它(正念練習),看看今天是否有野草長出來,如果有的話,試著把它們拔出來(放松身體、表達情緒、與想法拉開距離,改變視角),再種上花或者給花澆澆水(自我關懷、感恩練習、內化想要的積極體驗)。
只要你每天堅持花些時間去關照自己的內心世界,進行相應的練習,那么你就會慢慢擁有更多內在力量。當你逐漸讓自己的內心變得充盈之后,讓你感到焦慮和痛苦的內在基礎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弱,你將可以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困難,也會擁有更強的行動力和創(chuàng)造力。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235401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27370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29677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642405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7046721 人想測
立即測試